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 我来答
鹿鹿教育说
2023-02-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如下:

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

(2)修饰关系。

(3)假设关系。

(4)并列关系。

(5)承接关系。

(6)递进关系。

(7)因果关系。

(8)目的关系。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3)表限制,“仅、只”。

(4)表判断,“是、就是”。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

(2)指示代词,“这样”。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

(2)乃尔:译为“这样”。

以: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3)表凭借,“凭,靠”。

(4)表原因,“因为、由于”。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4)表因果关系,“因为”。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4、动词,“任用、认为”。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

6、名词,“缘由,原因”。

7、固定结构

(1)以为:认为;把……当作、把……作为。

(2)以是/是以,“因此”。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且: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

(3)并列关系。标志:“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2)且如:译为“就像”。

若: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

(2)译为“及、比”。

5、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

(2)若何:译为“怎么样”。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所: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4、固定结构

(1)所以:表凭借,“用来……的”。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

(4)所在:译为“到处”。译为“所在之处”。

为:

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之:

1、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3、动词:译为“到……去”。

焉:

1、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自己”。

(2)指示代词。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还是、一定”。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固定结构。

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3)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4)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

(5)在句中的停顿,不译。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

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动词,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

则: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动词,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

与: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

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

也:

1、句末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表示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于: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

(2)译为“在……方面;从……中”。

(3)译为“由于”。

(4)译为“向,对,对于”。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

(6)译为“与,跟,同”。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虚词的特点

1、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虚词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3、虚词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连接 和依附;

4、虚词不能重叠;

5、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与实词发生关系是才产生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