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曾叫普六茹坚,李世民曾叫大野世民,事实果真如此吗
展开全部
在《隋书》中的确记载着隋文帝杨坚曾使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不过李世民从来都没使用过大野世民这个名字。说起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的姓氏名字和他们的家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外公都是独孤信,所以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其实是表亲关系。说起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这种亲戚关系就不能不提“关陇贵族世家集团”这个概念。
关陇集团是延续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一支军事贵族集团: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开创的王朝,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王朝。当北魏占据北中国半壁江山并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之时在更北边的漠北草原上正悄然兴起柔然部族,北魏为防备草原上的柔然部族南侵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
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在这里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鲜卑人被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型服饰,被要求改用汉语汉字,被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孝文帝带头把皇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姓,独孤则改为刘姓,丘穆棱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贺楼改为楼姓......这一时期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日益频繁,汉人世家大族也日益得到朝廷的重用。
北魏的汉化改革加深了鲜卑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这样的改革也同样激起了那些主张保持鲜卑旧俗之人的反对。孝文帝南迁以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六镇军户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523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开启了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 历史 序幕,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义开启了东汉王朝灭亡的序幕一样。在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高欢、宇文泰两大枭雄脱颖而出,在两人的身后是河东、关陇两大军事贵族集团:高欢赖以起家的军事力量的河东集团,而宇文泰则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贵族集团与之分庭抗礼。
所谓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八柱国之下设十二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这其中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之父。
关陇集团是一个文武兼备、胡汉结合的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中的各大家族几乎都同时兼有多个民族的血统:宇文泰实际上就并不是真正的鲜卑人,而是出自匈奴宇文部,所以他其实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对手的河东集团其实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是晋朝的太守。按说高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然而自小与鲜卑军人一同生长在边镇的高欢却是一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
关陇集团和河东集团都出自于汉人和鲜卑等游牧民族混居的北魏六镇,所以这两大集团中汉人和游牧民族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汉人鲜卑化或鲜卑人汉化的复杂现象。宇文泰这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的老大为拉拢集团中的汉族世家往往会赐他们鲜卑姓氏,以此表示大家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作为关陇集团中的两大重要家族都曾被赐予鲜卑姓名。
隋朝杨家自称出身弘农杨氏,那么照此说法就该是货真价实的汉人。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在乌江自刎时追击他的汉军中一个叫杨喜的侍卫就是弘农杨氏的始祖。弘农杨氏在东汉时期和汝南袁氏一样因为四世三公的背景而显赫一时。不过据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杨坚很可能出自山东杨氏,是为抬高门楣才冒领弘农杨氏。不过无论杨家出自于弘农杨氏或是山东杨氏都可以确定其汉人身份。
杨坚本人尽管是汉人,可由于杨家被赐予了“普六茹”这个鲜卑姓氏,所以杨坚的确曾使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另外杨坚娶的是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所以杨坚的孩子是有鲜卑血统的,但其实独孤伽罗身上同样也有汉族血统:独孤伽罗的生母崔氏是汉人,所以照这样算来杨勇、杨广等人身上其实只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不过杨勇由于赐姓的原因曾被叫做普六茹•晛地伐,杨广则曾叫做普六茹•阿摩。
唐朝李家自称祖先为陇西李氏。唐朝李家声称:春秋时代的道家学派宗师老子李耳、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太祖李暠都是自家祖先。李渊的祖父李虎跟随宇文泰多次讨伐高欢,后因战功受封成为关陇集团的八大柱国之一,还被宇文泰赐予鲜卑姓氏“大野”,所以李虎又名大野虎。大野虎的儿子大野昞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而李渊在早年使用的是大野渊这个名字。
在鲜卑族当中确实有一支姓大野的部族,所以也有人认为李唐皇族本身就是鲜卑人,而不是鲜卑化的汉人。当然这是从父系血统而言,李渊的母亲作为隋朝独孤皇后的亲姐妹自然是有鲜卑血统的。李渊的妻子窦氏尽管使用的是汉族姓氏,可实际上这支窦氏其实是鲜卑纥豆陵氏改的汉姓。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同样是鲜卑人。所以唐朝皇族有鲜卑血统这事是确凿无疑的。
唐朝李氏皇族有鲜卑血统不假,使用过“大野”这个鲜卑姓氏也不假。那么具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皇族能否被视为鲜卑人呢?既然 历史 形成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那么确定一个人民族属性的就应该是其文化心理认同,如若不然今天我们那些姓慕容、宇文的汉族朋友就得拿着自家户口本去民政部门把汉族改成鲜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由五十六个民族变成五十七个了。
其实五十七个都不止:既然鲜卑族复活了,岂能厚此薄彼呢?匈奴、契丹是不是都得重新被确认为现代民族呢?沿着丝绸之路迁徙到中原华夏定居的罗马人、犹太人、粟特人的后裔是不是也要确定为一个独立民族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 历史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各兄弟民族不断融合的 历史 。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尽管使用过鲜卑姓名,可他们本身在文化心理上是认可自己的汉民族归属的。
首先鲜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民族:自孝文帝改革以来鲜卑汉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当然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在鲜卑汉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汉族鲜卑化现象并不奇怪,然而最终鲜卑民族还是在隋唐时期几乎被完全同化到汉民族之中。杨坚掌权之后顺应了这种汉化趋势: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壬子当时的普六茹坚下令各大家族将原来的鲜卑赐姓恢复为汉姓。
从此“杨坚”这个名字就取代“普六茹坚”出现在史籍之中,而出生于公元598年的李世民更是从未使用过“大野”这个鲜卑姓氏,所以李世民从来也不曾叫过大野世民。倘若因为李渊祖上曾使用过“大野”这个姓氏就断定李世民改叫大野世民,那么李隆基是不是还要叫做大野隆基啊?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纠缠于隋唐两朝的统治者究竟是汉人或是鲜卑人这个问题。
如今鲜卑这个民族早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事实上我们今天没任何人敢百分百确定自家祖上就一定没鲜卑血统。且不说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只是有部分鲜卑血统,即使他们是纯种的鲜卑人又如何呢?他们在文化心理上认同自己是汉民族,他们也确实在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乱世之后继承并复兴了汉文化,所以把隋唐源流于鲜卑族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
关陇集团是延续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一支军事贵族集团: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开创的王朝,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王朝。当北魏占据北中国半壁江山并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之时在更北边的漠北草原上正悄然兴起柔然部族,北魏为防备草原上的柔然部族南侵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
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在这里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鲜卑人被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型服饰,被要求改用汉语汉字,被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孝文帝带头把皇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姓,独孤则改为刘姓,丘穆棱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贺楼改为楼姓......这一时期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日益频繁,汉人世家大族也日益得到朝廷的重用。
北魏的汉化改革加深了鲜卑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这样的改革也同样激起了那些主张保持鲜卑旧俗之人的反对。孝文帝南迁以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六镇军户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523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开启了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 历史 序幕,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义开启了东汉王朝灭亡的序幕一样。在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高欢、宇文泰两大枭雄脱颖而出,在两人的身后是河东、关陇两大军事贵族集团:高欢赖以起家的军事力量的河东集团,而宇文泰则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贵族集团与之分庭抗礼。
所谓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八柱国之下设十二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这其中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之父。
关陇集团是一个文武兼备、胡汉结合的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中的各大家族几乎都同时兼有多个民族的血统:宇文泰实际上就并不是真正的鲜卑人,而是出自匈奴宇文部,所以他其实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对手的河东集团其实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是晋朝的太守。按说高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然而自小与鲜卑军人一同生长在边镇的高欢却是一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
关陇集团和河东集团都出自于汉人和鲜卑等游牧民族混居的北魏六镇,所以这两大集团中汉人和游牧民族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汉人鲜卑化或鲜卑人汉化的复杂现象。宇文泰这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的老大为拉拢集团中的汉族世家往往会赐他们鲜卑姓氏,以此表示大家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作为关陇集团中的两大重要家族都曾被赐予鲜卑姓名。
隋朝杨家自称出身弘农杨氏,那么照此说法就该是货真价实的汉人。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在乌江自刎时追击他的汉军中一个叫杨喜的侍卫就是弘农杨氏的始祖。弘农杨氏在东汉时期和汝南袁氏一样因为四世三公的背景而显赫一时。不过据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杨坚很可能出自山东杨氏,是为抬高门楣才冒领弘农杨氏。不过无论杨家出自于弘农杨氏或是山东杨氏都可以确定其汉人身份。
杨坚本人尽管是汉人,可由于杨家被赐予了“普六茹”这个鲜卑姓氏,所以杨坚的确曾使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另外杨坚娶的是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所以杨坚的孩子是有鲜卑血统的,但其实独孤伽罗身上同样也有汉族血统:独孤伽罗的生母崔氏是汉人,所以照这样算来杨勇、杨广等人身上其实只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不过杨勇由于赐姓的原因曾被叫做普六茹•晛地伐,杨广则曾叫做普六茹•阿摩。
唐朝李家自称祖先为陇西李氏。唐朝李家声称:春秋时代的道家学派宗师老子李耳、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太祖李暠都是自家祖先。李渊的祖父李虎跟随宇文泰多次讨伐高欢,后因战功受封成为关陇集团的八大柱国之一,还被宇文泰赐予鲜卑姓氏“大野”,所以李虎又名大野虎。大野虎的儿子大野昞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而李渊在早年使用的是大野渊这个名字。
在鲜卑族当中确实有一支姓大野的部族,所以也有人认为李唐皇族本身就是鲜卑人,而不是鲜卑化的汉人。当然这是从父系血统而言,李渊的母亲作为隋朝独孤皇后的亲姐妹自然是有鲜卑血统的。李渊的妻子窦氏尽管使用的是汉族姓氏,可实际上这支窦氏其实是鲜卑纥豆陵氏改的汉姓。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同样是鲜卑人。所以唐朝皇族有鲜卑血统这事是确凿无疑的。
唐朝李氏皇族有鲜卑血统不假,使用过“大野”这个鲜卑姓氏也不假。那么具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皇族能否被视为鲜卑人呢?既然 历史 形成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那么确定一个人民族属性的就应该是其文化心理认同,如若不然今天我们那些姓慕容、宇文的汉族朋友就得拿着自家户口本去民政部门把汉族改成鲜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由五十六个民族变成五十七个了。
其实五十七个都不止:既然鲜卑族复活了,岂能厚此薄彼呢?匈奴、契丹是不是都得重新被确认为现代民族呢?沿着丝绸之路迁徙到中原华夏定居的罗马人、犹太人、粟特人的后裔是不是也要确定为一个独立民族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 历史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各兄弟民族不断融合的 历史 。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尽管使用过鲜卑姓名,可他们本身在文化心理上是认可自己的汉民族归属的。
首先鲜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民族:自孝文帝改革以来鲜卑汉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当然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在鲜卑汉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汉族鲜卑化现象并不奇怪,然而最终鲜卑民族还是在隋唐时期几乎被完全同化到汉民族之中。杨坚掌权之后顺应了这种汉化趋势: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壬子当时的普六茹坚下令各大家族将原来的鲜卑赐姓恢复为汉姓。
从此“杨坚”这个名字就取代“普六茹坚”出现在史籍之中,而出生于公元598年的李世民更是从未使用过“大野”这个鲜卑姓氏,所以李世民从来也不曾叫过大野世民。倘若因为李渊祖上曾使用过“大野”这个姓氏就断定李世民改叫大野世民,那么李隆基是不是还要叫做大野隆基啊?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纠缠于隋唐两朝的统治者究竟是汉人或是鲜卑人这个问题。
如今鲜卑这个民族早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事实上我们今天没任何人敢百分百确定自家祖上就一定没鲜卑血统。且不说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只是有部分鲜卑血统,即使他们是纯种的鲜卑人又如何呢?他们在文化心理上认同自己是汉民族,他们也确实在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乱世之后继承并复兴了汉文化,所以把隋唐源流于鲜卑族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