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17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并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2020年开始出现回升。从目前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平认为,从数据来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和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地考虑存款,减少了支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会更加谨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较高、人均收入较高、物价水平也高的话,居民的收入增速就会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居民收入增速就会慢一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居民中,有55.2%的居民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大。如果经济增速下降,但居民收入不增长甚至下降,这就会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促进消费,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张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刘英看来,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环境欠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阵痛。”刘英说。“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会出现一些阵痛,比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在李迅雷看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计算,2019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58.7%,日本为41.1%、德国为46.4%;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仅为38.9%,低于日本和德国。”
李迅雷建议:“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他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则更愿意将钱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
“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善社会公平。”张宇燕说。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但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却很低。这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严重问题。”张宇燕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债务负担沉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债务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7%,其中住户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39.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数据,2021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1.4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7.3万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了2.8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和高债务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对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进行测算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债务收入比超过90%的家庭占比接近70%。
信贷结构不合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影响了他们的信贷能力和贷款可获得性。
据统计,我国居民部门负债中约80%是房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8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余额的46.73%。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3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但对居民消费形成重要支撑的信贷增长乏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居民在面临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只能通过储蓄来应对。专家指出,未来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17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并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2020年开始出现回升。从目前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平认为,从数据来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和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地考虑存款,减少了支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会更加谨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较高、人均收入较高、物价水平也高的话,居民的收入增速就会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居民收入增速就会慢一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居民中,有55.2%的居民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大。如果经济增速下降,但居民收入不增长甚至下降,这就会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促进消费,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张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刘英看来,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环境欠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阵痛。”刘英说。“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会出现一些阵痛,比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在李迅雷看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计算,2019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58.7%,日本为41.1%、德国为46.4%;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仅为38.9%,低于日本和德国。”
李迅雷建议:“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他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则更愿意将钱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
“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善社会公平。”张宇燕说。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但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却很低。这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严重问题。”张宇燕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债务负担沉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债务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7%,其中住户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39.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数据,2021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1.4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7.3万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了2.8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和高债务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对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进行测算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债务收入比超过90%的家庭占比接近70%。
信贷结构不合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影响了他们的信贷能力和贷款可获得性。
据统计,我国居民部门负债中约80%是房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8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余额的46.73%。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3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但对居民消费形成重要支撑的信贷增长乏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居民在面临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只能通过储蓄来应对。专家指出,未来
展开全部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17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并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2020年开始出现回升。从目前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平认为,从数据来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和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地考虑存款,减少了支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会更加谨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较高、人均收入较高、物价水平也高的话,居民的收入增速就会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居民收入增速就会慢一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居民中,有55.2%的居民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大。如果经济增速下降,但居民收入不增长甚至下降,这就会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促进消费,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张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刘英看来,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环境欠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阵痛。”刘英说。“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会出现一些阵痛,比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在李迅雷看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计算,2019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58.7%,日本为41.1%、德国为46.4%;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仅为38.9%,低于日本和德国。”
李迅雷建议:“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他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则更愿意将钱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
“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善社会公平。”张宇燕说。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但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却很低。这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严重问题。”张宇燕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债务负担沉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债务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7%,其中住户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39.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数据,2021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1.4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7.3万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了2.8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和高债务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对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进行测算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债务收入比超过90%的家庭占比接近70%。
信贷结构不合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影响了他们的信贷能力和贷款可获得性。
据统计,我国居民部门负债中约80%是房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8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余额的46.73%。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3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但对居民消费形成重要支撑的信贷增长乏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居民在面临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只能通过储蓄来应对。专家指出,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平认为,从数据来看,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和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地考虑存款,减少了支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会更加谨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较高、人均收入较高、物价水平也高的话,居民的收入增速就会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居民收入增速就会慢一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居民中,有55.2%的居民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
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大。如果经济增速下降,但居民收入不增长甚至下降,这就会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促进消费,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张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刘英看来,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环境欠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阵痛。”刘英说。“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会出现一些阵痛,比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在李迅雷看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计算,2019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58.7%,日本为41.1%、德国为46.4%;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仅为38.9%,低于日本和德国。”
李迅雷建议:“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他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则更愿意将钱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
“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善社会公平。”张宇燕说。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但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却很低。这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严重问题。”张宇燕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债务负担沉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债务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7%,其中住户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39.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数据,2021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1.4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7.3万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了2.8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和高债务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对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进行测算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债务收入比超过90%的家庭占比接近70%。
信贷结构不合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影响了他们的信贷能力和贷款可获得性。
据统计,我国居民部门负债中约80%是房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58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余额的46.73%。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3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但对居民消费形成重要支撑的信贷增长乏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居民在面临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只能通过储蓄来应对。专家指出,未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