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如何描述城市的地域结构 以一个城市为例 20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城市地域构造研究
现代城市既然是工业化伴随物,又具多种功能和各自的空间构造,那么,城市的规模越大,其功能也就越多、构造也越复杂。城市的构造,由各种元素组成,如人、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密度和分布形态等等。研究城市构造,对于城市发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城市构造首先要区分城市土地用途,从大的方面讲,它分为生活居住用地和工商行政工作用地。而把握一个城市的土地用途,可以通过实地景观调查,划出土地利用形态图,再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区域进行功能区分,不过土地用途的调查,费用高、代价大,加之我国尚未将其纳入国家统计调查体系,相关的行政信息部门也没有对外公布的惯例,所以目前我国城市构造的研究基础薄弱、成果甚微。由于土地的利用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活动的人来了解土地的使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不乏翔实的人口统计资料,所以通过对人口的研究,折射出城市构造的特点,同样可以达到了解城市土地用途的目的。在我国各项统计调查中,有两个调查对研究城市的构造最为有用,即人口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人口普查提供了作为居住地的人口的情况,而基本单位普查提供了城市内绝大部分作为工作(包括生产、商务、行政等)地的人口情况,通过分析这两个普查的人口资料,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即城市构造。
本研究试以北京为例,利用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具体分析北京城市的地域构造。
二、北京的城乡构造
我国行政区划的“市”,其面积、人口及功能大相径庭。行政上,有“省”、“地”和“县”的三级市;面积上,管辖范围大如重庆市有8万多平方公里之广,小者区区百余平方公里也有之;人口上,多如重庆市有三千万之众,少者不足百万人口也有之;功能上,还有许多“市”仍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所以从统计意义上讲,行政称谓上的“市”,多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城市。为更好地了解城市构造,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区分“市”所辖的区域,即分清哪部分是实质上的城市、哪部分是乡村或城乡结合部。
城市,通常是指人口集中且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它同时还应是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首都北京,其面积有16807.8平方公里,其中2/3为山地,平原只占1/3,北京所辖的18个区县是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按照各区县的功能、地理位置和历史称谓,这18个区县又可分成四个部分,①城区部分:包括东、西、崇文和宣武区,这四个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是原北京城的城内部分,面积为87.1平方公里;②近郊区部分:包括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海淀区,这四个区在城区周围,面积1282.8平方公里;③远郊区部分: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6个区,处于近郊区的外围地域,面积7490.0平方公里;④远郊区(县)部分,包括怀柔和平谷区、密云和延庆县等四区(县),地处北京北部山区,面积7947.9平方公里。
城市和乡村的区分,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目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区分方法。从人口研究的角度,最简便的区分方法是看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即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构成情况。如果一地区人口密集(意味该地建筑物密集)、人口就业构成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意味该地的人口主要从事工商等非农产业活动),则该地就符合城市特征。反之,如果人口密度低,人口就业构成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则可以认为符合乡村特征。下面,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们来观察一下北京各区域人口密度和人口就业构成情况(见表1)。
从数据上看,北京的人口分布层次分明,非常规则。城区→近郊区→远郊区→远郊区(县)的人口密度从高到低呈渐次分布,而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则由低到高呈渐强分布。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是24,278人/平方公里、近郊区4,980人/平方公里、远郊区491人/平方公里,远郊区(县)175人/平方公里;而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城区占0.14%、近郊区2.54%、远郊区26.17%,远郊区(县)41.90%。
北京的城区和近郊区人口密度较高,居民大都从事着非农经济活动,属城市地区无疑;远郊的门头沟区居民虽也基本从事非农活动,但人口密度相当之低,因而不能认为是城市地区,事实上门头沟区90%为空旷山地、居民的经济活动以采掘业为主,所以只能算作矿区,而不能算城市。远郊的居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虽也超过2/3,但人口密度较低,说明大量土地是作为农业用地使用;远郊区(县)人口密度不仅低,且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虽具一定数量,但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比例较高,尽管在这些区(县)存在着“城市地区”的特征,但却不是和“北京城”相连的部分,所以也不能被视作北京城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实质上的北京城市,可以认为只由城区和近郊的8个区组成。其中,城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近郊区是外围部分,而远郊区则可视为北京城的城乡结合部。
三、北京城市的“功能区”、“居住区”和“中心地”
城市,是城市居民懒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活动空间和场所,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们居住与工作的场所却与乡村截然不同。早上,城市的人们从居住地——通常是城市的郊区、边缘地区向工作地——城市的中心区集中;傍晚,人们又回到他们的居住地,从城市的中心区向边缘地区或郊区扩散。城市人口这种“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产生了许多城市所特有的现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所谓城市的“钟摆式移动”,钟摆的摆幅随城市的扩大而加大。
从统计意义上说,“居住地”和“工作地”人口统计的口径是不一致的。人口普查登记时规定,以人的居住所在地为空间范围,所以资料给出的是“居住地”的人口现象;基本单位普查是关于“法人”的调查,一般可以认为,“法人”的所在地,就是人们的工作所在地,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可以得到“工作地”的就业人口情况。把人口普查资料和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相结合,我们就能全面了解城市的人口活动和分布情况。下面,我们看一下北京人口(主要是就业人口)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布情况。
工作地和居住地并不是两块分开的地域,同一地域,在白天把它看成是工作地,到晚上则把它看成是居住地。将城市地区“工作地”的就业人口与“居住地”的就业人口作一比较,其比值称之“昼夜就业人口比”(简称“昼夜人口比”)。由于第一产业不是城市的功能,所以计算时要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剔除。这样,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比可以用下式表示为:
昼夜人口比=工作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居住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
“工作地”的就业人口可以从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获得,“居住地”的就业人口可以直接使用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一般地,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之比大于1,则可以认为该地的土地主要是作为“工作地”来使用的,这个地区就可称之为“功能区”;昼夜人口比值最大的地方,就可以认为是城市的“中心地”;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比小于1,则可以认为该地的土地主要是作为“居住地”来使用的,这个地区就可称之为“居住区”;昼夜人口比等于1,则可认为该地是“混合区”。
根据计算,北京城区的昼夜人口比为1.40。所以,城区可认为是北京城的“功能区”,城区中“东城区”的昼夜人口比值最大,达2.17,可认为它是北京城的“中心地”。近郊区的昼夜人口比为0.99,接近于1,可认为是“混合区”,但近郊区的“石景山区”的昼夜人口比是0.78,可认为是“居住区”。而远郊区的昼夜人口比小于1,是北京城的城乡结合部,可认为是北京的“居住区”。从位置上看,城区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个区是城市的“内核”,近郊区的4个区为城市的“外周”。从对“昼夜人口比”的功能判断看,东城、西城、宣武三个区为“功能区”,崇文、朝阳、丰台、海淀等五个区为“混合区”。石景山区为“居住区”。
现代城市既然是工业化伴随物,又具多种功能和各自的空间构造,那么,城市的规模越大,其功能也就越多、构造也越复杂。城市的构造,由各种元素组成,如人、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密度和分布形态等等。研究城市构造,对于城市发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城市构造首先要区分城市土地用途,从大的方面讲,它分为生活居住用地和工商行政工作用地。而把握一个城市的土地用途,可以通过实地景观调查,划出土地利用形态图,再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区域进行功能区分,不过土地用途的调查,费用高、代价大,加之我国尚未将其纳入国家统计调查体系,相关的行政信息部门也没有对外公布的惯例,所以目前我国城市构造的研究基础薄弱、成果甚微。由于土地的利用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活动的人来了解土地的使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不乏翔实的人口统计资料,所以通过对人口的研究,折射出城市构造的特点,同样可以达到了解城市土地用途的目的。在我国各项统计调查中,有两个调查对研究城市的构造最为有用,即人口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人口普查提供了作为居住地的人口的情况,而基本单位普查提供了城市内绝大部分作为工作(包括生产、商务、行政等)地的人口情况,通过分析这两个普查的人口资料,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即城市构造。
本研究试以北京为例,利用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具体分析北京城市的地域构造。
二、北京的城乡构造
我国行政区划的“市”,其面积、人口及功能大相径庭。行政上,有“省”、“地”和“县”的三级市;面积上,管辖范围大如重庆市有8万多平方公里之广,小者区区百余平方公里也有之;人口上,多如重庆市有三千万之众,少者不足百万人口也有之;功能上,还有许多“市”仍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所以从统计意义上讲,行政称谓上的“市”,多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城市。为更好地了解城市构造,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区分“市”所辖的区域,即分清哪部分是实质上的城市、哪部分是乡村或城乡结合部。
城市,通常是指人口集中且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它同时还应是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首都北京,其面积有16807.8平方公里,其中2/3为山地,平原只占1/3,北京所辖的18个区县是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按照各区县的功能、地理位置和历史称谓,这18个区县又可分成四个部分,①城区部分:包括东、西、崇文和宣武区,这四个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是原北京城的城内部分,面积为87.1平方公里;②近郊区部分:包括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海淀区,这四个区在城区周围,面积1282.8平方公里;③远郊区部分: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6个区,处于近郊区的外围地域,面积7490.0平方公里;④远郊区(县)部分,包括怀柔和平谷区、密云和延庆县等四区(县),地处北京北部山区,面积7947.9平方公里。
城市和乡村的区分,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目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区分方法。从人口研究的角度,最简便的区分方法是看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即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构成情况。如果一地区人口密集(意味该地建筑物密集)、人口就业构成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意味该地的人口主要从事工商等非农产业活动),则该地就符合城市特征。反之,如果人口密度低,人口就业构成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则可以认为符合乡村特征。下面,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们来观察一下北京各区域人口密度和人口就业构成情况(见表1)。
从数据上看,北京的人口分布层次分明,非常规则。城区→近郊区→远郊区→远郊区(县)的人口密度从高到低呈渐次分布,而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则由低到高呈渐强分布。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是24,278人/平方公里、近郊区4,980人/平方公里、远郊区491人/平方公里,远郊区(县)175人/平方公里;而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城区占0.14%、近郊区2.54%、远郊区26.17%,远郊区(县)41.90%。
北京的城区和近郊区人口密度较高,居民大都从事着非农经济活动,属城市地区无疑;远郊的门头沟区居民虽也基本从事非农活动,但人口密度相当之低,因而不能认为是城市地区,事实上门头沟区90%为空旷山地、居民的经济活动以采掘业为主,所以只能算作矿区,而不能算城市。远郊的居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虽也超过2/3,但人口密度较低,说明大量土地是作为农业用地使用;远郊区(县)人口密度不仅低,且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虽具一定数量,但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比例较高,尽管在这些区(县)存在着“城市地区”的特征,但却不是和“北京城”相连的部分,所以也不能被视作北京城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实质上的北京城市,可以认为只由城区和近郊的8个区组成。其中,城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近郊区是外围部分,而远郊区则可视为北京城的城乡结合部。
三、北京城市的“功能区”、“居住区”和“中心地”
城市,是城市居民懒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活动空间和场所,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们居住与工作的场所却与乡村截然不同。早上,城市的人们从居住地——通常是城市的郊区、边缘地区向工作地——城市的中心区集中;傍晚,人们又回到他们的居住地,从城市的中心区向边缘地区或郊区扩散。城市人口这种“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产生了许多城市所特有的现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所谓城市的“钟摆式移动”,钟摆的摆幅随城市的扩大而加大。
从统计意义上说,“居住地”和“工作地”人口统计的口径是不一致的。人口普查登记时规定,以人的居住所在地为空间范围,所以资料给出的是“居住地”的人口现象;基本单位普查是关于“法人”的调查,一般可以认为,“法人”的所在地,就是人们的工作所在地,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可以得到“工作地”的就业人口情况。把人口普查资料和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相结合,我们就能全面了解城市的人口活动和分布情况。下面,我们看一下北京人口(主要是就业人口)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布情况。
工作地和居住地并不是两块分开的地域,同一地域,在白天把它看成是工作地,到晚上则把它看成是居住地。将城市地区“工作地”的就业人口与“居住地”的就业人口作一比较,其比值称之“昼夜就业人口比”(简称“昼夜人口比”)。由于第一产业不是城市的功能,所以计算时要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剔除。这样,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比可以用下式表示为:
昼夜人口比=工作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居住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
“工作地”的就业人口可以从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获得,“居住地”的就业人口可以直接使用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一般地,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之比大于1,则可以认为该地的土地主要是作为“工作地”来使用的,这个地区就可称之为“功能区”;昼夜人口比值最大的地方,就可以认为是城市的“中心地”;一个地区的昼夜人口比小于1,则可以认为该地的土地主要是作为“居住地”来使用的,这个地区就可称之为“居住区”;昼夜人口比等于1,则可认为该地是“混合区”。
根据计算,北京城区的昼夜人口比为1.40。所以,城区可认为是北京城的“功能区”,城区中“东城区”的昼夜人口比值最大,达2.17,可认为它是北京城的“中心地”。近郊区的昼夜人口比为0.99,接近于1,可认为是“混合区”,但近郊区的“石景山区”的昼夜人口比是0.78,可认为是“居住区”。而远郊区的昼夜人口比小于1,是北京城的城乡结合部,可认为是北京的“居住区”。从位置上看,城区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个区是城市的“内核”,近郊区的4个区为城市的“外周”。从对“昼夜人口比”的功能判断看,东城、西城、宣武三个区为“功能区”,崇文、朝阳、丰台、海淀等五个区为“混合区”。石景山区为“居住区”。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展开全部
1、概念: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
2、要素: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
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3、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1)同心带学说;(2)扇形(楔形)学说 (3)多核心学说
(详细件高中的地理课本、或其他资料)
2、要素: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
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3、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1)同心带学说;(2)扇形(楔形)学说 (3)多核心学说
(详细件高中的地理课本、或其他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除了消费数据以外还有很多的办法可以在调研中了解到:这里不包含城市文化因素的诱导。关于城市消费结构和能力的调研分析的方向主要是一、投资性消费和个人需求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