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膳食是指( )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品种、数量以及比例和消费的频率。中国的平衡膳食模式是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资源和饮食特点所设计的理想膳食模式。这个模式所推荐的食物种类和比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能量水平的健康人群的营养与健康需要。并且可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
根据中国居民的特点,必须保持食物的多样性、坚持以谷物为主,才能满足平衡膳食的需要。
一、食物多样
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40多种,包括: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常量元素(钙、磷、钾、钠、镁、硫、氯)、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铬、锰、钼、钴等)、维生素(维生素 A、D, E, K ,B族维生素, 维生素C、叶酸、生物素、泛酸、烟酸、胆碱)等,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有益膳食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各有不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因此,必须做到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满足平衡膳食的需要,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除了烹调油和调味品,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应摄入25种以上食物,在主食无法充分满足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可适当选择谷薯类零食作为补充。
二、谷物为主
谷类为主,是中国人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根据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我国居民膳食中8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50%以上的能量、维生素B1、烟酸、锌和镁,40%的蛋白质、铁、硒、和30%的维生素B2、20%的钙都是来自谷薯类及杂豆类食物。谷物为主也是最经济、合理能量来源,在保障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居民的谷类摄入量逐年下降,1992年我国主要食物能量构成中谷类食物的占比为66.82%,截至2012年该数值已降至54.20%,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动物性食物和油脂在我国主要食物能量构成中的占比分别由1992年的9.30%、22.0%升至2012年的15.3%、32.9%。膳食模式的改变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谷类过度精加工导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丢失而引起摄入量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薯类50g-100g。坚持谷类为主,特别是增加全谷物摄入,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可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增加全谷物和燕麦摄入具有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
三、全谷物、薯类的选择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我国传统饮食习惯中作为主食的稻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黑米、玉米、裸麦、高粱、青稞、黄米、小米、粟米、荞麦、薏米等,如果加工得当均可作为全谷物的良好来源。
薯类有马铃薯、甘薯、芋薯和木薯等。薯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25%左右,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马铃薯中钾的含量也非常丰富,薯类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谷类高,甘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比谷类高,甘薯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全谷物、薯类的血糖生成指数远低于精制米面。与普通食品相比,全谷物膨化食品、薯类膨化食品由于使用了高温高压的物理膨化工艺,改变了粮粒内在的分子结构,将不溶性长链淀粉切断成水溶性短链淀粉、糊精和糖,使膨化食品中的不溶性物质减少、水溶性物质增加,更有利于原料自身营养的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