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编码计算过程
霍夫曼编码计算过程:无损数据压缩的熵编码。
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霍夫曼编码使用变长编码表对源符号(如文件中的一个字母)进行编码,其中变长编码表是通过一种评估来源符号出现机率的方法得到的,出现机率高的字母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机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长度、期望值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
例如,在英文中,e的出现机率最高,而z的出现概率则最低。当利用霍夫曼编码对一篇英文进行压缩时,e极有可能用一个比特来表示,而z则可能花去25个比特(不是26)。用普通的表示方法时,每个英文字母均占用一个字节,即8个比特。
二者相比,e使用了一般编码的1/8的长度,z则使用了3倍多。倘若我们能实现对于英文中各个字母出现概率的较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损压缩的比例。
霍夫曼编码历史:
1951年,霍夫曼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他和修读信息论课程的同学得选择是完成学期报告还是期末考试。导师罗伯特·法诺(Robert Fano)出的学期报告题目是:查找最有效的二进制编码。
由于无法证明哪个已有编码是最有效的,霍夫曼放弃对已有编码的研究,转向新的探索,最终发现了基于有序频率二叉树编码的想法,并很快证明了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霍夫曼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构建二叉树,避免了次优算法香农-范诺编码(Shannon–Fano coding)的最大弊端──自顶向下构建树。
1952年,于论文《一种构建极小多余编码的方法》(A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nimum-Redundancy Codes)中发表了这个编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