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除了让他们感受到爱,还要有敬和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她说这大过年的,本来是想一团祥和的过一个平安年的。结果家里熊孩子动辄就把她的怒火呼呼地惹起来,止都止不住!
事情的起因有很多,基本上有这几件最为恼火:
原本就是计划让孩子在过年这几天也彻底放松一些,不用写作业,可以看看电视、玩玩平板的。结果孩子一打开平板,就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几乎到了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的“三不”境界,日常饮食作息全部靠吼才行。
自己收了过年孩子的压岁钱,孩子因此抱怨满满,强烈要求“压岁钱自由”,甚至在爷爷家拜年孩子都是敷衍不耐烦的,爷爷给的压岁钱孩子干脆说:还是直接给你儿媳妇吧,反正到我这里也不过就是过过手罢了。
眼瞅着过了正月初五,让孩子制定一下新的计划,孩子直接怼回来:你也年年都有计划,但是年年都没有执行到位,又何必浪费大家的这些时间呢?
……
都是些家长里短,不过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对妈妈的爱和尊敬是越来越少了,仿佛天下就他最大,完全无视家长的爱,真真是气人!
我忽然就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说:
在《西游记》中呼风唤雨的孙悟空可谓本领巨大,保护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不过,最初他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无拘无束,作天作地谁也不服;而最终降服他的,不是唐僧的大慈大悲,而是观世音菩萨赐予的“紧箍咒”。
正是“紧箍咒”的存在,孙悟空才会在有所畏惧的前提下,修得正果,成为“斗战胜佛”。否则,他不过还是那个山林之中的猴子王罢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就像最初的孙悟空一样,无忧无虑的成长;而最终他们究竟是“修得正果”,还是“不过尔尔”,就要看父母是一直用唠唠叨叨、碎碎念的方法,还是一边念着“紧箍咒”,一边带着孩子修行了。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对孩子,不但要有与生俱来的爱,还要让孩子心中有敬和畏在。只有“敬畏”,才能够让孩子知道“度”在哪里,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紧箍咒”就会发威。
有的家长可能会“心疼”地说,紧箍咒会不会禁锢了孩子的成长?不是要用赏识教育吗?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看到孩子的优势,赞赏孩子的优势,从而让孩子的优势带动他的劣势,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但赏识教育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认可孩子,明明错了,还要替孩子找借口。
想一想,你自己已经替孩子找借口、为孩子找出口了,要么就自己不要生气,要么就必须按照规则来,这个规则就是孩子的“紧箍咒”。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就一再强调“敬畏”感,她认为很多孩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敬畏之心。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 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就要遭灾殃。
依旧是上面那位家长,在她叙述的另外两件事中,从孩子的语气可以看出孩子已经对自己的妈妈“大不敬”,而这种“不敬”,一件事是自己的“出尔反尔”,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又不实施,还要孩子继续定计划,孩子不耐烦也是正常反应。所以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才能够获得孩子的“尊敬”。
另一件事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其实孩子大了,对于压岁钱的归属权问题,是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若是家长的确有用途,那么和孩子说清楚,从孩子这里拿走,相信孩子也不是不明事理的;若是并非急于家用,就交给孩子打理也行,给孩子办个银行卡,让孩子学习记账等,也是一种理财的教育。
所以,即便是家长想要给孩子念“紧箍咒”,也要先知道“紧箍咒”如何戴、如何念才好。一味的“棒打”,和一味的“捧杀”,都不是好办法。只有直抵孩子的内心,让他心服口服,才会有正向的效果。
不管怎样,若是孩子对家长没有了心中基本的“敬畏”感,想要教育好孩子,是几无可能的。
教育孩子,总是有办法的,千万条路通罗马,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及时换个方向、换条路,寻找到最适合孩子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事情的起因有很多,基本上有这几件最为恼火:
原本就是计划让孩子在过年这几天也彻底放松一些,不用写作业,可以看看电视、玩玩平板的。结果孩子一打开平板,就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几乎到了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的“三不”境界,日常饮食作息全部靠吼才行。
自己收了过年孩子的压岁钱,孩子因此抱怨满满,强烈要求“压岁钱自由”,甚至在爷爷家拜年孩子都是敷衍不耐烦的,爷爷给的压岁钱孩子干脆说:还是直接给你儿媳妇吧,反正到我这里也不过就是过过手罢了。
眼瞅着过了正月初五,让孩子制定一下新的计划,孩子直接怼回来:你也年年都有计划,但是年年都没有执行到位,又何必浪费大家的这些时间呢?
……
都是些家长里短,不过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对妈妈的爱和尊敬是越来越少了,仿佛天下就他最大,完全无视家长的爱,真真是气人!
我忽然就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说:
在《西游记》中呼风唤雨的孙悟空可谓本领巨大,保护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不过,最初他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无拘无束,作天作地谁也不服;而最终降服他的,不是唐僧的大慈大悲,而是观世音菩萨赐予的“紧箍咒”。
正是“紧箍咒”的存在,孙悟空才会在有所畏惧的前提下,修得正果,成为“斗战胜佛”。否则,他不过还是那个山林之中的猴子王罢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就像最初的孙悟空一样,无忧无虑的成长;而最终他们究竟是“修得正果”,还是“不过尔尔”,就要看父母是一直用唠唠叨叨、碎碎念的方法,还是一边念着“紧箍咒”,一边带着孩子修行了。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对孩子,不但要有与生俱来的爱,还要让孩子心中有敬和畏在。只有“敬畏”,才能够让孩子知道“度”在哪里,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紧箍咒”就会发威。
有的家长可能会“心疼”地说,紧箍咒会不会禁锢了孩子的成长?不是要用赏识教育吗?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看到孩子的优势,赞赏孩子的优势,从而让孩子的优势带动他的劣势,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但赏识教育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认可孩子,明明错了,还要替孩子找借口。
想一想,你自己已经替孩子找借口、为孩子找出口了,要么就自己不要生气,要么就必须按照规则来,这个规则就是孩子的“紧箍咒”。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就一再强调“敬畏”感,她认为很多孩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敬畏之心。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 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就要遭灾殃。
依旧是上面那位家长,在她叙述的另外两件事中,从孩子的语气可以看出孩子已经对自己的妈妈“大不敬”,而这种“不敬”,一件事是自己的“出尔反尔”,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又不实施,还要孩子继续定计划,孩子不耐烦也是正常反应。所以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才能够获得孩子的“尊敬”。
另一件事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其实孩子大了,对于压岁钱的归属权问题,是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若是家长的确有用途,那么和孩子说清楚,从孩子这里拿走,相信孩子也不是不明事理的;若是并非急于家用,就交给孩子打理也行,给孩子办个银行卡,让孩子学习记账等,也是一种理财的教育。
所以,即便是家长想要给孩子念“紧箍咒”,也要先知道“紧箍咒”如何戴、如何念才好。一味的“棒打”,和一味的“捧杀”,都不是好办法。只有直抵孩子的内心,让他心服口服,才会有正向的效果。
不管怎样,若是孩子对家长没有了心中基本的“敬畏”感,想要教育好孩子,是几无可能的。
教育孩子,总是有办法的,千万条路通罗马,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及时换个方向、换条路,寻找到最适合孩子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