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三界、八界各指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佛教的“三界”,
佛教的三界简介: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
1、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2、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义为物质。“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静虑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3、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而道教的“三界”,据说是在吸收佛教的因果轮回之后,才确立的观点!
道教“三界”
道教《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蒙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
(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 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而所谓的“八界”,亲……我估计你说的是“佛教十八界”!
而此十八界分别为: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十八界事实上就是六根、六境和六识。界(dhatu)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亦即是宇宙诸法是由根、境、识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于是成十八界。
界虽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但也可以认为是含有这些意义的要素。即把藉着感觉、知觉才能成立“认识”的要素,依根、境、识加以分类而成为十八界。此即六根加上六境的十二处,再加上眼识至意识的六识。如原始经典上所说的“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乃至“缘意与法,而生意识”,“识”是缘根与境而生的。缘感觉与知觉而产生的“认识”,其要素有十八种。
有些经典把以上的六根、六境、六识加上六触、六受、六爱,而成为六六,用以说明认识等的心作用的发展。又有些经典以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来说明心作用的展开。
这些经典的目的就是在说这些都是依缘(条件)而发生,都是无常、无我的。就这样地把六根、六境、六识的十八界当作是进展的心作用之基本。
其中,眼界至意界的“六根”与色界至法界的“六境”,请参阅“十二处”条。此处只对眼识界至意识界的六识界作一考察。首先,关于识。六识的识是认识作用,也是认识主体。譬如“缘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的眼识,被认为是依眼而生的认识作用。但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的识,被认为是认识主体。
(1)至(12):即六根加上六境,亦即十二处。(13)眼识界:作为视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的认识作用。(14)耳识界:听觉的认识。(15)鼻识界:嗅觉的认识。(16)舌识界:味觉的认识。(17)身识界:触觉的认识。(18)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然而,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识界的关系为何呢?如果把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中的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作一切法,那么在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界和六识界的七界。在十二处里,意处就是心的全部;但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识界。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这该如何解释呢?
总而言之,意界和六识界是不同的。六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刹那。而过去的六识,就是“意”。直言之,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的不同。也许这只是为了区别两者才有的说法。
部派佛教以后,关于“意”有种种说法。“意”是六识之所依,六识是从所谓的“意”的心之基本上产生出来的。所谓“意是六识之所依”的意思是说,前刹那的“意”是作为导入现在刹那的“六识”之原因的等无间缘(最密接的原因)或开导依(为了导入六识之所依)。巴利佛教在六识之外又立意界,这是作为由感觉(五门)、知觉(意门)而生起之认识作用的引转(avajjana,牵引导入)作用。引转与开导同义。
并且,瑜伽行派把“意”当作是“末那识”,认为是在六识之外独立的第七识。“意”是六识之所依,且是自我意识之中心,它本是具有我慢、我爱、我痴、我见等烦恼心所,在脱离我执而达开悟之前一直是恒审思量(常常只想到自我)的。一旦脱离我执,进入悟境,那么末那识就是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自他内外的一切都平等地观察的智慧。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参考资料]《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三无性论》卷下;Stcherbatsky着·金冈秀友译《小乘佛教概论》。
佛教的三界简介: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
1、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2、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义为物质。“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静虑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3、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而道教的“三界”,据说是在吸收佛教的因果轮回之后,才确立的观点!
道教“三界”
道教《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蒙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
(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 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而所谓的“八界”,亲……我估计你说的是“佛教十八界”!
而此十八界分别为: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十八界事实上就是六根、六境和六识。界(dhatu)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亦即是宇宙诸法是由根、境、识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于是成十八界。
界虽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但也可以认为是含有这些意义的要素。即把藉着感觉、知觉才能成立“认识”的要素,依根、境、识加以分类而成为十八界。此即六根加上六境的十二处,再加上眼识至意识的六识。如原始经典上所说的“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乃至“缘意与法,而生意识”,“识”是缘根与境而生的。缘感觉与知觉而产生的“认识”,其要素有十八种。
有些经典把以上的六根、六境、六识加上六触、六受、六爱,而成为六六,用以说明认识等的心作用的发展。又有些经典以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来说明心作用的展开。
这些经典的目的就是在说这些都是依缘(条件)而发生,都是无常、无我的。就这样地把六根、六境、六识的十八界当作是进展的心作用之基本。
其中,眼界至意界的“六根”与色界至法界的“六境”,请参阅“十二处”条。此处只对眼识界至意识界的六识界作一考察。首先,关于识。六识的识是认识作用,也是认识主体。譬如“缘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的眼识,被认为是依眼而生的认识作用。但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的识,被认为是认识主体。
(1)至(12):即六根加上六境,亦即十二处。(13)眼识界:作为视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的认识作用。(14)耳识界:听觉的认识。(15)鼻识界:嗅觉的认识。(16)舌识界:味觉的认识。(17)身识界:触觉的认识。(18)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然而,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识界的关系为何呢?如果把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中的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作一切法,那么在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界和六识界的七界。在十二处里,意处就是心的全部;但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识界。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这该如何解释呢?
总而言之,意界和六识界是不同的。六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刹那。而过去的六识,就是“意”。直言之,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的不同。也许这只是为了区别两者才有的说法。
部派佛教以后,关于“意”有种种说法。“意”是六识之所依,六识是从所谓的“意”的心之基本上产生出来的。所谓“意是六识之所依”的意思是说,前刹那的“意”是作为导入现在刹那的“六识”之原因的等无间缘(最密接的原因)或开导依(为了导入六识之所依)。巴利佛教在六识之外又立意界,这是作为由感觉(五门)、知觉(意门)而生起之认识作用的引转(avajjana,牵引导入)作用。引转与开导同义。
并且,瑜伽行派把“意”当作是“末那识”,认为是在六识之外独立的第七识。“意”是六识之所依,且是自我意识之中心,它本是具有我慢、我爱、我痴、我见等烦恼心所,在脱离我执而达开悟之前一直是恒审思量(常常只想到自我)的。一旦脱离我执,进入悟境,那么末那识就是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自他内外的一切都平等地观察的智慧。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参考资料]《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三无性论》卷下;Stcherbatsky着·金冈秀友译《小乘佛教概论》。
展开全部
1三界:
道教的三界:天、地、人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
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
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或指法界、心界、众生界。
萨满教:指宇宙上、中、下三界。
2八界:是指的八种不同的修炼状态:
圣仙神灵,妖魔鬼怪。是世间万物修炼的不同表现。
3十界:即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4佛教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
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道教的三界:天、地、人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
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
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或指法界、心界、众生界。
萨满教:指宇宙上、中、下三界。
2八界:是指的八种不同的修炼状态:
圣仙神灵,妖魔鬼怪。是世间万物修炼的不同表现。
3十界:即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4佛教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
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天、地、人三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