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首表现“楚汉相争”的琵琶独奏曲。但最早的乐谱却见于哪一年?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