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言文
1.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2. 孝的文言文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
3.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4.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
5. 《陈某孝顺》文言文解释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6.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images。
7. 古文:孔子论"孝"翻译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原文】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篇》【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献.【翻译】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解读】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姴秱憗啶弑 2014-10-02。
8.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