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症和疲劳症怎么区分
3个回答
2012-06-26
展开全部
瞌睡症主要特点: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睡眠发作不能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2)每天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工作或家庭生活。(3)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和发作性睡病,嗜睡症的发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主要症状: 医学将嗜睡症用四种主要症状进行了定义,这四种症状被称为嗜睡四分体: 睡眠发作(sleep attack) 这种症状是嗜睡症最为明显的症状,日间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睡眠发作后患者会感觉到精神焕发。 猝倒(cataplexy) 这种症状是指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突然失去肌肉张力,从而引起了头部或身体在没有丧失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瘫痪,它可以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轻微症状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口吃、眼皮下垂或手指无力拿不住东西。严重的猝倒会引起膝盖弯折,使人虚脱。大笑、兴奋或生气是引起猝倒的典型性原因,肌肉品质的突然放松可能是大脑突然进入REM睡眠的结果。猝倒并不十分常见,有嗜睡病的患者中有猝倒现象的不到一半。 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 这种症状当人入睡或要醒来时暂时不能运动。它只持续几分钟。和猝倒类似,睡眠瘫痪可能也与REM睡眠和清醒状态之间的过渡不充分有关。 睡眠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是指精神、梦境般的影像,通常很恐怖,常见于入睡时或发生睡眠瘫痪前。 对于青少年或刚成年的人来说,这些症状在此之前并无病例,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患有嗜睡的人会抱怨容易感到疲劳以及工作、学习和社交关系的表现不佳。白天过度的睡意会使人丧失应有的能力,记忆力下降,因此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嗜睡引起的视觉障碍可能尤为使人感到不安。 一半以上患有嗜睡的人都会同时发生记忆力下降或记忆中断,这是由闯入清醒状态的"微睡眠"引起的。在这些阶段中,嗜睡患者当行走或驾车时会不知所措、胡说或胡写、放错东西或撞上东西,代表性的是他们在这些阶段中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事后记不清发生的事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不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疲劳预防: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疲劳(2) fatigue 材料、零件和构件在循环加载下,在某点或某些点产生局部的永久性损伤,并在一定循环次数后形成裂纹、或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直到完全断裂的现象。 研究简史 有记载的最早进行疲劳试验是德国的W.A.艾伯特 。法国的J.-V.彭赛列首先论述了疲劳问题并提出“疲劳”这一术语。但疲劳研究的奠基人则是德国的A.沃勒,他在19世纪50~60 年代最早得到表征疲劳性能的S-N曲线并提出疲劳极限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 P.J.E.福赛思首先观察到疲劳过程中在滑移带内有金属薄片挤出的现象。随后N.汤普孙等人发现这种滑移带不易用电解抛光去掉,称为“驻留滑移带”。后来证明,驻留滑移带常常成为裂纹源。1924年德国的J.V.帕姆格伦在估算滚动轴承寿命时,假设轴承的累积损伤与其转动次数成线性关系。1945年美国M.A.迈因纳明确 提出了 疲 劳 破 坏的线性损伤累积理 论 ,也称为帕 姆 格伦- 迈因纳定律,简称迈因纳定律。此后,断裂力学的进展丰富了传统疲劳理论的内容,促进了疲劳理论的发展。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60年代后期 ,概率疲劳分析和设计从电子产品发展到机械产品,于是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先导下 ,开始了概率统计理论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 循环应力 在工程上引起的疲劳破坏的应力或应变有时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是随机的。在疲劳试验中人们常常把它们简化成等幅应力循环的波形 ,并用一些参数来描述 。图1中 σmax 和 σmin 是循 环应力的最 大和最小 代 数 值 ;γ =σmin/σmax是应力比;σm=(σmax+σmin)/2是平均应力;σa=(σmax-σmin) 是应力幅 。当 σm=0时 ,σmax与σmin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γ=-11,称为对称循环应力;当σmin=0时,γ=0称为脉动循环应力。 曲线 S-N曲线中的S为应力(或应变)水平,N为疲劳寿命。S-N曲线是由试验测定的 ,试样采用标准试样或实际零件、构件,在给定应力比γ的前提下进行,根据不同应力水平的试验结果 ,以最大应力σmax或应力幅σa为纵坐标,疲劳寿命N为横坐标绘制S-N曲线(图2) 。当循环应力中的σmax小于某一极限值时,试样可经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产生疲劳破坏,该极限应力值就称为疲劳极限,图2中S-N曲线水平线段对应的纵坐标就是疲劳极限。而左边斜线段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为某一寿命下对应的应力极限值,称为条件疲劳极限。 疲劳特征 零件 、构件的疲劳破坏可分为3个阶段 :①微观裂纹阶段。在循环加载下,由于物体的最高应力通常产生于表面或近表面区,该区存在的驻留滑移带、晶界和夹杂,发展成为严重的应力集中点并首先形成微观裂纹。此后,裂纹沿着与主应力约成45°角的最大剪应力方向扩展,裂纹长度大致在0.05毫米以内,发展成为宏观裂纹。②宏观裂纹扩展阶段。裂纹基本上沿着与主应力垂直的方向扩展。③瞬时断裂阶段。当裂纹扩大到使物体残存截面不足以抵抗外载荷时,物体就会在某一次加载下突然断裂。对应于疲劳破坏的3个阶段 ,在疲劳宏观断口上出现有疲劳源 、疲劳裂纹扩展和瞬时断裂3个区(图3)。疲劳源区通常面积很小,色泽光亮,是两个断裂面对磨造成的;疲劳裂纹扩展区通常比较平整,具有表征间隙加载、应力较大改变或裂纹扩展受阻等使裂纹扩展前沿相继位置的休止线或海滩花样;瞬断区则具有静载断口的形貌,表面呈现较粗糙的颗粒状。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揭示了疲劳断口的微观特征,可观察到扩展区中每一应力循环所遗留的疲劳辉纹。 疲劳寿命 在循环加载下 ,产生疲劳破坏所需应力或应变的循环次数。对零件、构件出现工程裂纹以前的疲劳寿命称为裂纹形成寿命。工程裂纹指宏观可见的或可检的裂纹 ,其长度无统一规定 ,一般在0.2~1.0毫米范围内 。自工程裂纹扩展至完全断裂的疲劳寿命称为裂纹扩展寿命。总寿命为两者之和。因工程裂纹长度远大于金属晶粒尺寸,故可将裂纹作为物体边界,并将其周围材料视作均匀连续介质,应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裂纹扩展规律 。由于S-N曲线是根据疲劳试验直到试样断裂得出的 ,所以对应于S-N曲线上某一应力水平的疲劳寿命N是总寿命 。在疲劳的整个过程中 ,塑性应变与弹性应变同时存在 。当循环加载的应力水平较低时 ,弹性应变起主导作用;当应力水平逐渐提高,塑性应变达到一定数值时,塑性应变成为疲劳破坏的主导因素。为便于分析研究,常按破坏循环次数的高低将疲劳分为两类:①高循环疲劳(高周疲劳)。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低 ,破坏循环次数一般高于104~105的疲劳 ,弹簧、传动轴等的疲劳属此类。②低循环疲劳(低周疲劳)。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高 ,破坏循环次数一般低于104~105的疲劳,如压力容器、燃气轮机零件等的疲劳。实践表明,疲劳寿命分散性较大,因此必须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存活率(即可靠度)的问题 。具有存活率p(如95%、99%、99.9%)的疲劳寿命Np的含义是 :母体(总体)中有p的个体的疲劳寿命大于Np。而破坏概率等于( 1- p ) 。常规疲劳试验得到的S-N曲线是p=50%的曲线 。对应于各存活率的p的S-N曲线称为p-S-N曲线。 环境影响 某些零件 、构件是在高于或低于室温下工作,或在腐蚀介质中工作,或受载方式不是拉压和弯曲而是接触滚动等,这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可使零件、构件产生不同的疲劳破坏。最常见的有接触疲劳、高温疲劳、热疲劳和腐蚀疲劳。此外,还有微动磨损疲劳和声疲劳等。①接触疲劳。零件在高接触压应力反复作用下产生的疲劳。经多次应力循环后,零件的工作表面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金属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接触疲劳使零件工作时噪声增加、振幅增大、温度升高、磨损加剧,最后导致零件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 。在滚动轴承、齿轮等零件中常发生这种现象。②高温疲劳 。在高温环境下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高温是指大于熔点1/2以上的温度,此时晶界弱化,有时晶界上产生蠕变空位,因此在考虑疲劳的同时必须考虑高温蠕变的影响。高温下金属的S-N曲线没有水平部分 ,一般用 107~108次循环下不出现断裂的最大应力作为高温疲劳极限;载荷频率对高温疲劳极限有明显影响,当频率降低时,高温疲劳极限明显下降。③热疲劳。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循环作用而产生的疲劳。如涡轮机转子、热轧轧辊和热锻模等,常由于热应力的循环变化而产生热疲劳。④腐蚀疲劳。在腐蚀介质中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如船用螺旋桨、涡轮机叶片 、水轮机转轮等,常产生腐蚀疲劳。腐蚀介质在疲劳过程中能促进裂纹的形成和加快裂纹的扩展。其特点有 :S-N曲线无水平段;加载频率对腐蚀疲劳的影响很大;金属的腐蚀疲劳强度主要是由腐蚀环境的特性而定;断口表面变色等。 发展趋势 飞机、船舶、汽车、动力机械、工程机械 、冶金、石油等机械以及铁路桥梁等的主要零件和构件,大多在循环变化的载荷下工作,疲劳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因此,疲劳理论和疲劳试验对于设计各类承受循环载荷的机械和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疲劳有限寿命设计中进行寿命估算,必须了解材料的疲劳性能,以此作为理论计算的依据 。由于疲劳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所承受的循环载荷大小,为此还必须编制出供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疲劳试验用的载荷谱,再根据与各种疲劳相适应的损伤模型估算出疲劳寿命。疲劳理论的工程应用,经历了从无限寿命设计到有限寿命设计,有限寿命设计尚处于完善阶段。发展趋势是:①宏观与微观结合,探讨从位错、滑移、微裂纹、短裂纹、长裂纹到断裂的疲劳全过程 ,寻求寿命估算各阶段统一的物理-力学模型 。②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疲劳及其寿命估算方法。③概率统计方法在疲劳中的应用,如随机载荷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及耐久性设计等。 疲劳 材料承受交变循环应力或应变时所引起的局部结构变化和内部缺陷发展的过程。它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并最终导致龟裂或完全断裂。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不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疲劳预防: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疲劳(2) fatigue 材料、零件和构件在循环加载下,在某点或某些点产生局部的永久性损伤,并在一定循环次数后形成裂纹、或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直到完全断裂的现象。 研究简史 有记载的最早进行疲劳试验是德国的W.A.艾伯特 。法国的J.-V.彭赛列首先论述了疲劳问题并提出“疲劳”这一术语。但疲劳研究的奠基人则是德国的A.沃勒,他在19世纪50~60 年代最早得到表征疲劳性能的S-N曲线并提出疲劳极限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 P.J.E.福赛思首先观察到疲劳过程中在滑移带内有金属薄片挤出的现象。随后N.汤普孙等人发现这种滑移带不易用电解抛光去掉,称为“驻留滑移带”。后来证明,驻留滑移带常常成为裂纹源。1924年德国的J.V.帕姆格伦在估算滚动轴承寿命时,假设轴承的累积损伤与其转动次数成线性关系。1945年美国M.A.迈因纳明确 提出了 疲 劳 破 坏的线性损伤累积理 论 ,也称为帕 姆 格伦- 迈因纳定律,简称迈因纳定律。此后,断裂力学的进展丰富了传统疲劳理论的内容,促进了疲劳理论的发展。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60年代后期 ,概率疲劳分析和设计从电子产品发展到机械产品,于是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先导下 ,开始了概率统计理论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 循环应力 在工程上引起的疲劳破坏的应力或应变有时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是随机的。在疲劳试验中人们常常把它们简化成等幅应力循环的波形 ,并用一些参数来描述 。图1中 σmax 和 σmin 是循 环应力的最 大和最小 代 数 值 ;γ =σmin/σmax是应力比;σm=(σmax+σmin)/2是平均应力;σa=(σmax-σmin) 是应力幅 。当 σm=0时 ,σmax与σmin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γ=-11,称为对称循环应力;当σmin=0时,γ=0称为脉动循环应力。 曲线 S-N曲线中的S为应力(或应变)水平,N为疲劳寿命。S-N曲线是由试验测定的 ,试样采用标准试样或实际零件、构件,在给定应力比γ的前提下进行,根据不同应力水平的试验结果 ,以最大应力σmax或应力幅σa为纵坐标,疲劳寿命N为横坐标绘制S-N曲线(图2) 。当循环应力中的σmax小于某一极限值时,试样可经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产生疲劳破坏,该极限应力值就称为疲劳极限,图2中S-N曲线水平线段对应的纵坐标就是疲劳极限。而左边斜线段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为某一寿命下对应的应力极限值,称为条件疲劳极限。 疲劳特征 零件 、构件的疲劳破坏可分为3个阶段 :①微观裂纹阶段。在循环加载下,由于物体的最高应力通常产生于表面或近表面区,该区存在的驻留滑移带、晶界和夹杂,发展成为严重的应力集中点并首先形成微观裂纹。此后,裂纹沿着与主应力约成45°角的最大剪应力方向扩展,裂纹长度大致在0.05毫米以内,发展成为宏观裂纹。②宏观裂纹扩展阶段。裂纹基本上沿着与主应力垂直的方向扩展。③瞬时断裂阶段。当裂纹扩大到使物体残存截面不足以抵抗外载荷时,物体就会在某一次加载下突然断裂。对应于疲劳破坏的3个阶段 ,在疲劳宏观断口上出现有疲劳源 、疲劳裂纹扩展和瞬时断裂3个区(图3)。疲劳源区通常面积很小,色泽光亮,是两个断裂面对磨造成的;疲劳裂纹扩展区通常比较平整,具有表征间隙加载、应力较大改变或裂纹扩展受阻等使裂纹扩展前沿相继位置的休止线或海滩花样;瞬断区则具有静载断口的形貌,表面呈现较粗糙的颗粒状。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揭示了疲劳断口的微观特征,可观察到扩展区中每一应力循环所遗留的疲劳辉纹。 疲劳寿命 在循环加载下 ,产生疲劳破坏所需应力或应变的循环次数。对零件、构件出现工程裂纹以前的疲劳寿命称为裂纹形成寿命。工程裂纹指宏观可见的或可检的裂纹 ,其长度无统一规定 ,一般在0.2~1.0毫米范围内 。自工程裂纹扩展至完全断裂的疲劳寿命称为裂纹扩展寿命。总寿命为两者之和。因工程裂纹长度远大于金属晶粒尺寸,故可将裂纹作为物体边界,并将其周围材料视作均匀连续介质,应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裂纹扩展规律 。由于S-N曲线是根据疲劳试验直到试样断裂得出的 ,所以对应于S-N曲线上某一应力水平的疲劳寿命N是总寿命 。在疲劳的整个过程中 ,塑性应变与弹性应变同时存在 。当循环加载的应力水平较低时 ,弹性应变起主导作用;当应力水平逐渐提高,塑性应变达到一定数值时,塑性应变成为疲劳破坏的主导因素。为便于分析研究,常按破坏循环次数的高低将疲劳分为两类:①高循环疲劳(高周疲劳)。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低 ,破坏循环次数一般高于104~105的疲劳 ,弹簧、传动轴等的疲劳属此类。②低循环疲劳(低周疲劳)。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高 ,破坏循环次数一般低于104~105的疲劳,如压力容器、燃气轮机零件等的疲劳。实践表明,疲劳寿命分散性较大,因此必须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存活率(即可靠度)的问题 。具有存活率p(如95%、99%、99.9%)的疲劳寿命Np的含义是 :母体(总体)中有p的个体的疲劳寿命大于Np。而破坏概率等于( 1- p ) 。常规疲劳试验得到的S-N曲线是p=50%的曲线 。对应于各存活率的p的S-N曲线称为p-S-N曲线。 环境影响 某些零件 、构件是在高于或低于室温下工作,或在腐蚀介质中工作,或受载方式不是拉压和弯曲而是接触滚动等,这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可使零件、构件产生不同的疲劳破坏。最常见的有接触疲劳、高温疲劳、热疲劳和腐蚀疲劳。此外,还有微动磨损疲劳和声疲劳等。①接触疲劳。零件在高接触压应力反复作用下产生的疲劳。经多次应力循环后,零件的工作表面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金属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接触疲劳使零件工作时噪声增加、振幅增大、温度升高、磨损加剧,最后导致零件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 。在滚动轴承、齿轮等零件中常发生这种现象。②高温疲劳 。在高温环境下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高温是指大于熔点1/2以上的温度,此时晶界弱化,有时晶界上产生蠕变空位,因此在考虑疲劳的同时必须考虑高温蠕变的影响。高温下金属的S-N曲线没有水平部分 ,一般用 107~108次循环下不出现断裂的最大应力作为高温疲劳极限;载荷频率对高温疲劳极限有明显影响,当频率降低时,高温疲劳极限明显下降。③热疲劳。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循环作用而产生的疲劳。如涡轮机转子、热轧轧辊和热锻模等,常由于热应力的循环变化而产生热疲劳。④腐蚀疲劳。在腐蚀介质中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如船用螺旋桨、涡轮机叶片 、水轮机转轮等,常产生腐蚀疲劳。腐蚀介质在疲劳过程中能促进裂纹的形成和加快裂纹的扩展。其特点有 :S-N曲线无水平段;加载频率对腐蚀疲劳的影响很大;金属的腐蚀疲劳强度主要是由腐蚀环境的特性而定;断口表面变色等。 发展趋势 飞机、船舶、汽车、动力机械、工程机械 、冶金、石油等机械以及铁路桥梁等的主要零件和构件,大多在循环变化的载荷下工作,疲劳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因此,疲劳理论和疲劳试验对于设计各类承受循环载荷的机械和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疲劳有限寿命设计中进行寿命估算,必须了解材料的疲劳性能,以此作为理论计算的依据 。由于疲劳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所承受的循环载荷大小,为此还必须编制出供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疲劳试验用的载荷谱,再根据与各种疲劳相适应的损伤模型估算出疲劳寿命。疲劳理论的工程应用,经历了从无限寿命设计到有限寿命设计,有限寿命设计尚处于完善阶段。发展趋势是:①宏观与微观结合,探讨从位错、滑移、微裂纹、短裂纹、长裂纹到断裂的疲劳全过程 ,寻求寿命估算各阶段统一的物理-力学模型 。②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疲劳及其寿命估算方法。③概率统计方法在疲劳中的应用,如随机载荷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及耐久性设计等。 疲劳 材料承受交变循环应力或应变时所引起的局部结构变化和内部缺陷发展的过程。它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并最终导致龟裂或完全断裂。
2012-06-26
展开全部
嗜睡症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主要特点是:(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睡眠发作不能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2)每天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工作或家庭生活。(3)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和发作性睡病,嗜睡症的发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嗜睡症的治疗多采用心理治疗,去除与发病有关的不良心理因素,避免精神刺激,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此外,还可给予小剂量的精神兴奋药物,如:苯丙胺和哌醋甲酯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男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嗜睡吗? 我们在“经行嗜睡是怎么回事?”当中讨论了妇女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嗜睡病象,男性是否也有这种病象呢?从临床上还真的存在这种病证。本病证与发作性睡病类似,但有其特点,周期性出现,在发病阶段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一般在9小时以上,白天照样困倦。一个周期20天左右,过后一切如常人。睡觉时受刺激能很快醒来,大小便时能自动醒来。白天如能睡一会儿,困意可暂时消失。除嗜睡外,这种人意识也常不清楚,在发作阶段不得不停学或停止工作。发病年龄多在十几岁。开始时可能是因为过度劳累或患感冒,之后没有任何诱因也会周期性出现。一年之中可发作数次。有些人到20~30岁左右可自行痊愈。 对于这种周期性嗜睡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有人报道,使用精神科治疗躁狂症的药物碳酸锂可以奏效,每日400毫克左右,连续服用。使用碳酸锂治疗,用药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倦怠、乏力、口渴、多尿等,这些症状多在开始用药后一两周内消失。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锂的安全范围很窄,血中药物浓度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如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肌肉震颤、惊厥、昏迷、精神紊乱等,无特殊解毒药,只能立即停药,给对症处理。因此使用碳酸锂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绝不可自行用药。渴睡症 睡眠障碍可能是最常见的都市病之一。有调查显示,在香港,约一成人饱受长期失眠的痛苦,患有睡眠窒息症也可能高达百分之五。在专业人士当中,睡眠障碍也许更加严重。这是因为睡眠问题与生活习惯、压力、身心的健康状况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连。 一般人对睡眠存在不少误解,比如以为每天都要睡八个小时才叫足够,以为睡觉时发梦就表示睡得不好,以为平时睡得少就该在假日多睡几个小时补回来,以为渴睡症等於睡得不好后的日间疲倦。 医学上,渴睡症(Narcolepsy)远比疲倦想睡复杂得多,又被称为「发作性睡眠综合症」,最早於十七世纪被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发生了一场流行性脑炎,患者徵状颇为相似,后来证实,脑炎、颅脑外伤、全身麻醉等均会导致此症,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家族遗传。 逾半患者有睡眠麻痹 渴睡症有四大徵状,最常见的是患者在不合适的时候(如日间工作、打电话、吃饭、谈话中途、驾驶等等)产生难以抑制的睡意,并快速进入睡眠状态。这股来势凶猛又一发不可收拾的睡意,发生前并无长期失眠或其他明显原因。除此之外,患者可能在惊吓、愤怒、大笑时突然出现局部或全身性瘫痪,骤然跌倒,神志清醒,并在几分钟后回复正常。患者刚进入睡眠时,也可能出现鲜明但恐怖的幻觉。另外,一半以上的患者有睡眠麻痹的经验,就是睡眠觉醒时四肢不能活动,同时无法开口说话,并伴有强烈恐惧。 「猝倒」、「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往往是在「睡眠发作」徵状出现后的十年后才陆续表现出来的。由於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一般比较爱睡的人,并不需担心患上此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瞌睡症为嗜睡,疲劳症除了嗜睡还应伴随肌肉酸软无力,精神打不起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