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

 我来答
娱乐圈达人呀
高能答主

2023-03-11 · 没有好的文采,但是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娱乐圈达人呀
采纳数:977 获赞数:564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的义利观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义利观念最早的出现

义利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有“义以生利”,“义,利之本也”等说。儒家学派继承了这种义利观念,并发展为重要经济思想之一的义利观。孔子承认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于利而行”,对求利活动必须以“义”制约,要“见利思义”。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给义利思想以道德及阶级对立的内容。

他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论点,表明他的义利论是为维护等级礼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孟子强调重仁义轻私利,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家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交相利”,说:“义,利也。”这种义利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幻想通过尊重现存的各种所有权,使小生产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义利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