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提升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阵地_低年级口语表达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流畅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让学生会说、能说。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有效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与动力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情动而辞发”,产生说的欲望,积极自主地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同时运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在交流中找到情感共鸣点。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利用课前准备的“大荷叶”和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创设虚拟的生活空间,创设美丽的荷花池,看着碧绿的大荷叶,让孩子想象自己变成荷叶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在水中嬉戏玩耍。
师:小蜻蜓你在干什么呀?
生(扇动着翅膀):我看见水里的小鱼玩得那么开心,我也真想下水去游泳。
师:小青蛙你又在干什么呀?
生:呱呱,我在跟小鱼捉迷藏呢!
师:小鱼你为什么那么开心呀!
生:(摆动的小尾巴):在荷叶下玩耍特别凉爽特别舒服,而且有这么多好朋友跟我一起玩,我当然开心喽!……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就是孩子们表演的舞台,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进行了角色转换,引导说话训练,充分调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体验,所以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比较贴切。
听故事,游戏表演都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除了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故事情境,我们也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的体验带入课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大胆想象,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多样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中留下空白,如果我们能抓住某个词或某个片断,加以补充,不仅仅是为学生创造了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小小的船》这首写景的诗歌时,在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景,初步领略到诗的意境后,我播放着小白船的乐曲,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想象。
师: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们一起坐在公园的草地上看星星,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我的背上长出了一对翅膀,身子越来越轻,我飞起来了!咦,你的背上也长出了翅膀,他的背上也有了,让我们一起结伴飞上了太空,坐上了像船一样的月亮!哇,月亮的四周可真美呀,孩子们,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呀?
生:我看了许许多多一闪一闪的星星。
生:我见到了星星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大得多。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蓝色的海洋。
生:我看到了身边的白云一会儿像小马,一会儿又像小白兔,真有意思。
生:我看到我们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卫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正在忙碌工作着呢!
师:谁还想与大家分享。
生: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
生:我还到过地球上的万里长城呢?……
在教学时,我通过悦耳的音乐,利用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丽太空的向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甚至还萌发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给孩子提供说的机会。如第一册《平平搭积木》是这样结尾的:“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处理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去想平平还会搭什么房子呢?有一位学生就这么说:“平平又搭积木了,他搭了一座漂漂亮亮的学校,有高高的教学楼,有美丽的花坛,我们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多开心呀!”还有一位学生也说得非常精彩:“平平搭积木,搭了一座好大好大的房子,小猫、小狗、小猪、小刺猬都住了进去,他们成了一家人,可是长颈鹿却不能住,因为他的脖子太长了,一抬头就碰到了天花板,平平只好在大房子旁了搭了一座高高的房子。”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朗读背诵指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将朗读背诵课文作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其美的内涵。诵读的形式有多种,范读、齐读、个别读、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成功的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如在教学《比尾巴》时,我情绪高涨的对课文中的一个个问句,用时快时慢的语速首先进行了范读,同学们深受感染,也都跃跃欲试要进行朗读,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位置上自由放声朗读,她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感情是那么投入,随即,我请同学走出座位,到讲台上朗读,师生合作轮读,我问,学生答;学生问,我来答。在一遍又一遍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比尾巴》这首儿童诗声情并茂地背下来了。
四、加强仿编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编说是从阅读到创作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仿说是一种显性的结合,学了就练,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知识的内化,又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找到门径,促进知识外化,从而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在迁移仿说中完成对课文语文和构段方式的内化。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也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如教学《比尾巴》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动物耳朵的特点,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耳朵大?谁的耳朵小?”“大象的耳朵大,公鸡的耳朵小。”“谁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等等。从说一句话到编写一段诗歌,孩子们的热情始终高涨,这种仿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思维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在说中积累了词语和句子,在说中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语文课堂,从阅读教学入手,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还能将学生引上写作之路。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有效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与动力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情动而辞发”,产生说的欲望,积极自主地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同时运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在交流中找到情感共鸣点。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利用课前准备的“大荷叶”和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创设虚拟的生活空间,创设美丽的荷花池,看着碧绿的大荷叶,让孩子想象自己变成荷叶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在水中嬉戏玩耍。
师:小蜻蜓你在干什么呀?
生(扇动着翅膀):我看见水里的小鱼玩得那么开心,我也真想下水去游泳。
师:小青蛙你又在干什么呀?
生:呱呱,我在跟小鱼捉迷藏呢!
师:小鱼你为什么那么开心呀!
生:(摆动的小尾巴):在荷叶下玩耍特别凉爽特别舒服,而且有这么多好朋友跟我一起玩,我当然开心喽!……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就是孩子们表演的舞台,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进行了角色转换,引导说话训练,充分调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体验,所以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比较贴切。
听故事,游戏表演都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除了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故事情境,我们也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的体验带入课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大胆想象,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多样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中留下空白,如果我们能抓住某个词或某个片断,加以补充,不仅仅是为学生创造了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小小的船》这首写景的诗歌时,在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景,初步领略到诗的意境后,我播放着小白船的乐曲,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想象。
师: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们一起坐在公园的草地上看星星,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我的背上长出了一对翅膀,身子越来越轻,我飞起来了!咦,你的背上也长出了翅膀,他的背上也有了,让我们一起结伴飞上了太空,坐上了像船一样的月亮!哇,月亮的四周可真美呀,孩子们,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呀?
生:我看了许许多多一闪一闪的星星。
生:我见到了星星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大得多。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蓝色的海洋。
生:我看到了身边的白云一会儿像小马,一会儿又像小白兔,真有意思。
生:我看到我们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卫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正在忙碌工作着呢!
师:谁还想与大家分享。
生: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
生:我还到过地球上的万里长城呢?……
在教学时,我通过悦耳的音乐,利用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丽太空的向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甚至还萌发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给孩子提供说的机会。如第一册《平平搭积木》是这样结尾的:“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处理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去想平平还会搭什么房子呢?有一位学生就这么说:“平平又搭积木了,他搭了一座漂漂亮亮的学校,有高高的教学楼,有美丽的花坛,我们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多开心呀!”还有一位学生也说得非常精彩:“平平搭积木,搭了一座好大好大的房子,小猫、小狗、小猪、小刺猬都住了进去,他们成了一家人,可是长颈鹿却不能住,因为他的脖子太长了,一抬头就碰到了天花板,平平只好在大房子旁了搭了一座高高的房子。”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朗读背诵指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将朗读背诵课文作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其美的内涵。诵读的形式有多种,范读、齐读、个别读、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成功的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如在教学《比尾巴》时,我情绪高涨的对课文中的一个个问句,用时快时慢的语速首先进行了范读,同学们深受感染,也都跃跃欲试要进行朗读,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位置上自由放声朗读,她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感情是那么投入,随即,我请同学走出座位,到讲台上朗读,师生合作轮读,我问,学生答;学生问,我来答。在一遍又一遍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比尾巴》这首儿童诗声情并茂地背下来了。
四、加强仿编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编说是从阅读到创作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仿说是一种显性的结合,学了就练,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知识的内化,又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找到门径,促进知识外化,从而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在迁移仿说中完成对课文语文和构段方式的内化。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也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如教学《比尾巴》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动物耳朵的特点,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耳朵大?谁的耳朵小?”“大象的耳朵大,公鸡的耳朵小。”“谁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等等。从说一句话到编写一段诗歌,孩子们的热情始终高涨,这种仿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思维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在说中积累了词语和句子,在说中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语文课堂,从阅读教学入手,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还能将学生引上写作之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