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省略句的几种形式
1. 文言文 省略句多少种类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三、省略宾语。(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四、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2. 文言文 省略句多少种类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三、省略宾语。(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四、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3.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
4. 【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与移动用法怎样区分与使用
如何分辨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宾语+使动词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宾语+意动词(形容词) 把 +宾语+当作+意动词(名词)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 (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1.使动用法的格式:使+衣服+漂亮 2.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衣服+漂亮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再如: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小”是使动用法;句2中的“小”是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5. 请问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有什么类型
汉语中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6. 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
7. 古文中的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固定句怎么快捷的判断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