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结尾为什么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所描绘的情景: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和睦相处;离别之际,共同在夕阳下的草原上细谈,不忍心分别。
这句话出自老舍的《草原》,这句话是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此句中多处运用了“借代”手法。“蒙汉”借代“蒙汉两族人民”,“天涯”借代“边疆”,这里即指“内蒙古”,“碧草”借代“大草原”,“斜阳”借代“傍晚时分”。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扩展资料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的版本、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科书内。
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草原》开篇写景,写草原天空的可爱与明朗,写草原空气的清鲜,写成群的牛、马、羊。草原的美丽让作者心情愉悦,使他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满心的愉快”。透过作者的语言,我们仿佛看到了蓝天、碧草、白云、牛马,这儿的风景是美的,这儿的人是美的。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自己在草原上的感觉,那是种如归自然的感觉,诚如蒙古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于是,作者把笔墨放在了热情的蒙古人身上,男女老少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静寂的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两族人民的心也跟着热闹起来,彼此的手热乎乎的握着,传递着温暖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