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资料: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 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 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 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 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 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 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 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 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 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 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 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1、纸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
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2、《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燕诗示刘叟》
作者: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4、《岁暮到家》
作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关于母亲的诗歌有许多,在这里先列举一些: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纸 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韩愈《谁氏子》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王安石《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选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