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好
第一,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的是阿司匹林。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第二,他汀类的药物。这类药物有阿伐他汀或者瑞舒伐他汀,可以促进斑块消退,减轻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减轻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供血的药物。常用的有硝酸酯类的药物或者β受体阻滞剂,再就是转化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的供血,保护心脏的功能。
第四,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药物。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需要积极的用药控制。

2023-07-19 广告
心肌缺血急救与防治指南(2025年最新版)
一、心肌缺血急救药物及特点
核心原则:急救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以下为常用急救药物及作用:
1. 硝酸甘油
优势:
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脏负荷。
舌下含服1-3分钟起效,可每5分钟重复1次(最多3次)。
副作用:
头痛、低血压(收缩压70%者。
搭桥手术: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首选。
生活方式干预
低盐低脂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戒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三高”:
血压<130/80 mmHg,LDL-C<1.8 mmol/L(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
药物预防:
40岁以上高危人群可小剂量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
长期用药:阿司匹林+他汀+β受体阻滞剂“金三角”方案。
定期监测:
每3个月查血脂、肝肾功能;每年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
心理干预:
焦虑/抑郁患者接受心理疏导,降低应激诱发缺血风险。
“胸痛缓解后自行停药”:心肌缺血需长期用药控制,擅自停药可能诱发心梗。
“依赖保健品替代药物”:辅酶Q10、鱼油等不能替代他汀或抗血小板治疗。
“忽视非典型症状”:女性可能表现为牙痛、背痛,需及时排查。
急救:硝酸甘油+阿司匹林,10分钟内呼叫120。
治疗:药物+手术+康复,定期随访调整方案。
预防:从“药物、饮食、运动、心理”四维度建立防护网。
三、心肌缺血预防策略
(一)高危人群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已患病者)
(三)生活预防要点
领域
具体措施
饮食 每日盐<5 g,增加深海鱼、坚果(富含Omega-3),限制反式脂肪(油炸食品)
运动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易诱发痉挛)
睡眠 保证7-8小时睡眠,OSAHS(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
应急准备 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病史、用药)、硝酸甘油(避光保存,开封后3个月更换)
四、常见误区与警示
五、总结:急救-治疗-预防全流程管理
(依据《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及《AHA/ACC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2024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