
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到了哪些打击?
其实我不认同“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受打击”的说法,孩子很少会因为父母的离婚而产生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心理问题通常是在父母的关系开始恶化之时。
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布鲁克曾做过一项调查,就揭示了这一点。他的团队跟踪调查了几组家庭,他们观察分析了家庭离婚前、后的状况, 发现许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就已出现了问题。
与那些父母没有离婚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就有更多的问题,如 攻击性行为 、 叛逆的行为 ,或 心情低落 和 焦虑 。父母离婚以后,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违规行为减少,但是 焦虑 和 低落 的情绪增加。
这些情绪和行为与赫瑟林顿 20 年前的研究结果类似。尽管孩子越来越能理解父母的选择,并试图减少家庭的冲突,但是面对家庭的分解,他们还是会有 持续性的愤怒 、 低落 和 悲伤 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婚并不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甚至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孩子的这些消极情绪和行为,都是在父母关系开始恶化之时就产生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看见、能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帮他们消化、疏导和释放这些情绪,而他们也就能把父母离婚的创伤,转化为成长中的阵痛,由此而获得疗愈。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打击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当然跟孩子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孩子越小打击越大,因为一个家庭父母高异了,就不完整了,孩子小的时候,像逛公园,吃饭等,看到别人家小朋友爸妈随时陪在身边,他就会感到有失落感,特别是在学校,孩子会觉得孤独,自卑,不合群不爱讲话,这对孩子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如果孩子快成年了,这种影响就很小了,因为父母高异肯定是感情出了问题,生活中吵吵闹闹或打骂,孩子都耳闻目堵,无论父母谁对谁错,双方都过得不幸福,完整的家当然好,但爸妈没感情了,孩子是能有断力的,何况他也是受害者,这时父母离婚,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虽然对孩子也有影响,但孩子会理解父母,所以,对他的打击就小多了。完整幸福的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夫妻之间有矛盾,尽量好好沟通解决,尽不要在孩子面前打骂吵闹,对离婚更要慎之又慎,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就不要轻易离婚,以免给家庭特别是给孩子成长造成影响和伤害。
失去了母爱或父爱,心理上永远是一个缺陷,不完整,容易造成畸形心理和不良的性格,常会产生极端自卑心理
1.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感受各不相同
离异家庭在决定离婚之前家庭中的争吵冷战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且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越强烈。
婚姻关系的瓦解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被遗弃感,而这种来自外界环境变化的压力会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成熟度的不同,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影响的层面也不尽相同。
1)婴儿期的“退行”反映
婴儿期(0~3岁)的孩子因“亲子中断”的焦虑会产生“退行”的反映。“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和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2)幼儿期的自我价值感降低
幼儿期(3~6岁)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离异这件事本身,是懵懂接受的。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解读,幼儿期是开始主动探寻世界的阶段,面对外界的变化,他们常常会产生畏惧、内疚、恐惧的心理状态。
正常的儿童在幼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鼓励和发展,孩子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表现为自我责备、迷惑、焦虑。
3)童年期孩子的“内伤”
童年期(7~12岁)的孩子,处在小学阶段,开始了 社会 性的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有意识自我评价与无意识自我评价的冲突导致自我概念的模糊。
研究发现,自小离婚家庭的孩子在外显自尊(有意识的自我评价)上和普通家庭没有区别,但是在内隐自尊(无意识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
离异家庭孩子外在表现与普通家庭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但无意识层面却可能自我评价很低。这种意识和无意识层面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离异家庭孩子自我概念偏低。
自我概念模糊,即对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看法,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往往因缺乏主见而盲从。
这是个体心理不够 健康 的一种表现,且由于问题出在无意识的内隐层面,往往是一种不易被发现的“内伤”。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害怕家庭架构的改变,归根结底是孩子害怕失去原有完整家庭结构下父母对自己的爱。
原有家庭结构被打破的情况下,孩子暴露在更高危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想,原本相亲相爱的父母不再相爱,是不是他们也不再爱我们了呢?
现实生活中,因婚姻关系结束而完全抛弃 自己孩子的父母,并不多见。但是很多家庭会在有意无意中诋毁中伤对方,这会让孩子觉得,与自己分开的父亲或母亲,不再爱自己,这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他们出现“高外显—低内隐”现象。
这些“高外显—低内隐”的孩子,不仅自我概念清晰度低,而且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上也不如其他孩子,从而导致他们成为“不幸福”的人,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
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
普通正常家庭中也会出现上述三种教育方式,相对来讲单亲家庭(包括丧偶家庭)更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A.强势的单亲母亲
抽样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抚养孩子的比率占到70%左右,当一个离异的女人决定独立抚养孩子的时候,势必做好了独自抵抗风雨的心理准备,而在生活的历练中,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催生出一个强势的性格表象。
很多鸡汤励志文,都会引用一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实际上都是在暗示单身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
B.惩罚、溺爱型的单亲父亲
单亲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严厉惩罚型,望子成龙,有的也是在与前妻负气,希望自己的孩子虽然离开了生母,但一样有出息,成才。
另一种出于补偿心态,如同我在本章开篇提到的男同学李奇,由于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因而千方百计补偿给孩子的心态。
这两种教养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控制”,无论是强压还是放纵,都会让孩子无法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对父母事事依赖,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4)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异常
青春期(12岁以上)的孩子,处在第二逆反期,这个时期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在环境的作用非常敏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求得到同伴的接纳肯定和喜爱。
父母关系的不和谐使得青少年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从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而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自我保护、心理防御能力弱,尤其那些人格方面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引发心理疾病。
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比其他年龄段要高。
2.不同性别的孩子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
在 社会 关系方面,学校里的问题,对男孩影响比对女孩更为严重和持久,这种性别差异,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为显著。
但在未来两性亲密关系中的影响,对女孩比对男孩显著。
1)在 社会 适应性方面,女孩普遍比男孩适应得好
离婚家庭的女孩随着年级的升高,在 社会 行为评定方面越来越接近完整家庭的女孩,而离婚家庭的男孩则在高年级显示出与完整家庭的男孩的差异增加的趋势。
2)在智商方面也有差异
女孩与男孩相比,在生活技能、品质评定、同伴拥戴、乐观情绪以及几项学业成绩标准,如阅读和拼写、阅读和数学评定等方面成绩较好。
3)在未来的两性关系中,女孩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在单亲家庭中(尤其是父亲离开的家庭中),女孩会比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早熟。这种早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生理上的。
心理学家给予的解释是,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关爱,你往往就会从其他的关系中获得,比如恋爱关系。这一点在父爱缺失的家庭中也得到印证。
而早恋中的女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伤害后又会促使她们对亲密关系的怀疑和不信任。
单亲家庭中的男孩子往往会表现孤僻、忧郁、缺乏安全感,有偏向女性化的特质。
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哪些打击?
近年来离婚事件增多。单亲孩子的成长问题备受关注,离婚对孩子打击是最大的事情,不管父母是长期吵架还是闹矛盾,相比于离婚,孩子会感觉到离婚带来的变化比任何事都难上加难,会导致孩子心理出现一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会出现什么问题吧!
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去适应单独与爸爸或妈妈的生活,如果是共同抚养也要适应把自己的生活分在两个家,因为经济问题,离婚后爸爸或妈妈会出去工作养家,对孩子的关爱也随之减少,即使爸爸妈妈不用去工作可能也会因为离婚所带来的压力与抑郁,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年龄小的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回忆过去与爸妈在一起生活的事情,并且会思考爸妈为什么会离婚,即使孩子没有向你提问过,他自己也会想,爸妈离婚是因为自己吗,大多数孩子会希望爸妈重归于好,可如果父母们反复的分分合合,对孩子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婚姻持有消极态度,都比较憎恶婚姻,因为家庭的不合与不忠背叛等因素,很可能使他们不再信任婚姻,对恋爱,婚姻虽然谈不上有心理障碍或者是恐惧,但会比同龄人谨慎许多,做什么决定之前会思虑很多,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洒脱,相应的缺少信任和安全感是必然导致的结果,同时对未来婚姻里的责任和担当有些不自信,担心不能承担责任重量。
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念,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相对敏感,害怕失去,你想,一个本该拥有两份爱的孩子仅仅只剩一份爱了,那会更加恐惧失去这份爱,那敏感就不可避免了,不过真爱是一定存在的,如果本身自己处于单亲家庭之中不信任婚姻爱情,但是爱一个人还是会有的,不过就是他们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现逆反表现得孩子,有的是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者继父母不便于管的太严格,从小就养成了谁都不服,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能够理解接受,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现逆反的心理现象。自卑心理,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妈妈或爸爸的家庭里,孩子就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命怎么是这样的,非常消极悲观的想法。
性格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亲情交流便会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会有懦弱的表现,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那得看孩子多大吧,孩子要是很小还不懂事,不会有什么打击,孩子要是大了,很多事情都懂得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打击,如果要是父母天天吵架估计孩子也不会幸福,所以要看什么家庭,孩子大小,孩子的承受力
逆反。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可能会有悲伤等负面情绪、并且怕人,还可能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厌食。
孩子小他们不会理解爸爸或妈妈其中一方和自己分开生活,他们相信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所以父母的不和谐或者离婚,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孩子会变得怀疑、困惑、没有安全感,而且对孩子自尊心影响也是很大的。
心理的创伤最大,一生的缺憾,有孩子不要离婚,不刚是钱的问题能解决的
父母对其的打击。
父母离异会使孩子安全感缺失,产生自卑,并且产生心理阴影,对她或他将来的婚姻观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