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适合看的教育孩子的书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是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家长教育孩子要看的书籍,希望可以帮到你!
家长教育孩子要看的书籍
1、《野兽国》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
绘本讲述了一个顽皮、和妈妈斗嘴的小男孩,通过自己的想象,在野兽国里找到了发泄野性、释放情绪的机会,最终情绪平和的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告诉我们: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愉快幸福、那么脆弱,他们也有恐惧、害怕、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这些情感普遍存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这些情感,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想象的方式来释放。举一例子,孩子上医院打针害怕医生,于是他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自己的游戏中,通过想象自己是医生给布娃娃打针来疏解消极情绪。
孩子的身上有着属于他们的天性:好奇、活力、野性……但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破坏、制造麻烦、打乱秩序。前段时间听到一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做一个小孩子有多难。这句话当时让我很震撼,心想这个妈妈是懂孩子的。这句话没有责备、没有鼓励,只传达了最简单的理解和共鸣。最后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们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所苦恼的那些情感会慢慢得到疏解,并使他们得到满足,就像《野兽国》里的马克斯一样。
2、《最厉害的妖怪》、《比利得到三颗星》、《小宝贝呢》
作者:佩特·哈金斯
这是关于“比利”的系列书,他的一系列行为让所有成人大跌眼镜。比如他之所以会得到“坏宝宝”比赛的冠军,是因为他咬了评审员的脚;奶奶来他家拜访,却不见他人影,大家循着比利的脚印来到厨房,却发现妈妈拌好的巧克力蛋糕原料被打翻了,往前走发现爸爸的工作室被油漆弄得惨不忍睹……可是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在这当中没有责骂,奶奶还以欣赏的角度,夸奖比利是在帮忙家务、学画画、练习使用剪刀……
这是一类站在孩子角度描写的书,孩子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跟随着比利的种种行为得到了满足和释放,因此也特别受到广大孩子的欢迎。有的父母担心这类书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其实不然,观看比利的种种行为,是让现实中受到压制的孩子带来野性的释放、获得满足。对于大人来说,能够意识到破坏和创造、秩序与限制,往往就是一念之间,从而更理解孩子的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3《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作者:约翰·伯宁罕
这本书前半段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男孩爱德华,如何在成人的指责下,变本加厉,成了大人眼中最恐怖的男孩。后半段,还是那个爱德华,却因为大人的肯定和欣赏,他开始有了转变,虽然他还是偶尔有点乱、有点捣乱、有点邋遢……但,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这本书通过前后的对比告诉我们: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们爱折腾、不按常理出牌、贪玩等等,促使一个孩子成长的是我们成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能够变换一下角度,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举一例子,孩子把新买的小汽车拆了,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故意搞破坏,懂孩子的家长则会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汽车的内部构造。所以说,观念不同,方式则不同。
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1、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2、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3、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4、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5、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家长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项
自由度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尊重感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金钱观
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
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钜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1.家庭教育的励志书籍推荐
2.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3.家长关于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有哪些
4.家长教育孩子需要看的书
5.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推荐有哪些
家长教育孩子要看的书籍
1、《野兽国》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
绘本讲述了一个顽皮、和妈妈斗嘴的小男孩,通过自己的想象,在野兽国里找到了发泄野性、释放情绪的机会,最终情绪平和的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告诉我们: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愉快幸福、那么脆弱,他们也有恐惧、害怕、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这些情感普遍存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这些情感,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想象的方式来释放。举一例子,孩子上医院打针害怕医生,于是他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自己的游戏中,通过想象自己是医生给布娃娃打针来疏解消极情绪。
孩子的身上有着属于他们的天性:好奇、活力、野性……但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破坏、制造麻烦、打乱秩序。前段时间听到一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做一个小孩子有多难。这句话当时让我很震撼,心想这个妈妈是懂孩子的。这句话没有责备、没有鼓励,只传达了最简单的理解和共鸣。最后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们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所苦恼的那些情感会慢慢得到疏解,并使他们得到满足,就像《野兽国》里的马克斯一样。
2、《最厉害的妖怪》、《比利得到三颗星》、《小宝贝呢》
作者:佩特·哈金斯
这是关于“比利”的系列书,他的一系列行为让所有成人大跌眼镜。比如他之所以会得到“坏宝宝”比赛的冠军,是因为他咬了评审员的脚;奶奶来他家拜访,却不见他人影,大家循着比利的脚印来到厨房,却发现妈妈拌好的巧克力蛋糕原料被打翻了,往前走发现爸爸的工作室被油漆弄得惨不忍睹……可是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在这当中没有责骂,奶奶还以欣赏的角度,夸奖比利是在帮忙家务、学画画、练习使用剪刀……
这是一类站在孩子角度描写的书,孩子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跟随着比利的种种行为得到了满足和释放,因此也特别受到广大孩子的欢迎。有的父母担心这类书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其实不然,观看比利的种种行为,是让现实中受到压制的孩子带来野性的释放、获得满足。对于大人来说,能够意识到破坏和创造、秩序与限制,往往就是一念之间,从而更理解孩子的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3《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作者:约翰·伯宁罕
这本书前半段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男孩爱德华,如何在成人的指责下,变本加厉,成了大人眼中最恐怖的男孩。后半段,还是那个爱德华,却因为大人的肯定和欣赏,他开始有了转变,虽然他还是偶尔有点乱、有点捣乱、有点邋遢……但,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这本书通过前后的对比告诉我们: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们爱折腾、不按常理出牌、贪玩等等,促使一个孩子成长的是我们成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能够变换一下角度,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举一例子,孩子把新买的小汽车拆了,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故意搞破坏,懂孩子的家长则会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汽车的内部构造。所以说,观念不同,方式则不同。
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1、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2、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3、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4、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5、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家长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项
自由度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尊重感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金钱观
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
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钜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1.家庭教育的励志书籍推荐
2.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3.家长关于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有哪些
4.家长教育孩子需要看的书
5.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推荐有哪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