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学与媒介环境的关系 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流行新媒介一词到现在,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并且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数字化信息通信科技为支点的时代——新媒介文化时代。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传播理论的研究者、传播媒体的实践者、普通的受众,都从各自的领域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理解。通常我们认为的“新媒介”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催生下产生的新的传播样式,它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主要包括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QQ、博客等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介质。这些新媒介的出现,给报刊、杂志及其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强有力的挑战。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在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所以本文中论述的新媒介主要是指与印刷媒体相对的当代视像媒体。在技术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层面上具有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新媒介是信息技术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介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了一部分学生必需的生活方式,存在于家庭、高校、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基本环境要素,它同时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讲,新媒介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局限,不仅可以通过自由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选择多样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放松的快乐。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以外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使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介缔造的世界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社会,它的自由进入和平等参与,让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社区论坛、QQ空间、博客等介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这也容易导致信息资源量大庞杂,质量良莠不齐。各种不良信息也经常包裹着异质文化的外衣污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标准,造成大学生是非不分、道德意识淡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新媒介导致了学生更多地沉溺于虚拟的视像或网络世界,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现实生活能力减弱,不再有能力获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维品质。新媒介在当下迅猛发展的现实使许多教师开始思索新媒介与大学教育有利的契合点,作为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也必须从了解学生阅读状况、改变教学方式系等方面来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考验。
一、新媒介影响下的学生阅读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在新媒介产生之前,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读书率持续降低,分析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没时间”读书,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另外实用性是大学生购=S考虑的重要因素,英语、计算机类图书在大学生中的需求量很大,而留给大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时间就被大量压缩了,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借助新媒介来脱离传统的纸质阅读。与书面的文学作品相比。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允将文本压缩成一件令人炫目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故事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文本被制作者想象完成,因此不需要观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对故事的体验,只需要跟上影片的节奏与导演的思路即可。在讲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原著,但是学生普遍对长篇小说兴趣不大,也没有时间和耐心静下心来阅读课程要求的作品,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来代替纸质阅读。当然采用影视作品鉴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而且通过大众化的视像传媒,可以使一部不为学生熟悉的作品被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分享,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联姻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改变,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内容往往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视像媒介和电子媒介本身的叙述方式也有别于纸质媒体,为了适应电影电视画面的需要经常对原作大刀阔斧地增删,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新的阐释,有的甚至只保留故事的部分角色和情节框架,内容和内涵上与原作大相径庭,学生通过此类影视作品对原作的信息产生了扭曲和误解,同时在层出不穷的载体之前,我们无法深入地思考,只能全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画面上,而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和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却被忽视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据着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从创意到呈现于受众面前,经历无数道工序和中介,文学的个性化风格被消磨殆尽,文学首先得服从于观赏。
二、新媒介时代的当代文学经典
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过程将读者引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而经过文学史反复淘洗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独特性征服了一代代读者。但新媒介的图像丰富性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动摇了传统文学经典的地位,当代著名文论家希利斯,米勒说:“其他文艺形式会取代文学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学已经明显今不如昔。”在消费文化环境下以文字形式展示的“文学经典”,与高科技的图像媒介相比,为了体现出时尚化、视觉冲击化的特征,也就很难避免被重新解构的命运。建立在传统纸质媒体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更强调读者对其中隐含意义的解读,强调读者的文学想象力,而新媒介的商业化操作使许多文学经典庸俗化,文学的超功利性被经济利益所代替,提升精神品格被迎合大众审美所取代,追求阅读的愉悦感被追求物质利益所替
换。近些年来对一些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愈演愈烈热潮,大多数开拍时炒作得沸沸扬扬,最终以观众的不满和失望结束。
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的改善,也迅速提高了作家文字的生产数量。消费社会对于商品的大批量消费,也使文学作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这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只是具备了“量”的基础,并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更多的“经典”。我们知道,任何一部“经典”的产生都是作家几年甚~i/-L十年创作生命的结晶,而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由于商业法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为了提高文学产品的销售量,不得不服从于市场的需要,盲目追寻社会热点,追求以最快的时间写出文学作品,而一些打磨和锤炼的过程被无情地忽略了。事实上一旦文本作品本身缺乏深刻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时,即使采用各种商业化的手段炒作或制造所谓的“经典”,这些“经典”也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洗而离开人们的视线。
三、新媒介促进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
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实用意识加强,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学生更需要文学类课程的实用性加强,他们不只满足于对文学作品史的了解,还希望能够通过作品的阅读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希望有一定的创作平台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具有交互式特点的新媒介能够使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处于被动状态和孤立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赏析甚至是直接创作行为中。
近年来,许多作家在个人网站或博客上开辟了了与读者留言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近距离的交流方式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也会影响下一部作品的叙事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使学生更直接地、更迅速的介入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当代文学的兴趣。
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周期较长,限制较多,具有精英和小众的性质,以博客,QQ空间以代表的网络写作改变了传统的写作观念,学生在个人博客上可以将自己随时随性的任何文字作品张贴上去,既可以抒发自己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又可以起到锻炼文笔的作用,同时博客的开放性,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为他们所享,其他人的转载或者是批评都会影响到写作者的态度,作家的身份不再遥不可及,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也培养了自己的主动、自信和敢于自我表达的品质。近些年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影响到了大学生传统的文学写作习惯,网上的文学作品像印刷文本一样可以保存、翻阅,像广播影视那样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作为接受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的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时首选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不再注重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为名利,为的只是传播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或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很多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这里已经模糊了。他们不需要有资深编辑给他们签发通行执照,也不需要由文坛前辈对他们进行提携指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参与文化构建的意识比原来大大增强,这为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受众环境。事实上,文学经典也已经利用现代传播的科技手段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文学经典的多次改编。央视新年诗歌朗诵会的走红,“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逐年提高,都有力地拉近了文学和学生的距离,也为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寻找到了巨大的空间。
新媒介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了一部分学生必需的生活方式,存在于家庭、高校、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基本环境要素,它同时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讲,新媒介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局限,不仅可以通过自由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选择多样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放松的快乐。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以外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使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介缔造的世界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社会,它的自由进入和平等参与,让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社区论坛、QQ空间、博客等介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这也容易导致信息资源量大庞杂,质量良莠不齐。各种不良信息也经常包裹着异质文化的外衣污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标准,造成大学生是非不分、道德意识淡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新媒介导致了学生更多地沉溺于虚拟的视像或网络世界,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现实生活能力减弱,不再有能力获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维品质。新媒介在当下迅猛发展的现实使许多教师开始思索新媒介与大学教育有利的契合点,作为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也必须从了解学生阅读状况、改变教学方式系等方面来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考验。
一、新媒介影响下的学生阅读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在新媒介产生之前,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读书率持续降低,分析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没时间”读书,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另外实用性是大学生购=S考虑的重要因素,英语、计算机类图书在大学生中的需求量很大,而留给大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时间就被大量压缩了,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借助新媒介来脱离传统的纸质阅读。与书面的文学作品相比。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允将文本压缩成一件令人炫目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故事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文本被制作者想象完成,因此不需要观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对故事的体验,只需要跟上影片的节奏与导演的思路即可。在讲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原著,但是学生普遍对长篇小说兴趣不大,也没有时间和耐心静下心来阅读课程要求的作品,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来代替纸质阅读。当然采用影视作品鉴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而且通过大众化的视像传媒,可以使一部不为学生熟悉的作品被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分享,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联姻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改变,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内容往往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视像媒介和电子媒介本身的叙述方式也有别于纸质媒体,为了适应电影电视画面的需要经常对原作大刀阔斧地增删,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新的阐释,有的甚至只保留故事的部分角色和情节框架,内容和内涵上与原作大相径庭,学生通过此类影视作品对原作的信息产生了扭曲和误解,同时在层出不穷的载体之前,我们无法深入地思考,只能全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画面上,而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和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却被忽视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据着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从创意到呈现于受众面前,经历无数道工序和中介,文学的个性化风格被消磨殆尽,文学首先得服从于观赏。
二、新媒介时代的当代文学经典
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过程将读者引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而经过文学史反复淘洗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独特性征服了一代代读者。但新媒介的图像丰富性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动摇了传统文学经典的地位,当代著名文论家希利斯,米勒说:“其他文艺形式会取代文学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学已经明显今不如昔。”在消费文化环境下以文字形式展示的“文学经典”,与高科技的图像媒介相比,为了体现出时尚化、视觉冲击化的特征,也就很难避免被重新解构的命运。建立在传统纸质媒体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更强调读者对其中隐含意义的解读,强调读者的文学想象力,而新媒介的商业化操作使许多文学经典庸俗化,文学的超功利性被经济利益所代替,提升精神品格被迎合大众审美所取代,追求阅读的愉悦感被追求物质利益所替
换。近些年来对一些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愈演愈烈热潮,大多数开拍时炒作得沸沸扬扬,最终以观众的不满和失望结束。
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的改善,也迅速提高了作家文字的生产数量。消费社会对于商品的大批量消费,也使文学作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这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只是具备了“量”的基础,并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更多的“经典”。我们知道,任何一部“经典”的产生都是作家几年甚~i/-L十年创作生命的结晶,而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由于商业法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为了提高文学产品的销售量,不得不服从于市场的需要,盲目追寻社会热点,追求以最快的时间写出文学作品,而一些打磨和锤炼的过程被无情地忽略了。事实上一旦文本作品本身缺乏深刻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时,即使采用各种商业化的手段炒作或制造所谓的“经典”,这些“经典”也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洗而离开人们的视线。
三、新媒介促进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
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实用意识加强,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学生更需要文学类课程的实用性加强,他们不只满足于对文学作品史的了解,还希望能够通过作品的阅读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希望有一定的创作平台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具有交互式特点的新媒介能够使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处于被动状态和孤立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赏析甚至是直接创作行为中。
近年来,许多作家在个人网站或博客上开辟了了与读者留言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近距离的交流方式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也会影响下一部作品的叙事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使学生更直接地、更迅速的介入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当代文学的兴趣。
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周期较长,限制较多,具有精英和小众的性质,以博客,QQ空间以代表的网络写作改变了传统的写作观念,学生在个人博客上可以将自己随时随性的任何文字作品张贴上去,既可以抒发自己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又可以起到锻炼文笔的作用,同时博客的开放性,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为他们所享,其他人的转载或者是批评都会影响到写作者的态度,作家的身份不再遥不可及,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也培养了自己的主动、自信和敢于自我表达的品质。近些年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影响到了大学生传统的文学写作习惯,网上的文学作品像印刷文本一样可以保存、翻阅,像广播影视那样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作为接受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的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时首选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不再注重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为名利,为的只是传播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或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很多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这里已经模糊了。他们不需要有资深编辑给他们签发通行执照,也不需要由文坛前辈对他们进行提携指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参与文化构建的意识比原来大大增强,这为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受众环境。事实上,文学经典也已经利用现代传播的科技手段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文学经典的多次改编。央视新年诗歌朗诵会的走红,“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逐年提高,都有力地拉近了文学和学生的距离,也为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寻找到了巨大的空间。
传播易
2024-08-30 广告
2024-08-30 广告
**广州传播易智能科技引领全球视野**广州传播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成功将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推向海外市场,通过精心撰写的新闻稿,向全球展示了其在智能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前瞻布局。此新闻稿言简意赅,仅二百余字,却深刻阐述了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传播易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