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黑洞、白矮星、黑矮星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1、恒星演化程度不同:
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恒星不再有能量产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类似太阳质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质量较小的中子星)继续演变的产物,其表面温度下降,停止发光发热。
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
2、形成表现不同:
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约8~2、30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黑洞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黑矮星处于冷简并态﹐不再发出辐射能。
3、组成机构不同:
黑洞核心坍缩,物质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白矮星的密度虽然大,但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范围内: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原子结构完整。
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黑矮星(Black Dwarf)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的最后期,以碳为主和少量尘埃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子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矮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矮星
恒星都是质量很大,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它们放出能量是因为在进行剧烈的核反应。也是由于这种“爆炸”使它们维持着较大的体积。而任何反应都象燃烧一样,总有把燃料烧尽的一天。核反应也不例外。当燃料烧尽它就“熄灭”了。这时由于它巨大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在相应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开始“坍缩”。所有的物质向中心挤压。中心的密度越来越大。最后把物质的原子也压垮了。又进一步压缩。由于星体质量不同,引力大小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象太阳这样质量的星体最后压垮了原子。把原子核压到了一起。这样的恒星“残骸”就是白矮星。白矮星能量继续衰减后就成了红矮星、褐矮星、黑矮星。这些其实是一类。不同阶段而已。
如果象太阳质量10倍这样大的恒星。最后引力会把原子核也压碎。而把中子挤在一起。这样的就是中子星。
再大。象太阳质量30倍以上的恒星。最后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通通压烂。成了一粒“夸克糊”,几乎没有体积的一个“点”。这就是可以结束时间,吸进任何东西包括光的,神秘的黑洞。
先分出一个总体,定为1,1是尘埃和气体的原始恒星云在引力吸引下坍缩并形成一个恒星。
1可以转变为2,3A,3B,3C,其中2是最低质量恒星(褐矮星)出现并直到其燃尽之前保持不变。3A,3B和3C是主序星在核中燃烧氢元素。在分别说明一下。3A是一个太阳的质量,3B是10个至30个太阳的质量,3C是30个太阳质量以上。3A又可转变为4,4是当氢燃料被耗尽氦核形成,一个气体的外层开始膨胀。3B和3C也可以转变为4。3A转变的4后又转变成5,5是具有一个太阳质量的红巨星有一个碳核,碳核被一个燃烧氢的壳和气体外层所包裹。5之后可以转变为7,7是具有一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坍缩为一个白矮星。3B和3C转变成4之后又转变为6。6是一个超巨星,这是质量从10个直到超过30个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6可以装变为8和9.8是具有1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的引力坍缩形成一个中子星。9是具有3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的引力坍缩形成一个黑洞。
我建议你画一个箭头图帮忙理解。
晚年时恒星膨胀成红巨星,最后外层脱离形成的气壳成为行星状星云。核心露出一炽热的白矮星,经数十亿年冷却、蜕光,然后变成黑矮星。
其实中子星、黑洞、白矮星、黑矮星都是恒星之后的样子,中子星和黑洞是大型恒星的产物;白矮星和黑矮星是小型恒星的产物。但是,中子星和黑洞是超新星爆炸后的两种不同结果,而黑矮星则是由白矮星转变过来的,是小型恒星的最后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