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在哪里出土的
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司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扩展资料
后母戊鼎的命名
后母戊鼎,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就是王的母亲,这样的解释既服人又确切。
但是,自从1939年3月这尊鼎在河南安阳被挖掘出来后,就一直被专家定名为“司母戊鼎”,这个命名是不够准确和严谨的。所以,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了,这让其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后母戊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司母戊鼎”为何改成了“后母戊鼎”
展开全部
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它造型浑厚雄伟,重达875公斤,带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和鼎足铸有兽形花纹,两个耳上铸有两虎相向张口争食一人头,形象凶恶。因鼎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经专家考证司母戊鼎是商文王丁为了祭祀母亲“戊”而专门铸造的。大鼎用多块陶范浇铸而成,空心鼎耳和鼎身为分别铸造再铸接在一起的,在当时条件下,没有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是不能铸造成功的,它集中反映一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辉煌成就。
司母戊鼎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级国宝来说,它出土后与发掘人却经历了种种磨难。
20世纪20年代初,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出土让这里的人们觉得脚下这片沃土可能埋藏大量宝物,探宝人不断出现。1939年3月19日的晚上,一位当地吴姓青年在武官西北岗吴家柏树林自家祖坟地里盲目探宝。当他把探杆钻到十多米深时突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后看到探杆头上带有铜诱,立即回村找堂兄吴培文商量。他们觉得自家祖坟地下可能埋有宝物,挖不挖很犯难,挖的话要破坏祖坟,不挖若是让已侵占安阳的日本人听到风声一定来挖。吴培文当即组织20多个小伙子进行挖掘。当挖到近13米深时,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内拨开泥土,一截器物顶部显露出来,因鸡叫天要放亮,他们怕被日本人发现赶紧把坑填上第二天晚上继续挖,一尊大方鼎露出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3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将鼎拉了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铜鼎拉回家后,吴培文将它埋在垃圾坑里。事后大家决定应将大鼎卖给中国人。不久,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看这大鼎,吴培文感到他是位真正的中国买家,决定让他看看。肖寅卿看后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0万元)要买这尊大鼎,但又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运输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要将鼎切割成10块。吴培文按着肖寅卿的要求买来锯条进行切割。由于这尊鼎特别结实,锯条都断了也没切割成,他们又试图用锤砸,也没有砸烂,这尊大鼎才逃过粉身碎骨的命运。
由于无法将鼎分身,吴培文重新将它埋在地下。这时日本人也得到消息,派军队包围吴家。由于日木人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只是搜了搜就回去了,但随后又派300多人来吴家,吴培文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翻墙逃跑。日军没有追赶他,而是直奔埋宝的西屋马棚,却又鬼使神差地拐进隔壁西院马棚,鼎又逃过一劫。后来吴培文又将大鼎转移到东屋水槽下面埋起来,并找来一只类似古董的铜夜壶用布包了几层藏在床下。儿天后鬼子又来搜查,把铜夜壶当成宝贝带走,这只铜夜壶救了大鼎一命。吴培文深知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吴培文出走后日本人又来了几次,他们确认宝贝被吴培文带走后才算罢休。
吴培文一走就是10年。在第7个年头时也就是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获悉了藏鼎的准确位置后将鼎挖出放在了县政府,后来国民党军队一司令将鼎运到南京当作寿礼送给蒋介石,存放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准备将鼎运到台湾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尊鼎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新中国成立后,吴培文才回到老家安居。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人设法找到吴培文了解挖掘大鼎的经过,作为宝鼎的发倔见证人,吴培文开始被外界熟知。自1991年开始吴培文接待了众多的中外媒体记者和成千上万的来访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人讲述,有时还领到发掘地进行现场解说。2005年9月19日,为配合安阳殷墟申遗,国家博物馆将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运回安阳“省亲”,吴培文作为特邀嘉宾为大鼎掀起“红盖头”,同年吴培文被授予“河南省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2006年9月14日还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一尊大鼎让吴培文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既让他饱受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如今吴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岁的生命路程,于2006年12月16日辞世,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它雄伟精美的造型长留于我国方寸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水远的骄傲。
司母戊鼎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级国宝来说,它出土后与发掘人却经历了种种磨难。
20世纪20年代初,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出土让这里的人们觉得脚下这片沃土可能埋藏大量宝物,探宝人不断出现。1939年3月19日的晚上,一位当地吴姓青年在武官西北岗吴家柏树林自家祖坟地里盲目探宝。当他把探杆钻到十多米深时突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后看到探杆头上带有铜诱,立即回村找堂兄吴培文商量。他们觉得自家祖坟地下可能埋有宝物,挖不挖很犯难,挖的话要破坏祖坟,不挖若是让已侵占安阳的日本人听到风声一定来挖。吴培文当即组织20多个小伙子进行挖掘。当挖到近13米深时,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内拨开泥土,一截器物顶部显露出来,因鸡叫天要放亮,他们怕被日本人发现赶紧把坑填上第二天晚上继续挖,一尊大方鼎露出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3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将鼎拉了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铜鼎拉回家后,吴培文将它埋在垃圾坑里。事后大家决定应将大鼎卖给中国人。不久,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看这大鼎,吴培文感到他是位真正的中国买家,决定让他看看。肖寅卿看后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0万元)要买这尊大鼎,但又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运输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要将鼎切割成10块。吴培文按着肖寅卿的要求买来锯条进行切割。由于这尊鼎特别结实,锯条都断了也没切割成,他们又试图用锤砸,也没有砸烂,这尊大鼎才逃过粉身碎骨的命运。
由于无法将鼎分身,吴培文重新将它埋在地下。这时日本人也得到消息,派军队包围吴家。由于日木人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只是搜了搜就回去了,但随后又派300多人来吴家,吴培文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翻墙逃跑。日军没有追赶他,而是直奔埋宝的西屋马棚,却又鬼使神差地拐进隔壁西院马棚,鼎又逃过一劫。后来吴培文又将大鼎转移到东屋水槽下面埋起来,并找来一只类似古董的铜夜壶用布包了几层藏在床下。儿天后鬼子又来搜查,把铜夜壶当成宝贝带走,这只铜夜壶救了大鼎一命。吴培文深知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吴培文出走后日本人又来了几次,他们确认宝贝被吴培文带走后才算罢休。
吴培文一走就是10年。在第7个年头时也就是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获悉了藏鼎的准确位置后将鼎挖出放在了县政府,后来国民党军队一司令将鼎运到南京当作寿礼送给蒋介石,存放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准备将鼎运到台湾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尊鼎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新中国成立后,吴培文才回到老家安居。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人设法找到吴培文了解挖掘大鼎的经过,作为宝鼎的发倔见证人,吴培文开始被外界熟知。自1991年开始吴培文接待了众多的中外媒体记者和成千上万的来访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人讲述,有时还领到发掘地进行现场解说。2005年9月19日,为配合安阳殷墟申遗,国家博物馆将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运回安阳“省亲”,吴培文作为特邀嘉宾为大鼎掀起“红盖头”,同年吴培文被授予“河南省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2006年9月14日还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一尊大鼎让吴培文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既让他饱受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如今吴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岁的生命路程,于2006年12月16日辞世,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它雄伟精美的造型长留于我国方寸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水远的骄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方鼎运到北京展出。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陈梦家:《殷代铜器》见《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30页)。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陈梦家:《殷代铜器》见《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30页)。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