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著名诗歌研究家林庚先生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开古诗词神秘之门,走进它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呢?靠“科学考证”,是行不通的;靠“胡猜瞎蒙”,也是不靠谱的。
这里给大家提供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丁香”表达愁思或情结,以“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以“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等等。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举个例子,柳永的词《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怎奈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这首词中写环境的意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可以想见气氛是冷清、凄凉的,而这种氛围又透出了主人公的心中的愁情。词中还写了凭阑和学念“粉郎”言语的鹦鹉等意象,这正见得主人公独居的百无聊赖,心境极其凄凉。这样,以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我们就可渐进全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词作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第二把钥匙——关键词。关键词是指古诗中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的词语,它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往往也是全诗之“眼”,像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字,《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字等,都是这样的关键词。抠出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住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例如,司空曙的一首五言律诗《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凝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有很多能传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如颔联中的“悲”字,颈联中的“孤”“寒”“湿”“暗”四字,尾联中的“恨”“惜”等字,这些字眼凄冷、暗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韩绅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凝为梦境悲凉、惨淡的心情,从中可以揣摩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把钥匙——标题。古人写诗,往往如同打谜语,诗句是“谜面”,标题是“谜底”,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阅读诗句不明其意的时候,一对照标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听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诗句表面看,是写一个新娘子在初次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闺意”诗。但是联系诗的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就可得知这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的“讨教”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而向水部张籍探问请教,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几年前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要求阅读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行人”二字,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把钥匙——注释。这是针对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而言的。在命制高考题时,命题者总是为考生着想,认为考生解读有困难时,往往会给出一二条注释,帮考生开一扇理解诗句、解答题目的“窗户”。我们一定要领这个情,借助它撩开诗歌神秘的面纱。例如,安徽省高考卷曾有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答这两道题目,都须关注注释,尤其是前两条注释。小孤山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正是作者自我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小孤山的“孤”与诗人末世孤臣的“孤”,不仅字面相应,而且蕴意相同,这一字眼运用得自然而又巧妙。这种理解,与注释提供的参考信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聪明的考生会关注注释,借助注释看明白诗句,确定答题的方向,准确规范地解答题目。
借助这四把钥匙,我们可以打开古代诗歌神秘之门。在具体操作时,根据诗歌特点,可利用一点,也可利用多点。下面以安徽省高考卷古诗鉴赏题作为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以意象透视,可见有“碧艾香蒲”“五色臂丝”“沅湘”“《离骚》”“树阴”,还有“儿共女”和诗人,这些形象都与端午有关,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端午节的风俗,一类是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以关键词透视,可以找出“空惆怅”“总堪伤”“无人解”“凉”。以标题和注释透视,可见这首诗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便可想像出:在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在忙着插艾草香蒲,缠五色臂丝,而诗人却在读《离骚》,吊沅湘,追悼古圣先贤。诗人“惆怅”“伤”“凉”的心境,既激于屈原的“忠义气”与身世遭遇,又感于世人对他的不理解。这样一来,第1小题“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领会出了,第2小题分析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也不费思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传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惆怅”“伤”“凉”“无人解”等发问: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再来看看诗中所写的意象,再联系到诗的标题和注释,合理地解开萌生诗人情感的“谜团”,这个“谜团”一旦解开了,“空惆怅”“无人解”所传大的思想感情也就明确了,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就了然于心了。如此多点透视,诗歌的神秘之门也就訇然洞开,两道鉴赏题的答案也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开古诗词神秘之门,走进它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呢?靠“科学考证”,是行不通的;靠“胡猜瞎蒙”,也是不靠谱的。
这里给大家提供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丁香”表达愁思或情结,以“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以“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等等。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举个例子,柳永的词《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怎奈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这首词中写环境的意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可以想见气氛是冷清、凄凉的,而这种氛围又透出了主人公的心中的愁情。词中还写了凭阑和学念“粉郎”言语的鹦鹉等意象,这正见得主人公独居的百无聊赖,心境极其凄凉。这样,以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我们就可渐进全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词作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第二把钥匙——关键词。关键词是指古诗中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的词语,它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往往也是全诗之“眼”,像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字,《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字等,都是这样的关键词。抠出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住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例如,司空曙的一首五言律诗《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凝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有很多能传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如颔联中的“悲”字,颈联中的“孤”“寒”“湿”“暗”四字,尾联中的“恨”“惜”等字,这些字眼凄冷、暗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韩绅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凝为梦境悲凉、惨淡的心情,从中可以揣摩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把钥匙——标题。古人写诗,往往如同打谜语,诗句是“谜面”,标题是“谜底”,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阅读诗句不明其意的时候,一对照标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听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诗句表面看,是写一个新娘子在初次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闺意”诗。但是联系诗的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就可得知这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的“讨教”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而向水部张籍探问请教,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几年前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要求阅读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行人”二字,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把钥匙——注释。这是针对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而言的。在命制高考题时,命题者总是为考生着想,认为考生解读有困难时,往往会给出一二条注释,帮考生开一扇理解诗句、解答题目的“窗户”。我们一定要领这个情,借助它撩开诗歌神秘的面纱。例如,安徽省高考卷曾有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答这两道题目,都须关注注释,尤其是前两条注释。小孤山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正是作者自我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小孤山的“孤”与诗人末世孤臣的“孤”,不仅字面相应,而且蕴意相同,这一字眼运用得自然而又巧妙。这种理解,与注释提供的参考信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聪明的考生会关注注释,借助注释看明白诗句,确定答题的方向,准确规范地解答题目。
借助这四把钥匙,我们可以打开古代诗歌神秘之门。在具体操作时,根据诗歌特点,可利用一点,也可利用多点。下面以安徽省高考卷古诗鉴赏题作为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以意象透视,可见有“碧艾香蒲”“五色臂丝”“沅湘”“《离骚》”“树阴”,还有“儿共女”和诗人,这些形象都与端午有关,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端午节的风俗,一类是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以关键词透视,可以找出“空惆怅”“总堪伤”“无人解”“凉”。以标题和注释透视,可见这首诗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便可想像出:在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在忙着插艾草香蒲,缠五色臂丝,而诗人却在读《离骚》,吊沅湘,追悼古圣先贤。诗人“惆怅”“伤”“凉”的心境,既激于屈原的“忠义气”与身世遭遇,又感于世人对他的不理解。这样一来,第1小题“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领会出了,第2小题分析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也不费思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传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惆怅”“伤”“凉”“无人解”等发问: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再来看看诗中所写的意象,再联系到诗的标题和注释,合理地解开萌生诗人情感的“谜团”,这个“谜团”一旦解开了,“空惆怅”“无人解”所传大的思想感情也就明确了,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就了然于心了。如此多点透视,诗歌的神秘之门也就訇然洞开,两道鉴赏题的答案也就不在话下了。
展开全部
乡愁 爱国 怀才不遇 主要几种就是这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主要就是哪几种情感,用不同的意象来进行表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