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被册封为吴王,当皇帝的国号为什么不是吴,而要叫明朝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中国古代的信清专制主义王朝中,建国称帝后的国号通常与君主过去的封地或藩国名称有关。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曾探讨过这一现象。然而,明朝的国号却有特殊的来由。明太祖朱元璋起家于元末红巾军系统,红巾军后来建立了龙凤政权,并拥立韩林儿为皇帝。
朱元璋曾被龙凤政权册封为吴国公,后来又晋爵为吴王。在他的军中文告中,都是以“皇帝圣旨,吴王滑誉前令旨”为开头。然而,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人将韩林儿溺死于江中,这一行为与项羽弑义帝相似。朱元璋并未对外承认韩林儿的死是人为,而是声称是个意外。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突然放弃龙凤年号,改元为吴元年。第二年,即1368年,朱元璋宣布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纪元为洪武。朱元璋在1367年的吴元年纪年方式富有象征意义,似乎是与先前的龙凤政权做了切割。然而,他在称帝后并未使用之前的封号“吴”作为国号,而是选择了“大明”。
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的大明国号与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的龙凤大宋政权有关,都源自波斯摩尼教入华后的“明教”。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摩尼教入唐后,因安史之乱而得到发展,但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灭佛运动中受到打击,转入地下,成为秘密社会性质的社团。到了宋代,明教主要在福建一带秘密传播。
在北宋末南宋初,明教流行于淮南、两浙、江南、江西、福建等地,成为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和基层社会贫民互助组织。明教的神权地位,即便是兵强马壮的朱元璋也难以拒绝。以“明”为国号,在事实上就宣布了真正的“明王”并非韩林儿,而是他朱元璋。
此外,从儒家政治学角度解释,朱元璋的“明”指的是光明,分开则为日、月,传统儒家祭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余年来,“大明”日月均为国家正祀。无论是郊祭还是特祭,“日”“月”都非常重要。
然而,朱元璋政权稳定之后,却要在王朝解释学的角度上切断大明国号与明教之间的关系,多次下诏禁绝白莲教和明教,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切断王朝与秘密宗教之间的关系,“明”仅仅只代表儒家文化中的“日月”祭祀,宣示明朝在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合法性。
朱元璋曾被龙凤政权册封为吴国公,后来又晋爵为吴王。在他的军中文告中,都是以“皇帝圣旨,吴王滑誉前令旨”为开头。然而,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人将韩林儿溺死于江中,这一行为与项羽弑义帝相似。朱元璋并未对外承认韩林儿的死是人为,而是声称是个意外。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突然放弃龙凤年号,改元为吴元年。第二年,即1368年,朱元璋宣布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纪元为洪武。朱元璋在1367年的吴元年纪年方式富有象征意义,似乎是与先前的龙凤政权做了切割。然而,他在称帝后并未使用之前的封号“吴”作为国号,而是选择了“大明”。
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的大明国号与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的龙凤大宋政权有关,都源自波斯摩尼教入华后的“明教”。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摩尼教入唐后,因安史之乱而得到发展,但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灭佛运动中受到打击,转入地下,成为秘密社会性质的社团。到了宋代,明教主要在福建一带秘密传播。
在北宋末南宋初,明教流行于淮南、两浙、江南、江西、福建等地,成为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和基层社会贫民互助组织。明教的神权地位,即便是兵强马壮的朱元璋也难以拒绝。以“明”为国号,在事实上就宣布了真正的“明王”并非韩林儿,而是他朱元璋。
此外,从儒家政治学角度解释,朱元璋的“明”指的是光明,分开则为日、月,传统儒家祭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余年来,“大明”日月均为国家正祀。无论是郊祭还是特祭,“日”“月”都非常重要。
然而,朱元璋政权稳定之后,却要在王朝解释学的角度上切断大明国号与明教之间的关系,多次下诏禁绝白莲教和明教,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切断王朝与秘密宗教之间的关系,“明”仅仅只代表儒家文化中的“日月”祭祀,宣示明朝在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合法性。
详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