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展开全部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羣,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羣,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 *** 、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羣,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羣,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 *** 、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