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像父母呢?
有句土话说:生的不亲养的亲。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谁主要抚养照顾孩子,孩子和谁亲;二层是指,谁抚养的孩子,言行举止、脾气秉性像谁。
也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越活越像自己的父母。
结合养育者的影响,就很好理解了。
一方面,性格有遗传倾向,但环境影响更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在青春期,就是“不认同”的反叛来对抗“害怕被淹没”的“认同”,但是到了年纪更长一点,这种反叛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言行中的无意识复刻。
这种无意识复刻,体现在人际交往、亲子关系、自我认知等等方面。
有一个关于夫妻间矛盾的段子,就是说刚结婚没多久的夫妻两个准备切西瓜,女孩从西瓜的中间顺着西瓜纹路一剖为二,男孩就说她:怎么能这么切呢,应该是垂直于西瓜纹路切。女孩说,切西瓜有规定怎么切吗?男孩说:我们家我妈我爸都这么切,怎么会有错呢?
你看,不管这个段子是真是假,不管这个事情是大是小,都在印证一个现象:原生家庭对自己影响大到“把一切当成标准”。
关于亲子关系,如果有你有孩子,你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或者做了一件你讨厌的事情,你对他说了什么?把从书里读到的”应该“去掉,就说你最本能的会说什么?十有八九,你说的这句话就是你小时候做错事时,你父母说你的那句话。
不论你小时候有多讨厌父母那样说你,如果你没有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更合理的说话方式,你继承并发扬父母的语言的可能性极大,你的孩子长大了,也一样会继续你对待他的方式……
听起来好像很悲观是吧?不过,说以上这些,并不是想证无聊地证明这一切的“自然”属性,而是要请你认清这一切的“存在”属性和“可变”属性。
既存在,又可变,是不是很正向积极了?
所以首先,不要怕自己“越来越像父母”,以为这个事实存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这个倾向。而要看到这些表象背后,你自己是什么?你是自己的原创还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你还愿意做原创,那么一切都有余地和机会;
其次,不要讨厌父母,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都有局限,都在受到当时的人、事、时、地的影响和塑造,没有人想成为“被别人讨厌的人”,更不会有人希望被自己的子女讨厌,只不过,他们没有能力和机会跳出来看自己,再加上认知所限,也不一定觉得自己不对或者需要改正什么。
、第三,不要讨厌自己,这样就造成了内在对立,自己成了自己想要改造的人,这样既分裂又没有任何幸福感。读点自我认知的书,把认为“自己像父母的那些讨厌的地方”找出来,透过行为表象看到内在动机,究竟你打心眼里就是这么看待这些事情所以这么做的,还是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无意中继承了父母给你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知,就谈不上独立的行为,更谈不上正确不正确,或者喜欢不喜欢那些行为。
最后,改变不是关起门盲目而为,而是打开门修行,在和他人交往互动中,找到自己“可以怎样做”的可能性以及“为什么要改变”的方向目标。
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因为不喜欢、讨厌而盲目改变,而是有方向、有理性的自我认知和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