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 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
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 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31. 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
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1)、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
(2)、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
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 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
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1)、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
(2)、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
(3)、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 知难而退,缺芝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扩展资料: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人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只有想办法帮助学困生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
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每学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 .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
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老师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
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学困生的每次进步,善于发现学困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学困生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卫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学困生也是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闲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 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自我认定。
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学困生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
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种无形的力量, 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习困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困生
1、制度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实行班级教育制度,尤其是过去,现在也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个班级的人数超过40人。这样的教育制度,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工厂的生产。他们之所以有现代化生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生产标准。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大规模生产是不能搞的。统一的标准就说明了,没有个性差异。当然生产是这样,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把人才的培养,也作为一个现代化生产进行,那就不行了。因为人的兴趣是有差异的,班级制上课,就意味着消灭差异,消灭差异,自然会导致兴趣的消失。学生学习兴趣消失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当然这不能怪罪于制定制度,而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不得已而已。
2、社会的引导方向。社会的引导方向会形成一种方向性的趋势,这种趋势往往引导人们朝一个方向前进,因而对于兴趣则处于忽略之中。例如人们对于学校的学习认为是良好的兴趣,而对于其他的兴趣,则进行排斥,因此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处于兴奋状态,而促进学习。
3、一个重要原因:班容量过大,造成学习兴趣的消失。
一个班的容量过大,老师是照顾不过来的。一个老师能够照顾多少学生,目前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但他肯定是有限的。我想十几个人为宜。哪么超过这十几个之外的学生,就会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表现在几个方面。课堂上,上课时,老师的眼神和语言,对于后排的或者是后几排的学生就无暇顾及。同时他们的不规范行为不会到的有效的监督,他们的行为受到教师的影响有限或者很少。老师不能和他们进行互动,因为人多,这种互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容许的。课下,老师不能单独的和他们谈话,从未受到教师的面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由散漫的行为,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教师的培养,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造成学困生的产生。特别是小学生,这种作用是相当的明显。
4、除了兴趣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当幼儿刚刚入学的时候,每个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这时候大概还谈不到学习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细致的研究和调查,会发现。这些幼儿的行为是受家长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家庭的子女很少,家长有什么特征,孩子就有什么特征。进校之后,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在于教师的身传和言教。在于教师的关心和要求。然而许多学生在班容量很大的班级里面,这种影响几乎是零。幼儿得不到正确的影响和培养,自然就要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可能向不正确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不良习惯和远离学习的兴趣。
从孩子的心理学上看,孩子的成长过程形成的习惯,上学前多数是受家长影响,上学期后,应当主要是受教师影响。而一个长期在校受不到教师影响的小学生,他怎们会培养出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呢?这些学生只能走向学困生。
学困生是教育的一种客观存在,教师必须面对。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偏差、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弱点、情绪困扰、厌恶学习等方面。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教育对策,转化学困生。这些对策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倾注真诚关爱、加强家校联系等
要做到1、走进学困生的心里。2、以表扬为主。3、与其共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