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笔记3000字求。。
展开全部
苔丝:作者:(英)托马斯·哈代。类型:现实/爱情。
苔丝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长得很漂亮。在参加乡间的一次聚会的过程中,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路过,然而这谈不上一见钟情,两个人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只是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剪影罢了。
随后,苔丝的父母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当地的大贵族德伯家的后裔,于是非逼着苔丝与一个姓德伯的富户家中去认亲。苔丝到这户人家去做佣人,其实这户人家根本不姓德伯,不过是一户暴发户,嫌自己原来的姓老土,改了这么一个贵族姓氏罢了。
这个阔少亚历克·德伯垂涎苔丝的美色,总想占她便宜,苔丝那时只有十七岁,单纯天真。并不能完全体会亚历克的险恶居心,有一次她被一群人围住,陷入困境,亚历克把她救走,两人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树林里,结果苔丝就被……
三个星期后,苔丝离开了德伯家。她的母亲责怪她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苔丝就应该想办法和亚历克结婚。但是苔丝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她心中根本就不爱亚历克,如果她爱他,就会给自己争取一些权益了。结果只能这样吃了一个哑巴亏。
一年以后,苔丝在农场上做工,她还是很美丽,只不过怀中多了一个婴儿(唉,可怜的苔丝)。因为是私生子,孩子没有接受过洗礼。
婴儿很快得了重病,奄奄一息。苔丝早已接受了命运的摆布,然而却不能忍受他的孩子死后因为没有受过洗礼而在炼狱中受苦。于是在一个夜晚,她只能自己给她的孩子施洗,并给他取名为苦恼。
苦恼死了。第二天苔丝问新来的牧师,她这样私自受洗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牧师说可以,苔丝也就安心了。不过在随后苔丝坎坷的命运中,苔丝对宗教最终还是彻底的反叛了。正像作者在他的五十岁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到今天为止,我寻找上帝已经找了五十年,如果他真的存在,我早就找到了。
因为失节,苔丝一直很痛苦,然而毕竟她还不到二十岁,悲伤最会被青春的力量所冲淡,二年以后,苔丝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养奶牛的地方。苔丝工作得很快乐,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碰巧安琪(就是一开始苔丝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也在这里工作。两人暗生情愫。与苔丝住在一起的女工都很爱安琪,但安琪心里只有苔丝一个,他不断地追求苔丝,苔丝不断地回避,因为自己的过去(好纠结)。
终于苔丝还是答应了安琪的求婚。但是因为种种纠结的原因,苔丝始终没有勇气向安琪说出那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只有一次,苔丝痛苦地问安琪:为什么我十七岁那年,你不娶了我呢!安琪很不解,他不明白那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安琪和苔丝结婚了。婚礼后出现了不祥的预兆。新婚之夜,安琪向苔丝忏悔了自己以前的罪行,就是他也嫖过妓(看来那个时代的男人都那样啊),苔丝原谅了他,并且因为他的忏悔给了苔丝勇气,苔丝向他说出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苔丝满心以为安琪会原谅她,然而现实还是给了她残忍的一击。安琪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尽管苔丝是无辜的,尽管苔丝为此痛苦万分。苔丝说自己本不想嫁给他,可安琪一次又一次的逼她……(有时候我在想,安琪尽管本质上不坏,但是有些苛刻了)。
比起恶人来,有时好人的冷漠更让人受到伤害。
两个人一直过着冷冰冰的生活,安琪似乎都不愿意再看她一眼。有一天晚上,因为安琪有梦游症,所以他抱起了苔丝,口中还说到“死了,死了(应该是说他的爱情死了)”向河边走去,苔丝很想和安琪一同葬身水中,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苔丝尽管把自己看得很淡,却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这样决定安琪的命运。
安琪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到外国去传教。苔丝大惊失色,无论如何她也不愿意让安琪离开自己,哪怕安琪对她如此冷漠无情。苔丝终究还是软弱善良,眼睁睁地看着安琪离开,自己心如刀绞。作者在这里还说,其实苔丝真的不应该放安琪走,因为只要安琪不走,时间一久两个人还有希望可以挽回,苔丝应该跟安琪来一点梨花带雨,安琪不会铁石心肠到如此地步。可是苔丝还是什么也没有做(爱他,所以给他自由)。
安琪抛弃了苔丝。苔丝只能一个人外出谋生,粗鲁的农夫对她百般挑剔,原本苔丝想向安琪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最后还是退缩了,恐怕安琪的父母更不能相容苔丝。这时,亚历克再度出现。
亚历克对她百般纠缠。恰在此时,苔丝的父亲死了,一家老小无处安身。不得已,苔丝要与这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人同居。亚历克在苔丝祖宗的坟前对苔丝说,别看你是真正的贵族德波,可你那些贵族祖宗也保护不了你,可是还没有我这个假贵族有用。苔丝伏在墓门前,绝望地说“为什么我不躺在里面!”
安琪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成长了很多,也体会到了自己对苔丝的无情(太晚了)。于是他就回来找苔丝。然而怎么也找不到她,最后苔丝的母亲告诉他,苔丝应该在一个旅游胜地,只不过,她并不是一个人……
安琪还是找到了苔丝,一个被亚历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苔丝。苔丝说,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安琪走了之后,亚历克对安琪又进行了一番侮辱(苔丝对自己的境遇已经无所谓了,和亚历克同居的日子她一直是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而已,但她决不能忍受自己最爱的安琪受一点点侮辱),一怒之下的苔丝杀了亚历克(这应该不是一时的冲动,不仅仅是对亚历克,也是对这个社会迫害的反抗)。
苔丝找到了安琪,两人一同逃亡。这是一段最甜蜜的时光,二人互诉衷肠,所有的嫌隙都烟消云散了。苔丝对安琪说,我死了之后(苔丝要为亚历克偿命),你就和我妹妹结婚吧,她是另一个我,只是没有我的污点。幸福还是短暂的,追捕的人很快就到了,苔丝对警察安静地说“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看得我心里真难受)。”
最后一幕,安琪和苔丝的妹妹手牵着手,看着苔丝在高塔之中被处决,苔丝的死亡也标志着亚历克对她的玩弄的终结。两人牵手走向远方。
看完之后真是觉得荡气回肠,苔丝那么善良,最终还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如果她不杀死亚历克,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因为这本书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的,所以很多读者都希望结局不要这么悲惨。不过要是大团圆的结局,艺术水准也就不高了。我总喜欢把她跟《法国中尉的女人》拿来作比较,因为时代相同,而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头就是托马斯·哈代写的《谜》(真是会写不如会抄)。不同的是,一个女人清白却要当作不清白,不愿过世俗的生活宁肯被放逐;一个女人不清白实质上更清白(《苔丝》的副标题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结果副标题引来的争议比正文还要多),渴望过安稳的生活却遥不可及。当然男主角的态度也不同。有时我会想,如果没有安琪,苔丝不会死,或许还可以找一个安安稳稳的人过平静幸福的日子。是为了爱情流血拼命,还是远离爱情逆来顺受地活着,实在是说不清对与错。
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书中“在世上,我们尽受苦受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散”,幸福一定要自己把握,即便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仍然有种种限制,所以,抓紧自己能抓紧的一切吧。
苔丝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长得很漂亮。在参加乡间的一次聚会的过程中,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路过,然而这谈不上一见钟情,两个人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只是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剪影罢了。
随后,苔丝的父母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当地的大贵族德伯家的后裔,于是非逼着苔丝与一个姓德伯的富户家中去认亲。苔丝到这户人家去做佣人,其实这户人家根本不姓德伯,不过是一户暴发户,嫌自己原来的姓老土,改了这么一个贵族姓氏罢了。
这个阔少亚历克·德伯垂涎苔丝的美色,总想占她便宜,苔丝那时只有十七岁,单纯天真。并不能完全体会亚历克的险恶居心,有一次她被一群人围住,陷入困境,亚历克把她救走,两人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树林里,结果苔丝就被……
三个星期后,苔丝离开了德伯家。她的母亲责怪她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苔丝就应该想办法和亚历克结婚。但是苔丝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她心中根本就不爱亚历克,如果她爱他,就会给自己争取一些权益了。结果只能这样吃了一个哑巴亏。
一年以后,苔丝在农场上做工,她还是很美丽,只不过怀中多了一个婴儿(唉,可怜的苔丝)。因为是私生子,孩子没有接受过洗礼。
婴儿很快得了重病,奄奄一息。苔丝早已接受了命运的摆布,然而却不能忍受他的孩子死后因为没有受过洗礼而在炼狱中受苦。于是在一个夜晚,她只能自己给她的孩子施洗,并给他取名为苦恼。
苦恼死了。第二天苔丝问新来的牧师,她这样私自受洗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牧师说可以,苔丝也就安心了。不过在随后苔丝坎坷的命运中,苔丝对宗教最终还是彻底的反叛了。正像作者在他的五十岁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到今天为止,我寻找上帝已经找了五十年,如果他真的存在,我早就找到了。
因为失节,苔丝一直很痛苦,然而毕竟她还不到二十岁,悲伤最会被青春的力量所冲淡,二年以后,苔丝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养奶牛的地方。苔丝工作得很快乐,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碰巧安琪(就是一开始苔丝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也在这里工作。两人暗生情愫。与苔丝住在一起的女工都很爱安琪,但安琪心里只有苔丝一个,他不断地追求苔丝,苔丝不断地回避,因为自己的过去(好纠结)。
终于苔丝还是答应了安琪的求婚。但是因为种种纠结的原因,苔丝始终没有勇气向安琪说出那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只有一次,苔丝痛苦地问安琪:为什么我十七岁那年,你不娶了我呢!安琪很不解,他不明白那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安琪和苔丝结婚了。婚礼后出现了不祥的预兆。新婚之夜,安琪向苔丝忏悔了自己以前的罪行,就是他也嫖过妓(看来那个时代的男人都那样啊),苔丝原谅了他,并且因为他的忏悔给了苔丝勇气,苔丝向他说出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苔丝满心以为安琪会原谅她,然而现实还是给了她残忍的一击。安琪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尽管苔丝是无辜的,尽管苔丝为此痛苦万分。苔丝说自己本不想嫁给他,可安琪一次又一次的逼她……(有时候我在想,安琪尽管本质上不坏,但是有些苛刻了)。
比起恶人来,有时好人的冷漠更让人受到伤害。
两个人一直过着冷冰冰的生活,安琪似乎都不愿意再看她一眼。有一天晚上,因为安琪有梦游症,所以他抱起了苔丝,口中还说到“死了,死了(应该是说他的爱情死了)”向河边走去,苔丝很想和安琪一同葬身水中,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苔丝尽管把自己看得很淡,却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这样决定安琪的命运。
安琪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到外国去传教。苔丝大惊失色,无论如何她也不愿意让安琪离开自己,哪怕安琪对她如此冷漠无情。苔丝终究还是软弱善良,眼睁睁地看着安琪离开,自己心如刀绞。作者在这里还说,其实苔丝真的不应该放安琪走,因为只要安琪不走,时间一久两个人还有希望可以挽回,苔丝应该跟安琪来一点梨花带雨,安琪不会铁石心肠到如此地步。可是苔丝还是什么也没有做(爱他,所以给他自由)。
安琪抛弃了苔丝。苔丝只能一个人外出谋生,粗鲁的农夫对她百般挑剔,原本苔丝想向安琪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最后还是退缩了,恐怕安琪的父母更不能相容苔丝。这时,亚历克再度出现。
亚历克对她百般纠缠。恰在此时,苔丝的父亲死了,一家老小无处安身。不得已,苔丝要与这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人同居。亚历克在苔丝祖宗的坟前对苔丝说,别看你是真正的贵族德波,可你那些贵族祖宗也保护不了你,可是还没有我这个假贵族有用。苔丝伏在墓门前,绝望地说“为什么我不躺在里面!”
安琪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成长了很多,也体会到了自己对苔丝的无情(太晚了)。于是他就回来找苔丝。然而怎么也找不到她,最后苔丝的母亲告诉他,苔丝应该在一个旅游胜地,只不过,她并不是一个人……
安琪还是找到了苔丝,一个被亚历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苔丝。苔丝说,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安琪走了之后,亚历克对安琪又进行了一番侮辱(苔丝对自己的境遇已经无所谓了,和亚历克同居的日子她一直是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而已,但她决不能忍受自己最爱的安琪受一点点侮辱),一怒之下的苔丝杀了亚历克(这应该不是一时的冲动,不仅仅是对亚历克,也是对这个社会迫害的反抗)。
苔丝找到了安琪,两人一同逃亡。这是一段最甜蜜的时光,二人互诉衷肠,所有的嫌隙都烟消云散了。苔丝对安琪说,我死了之后(苔丝要为亚历克偿命),你就和我妹妹结婚吧,她是另一个我,只是没有我的污点。幸福还是短暂的,追捕的人很快就到了,苔丝对警察安静地说“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看得我心里真难受)。”
最后一幕,安琪和苔丝的妹妹手牵着手,看着苔丝在高塔之中被处决,苔丝的死亡也标志着亚历克对她的玩弄的终结。两人牵手走向远方。
看完之后真是觉得荡气回肠,苔丝那么善良,最终还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如果她不杀死亚历克,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因为这本书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的,所以很多读者都希望结局不要这么悲惨。不过要是大团圆的结局,艺术水准也就不高了。我总喜欢把她跟《法国中尉的女人》拿来作比较,因为时代相同,而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头就是托马斯·哈代写的《谜》(真是会写不如会抄)。不同的是,一个女人清白却要当作不清白,不愿过世俗的生活宁肯被放逐;一个女人不清白实质上更清白(《苔丝》的副标题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结果副标题引来的争议比正文还要多),渴望过安稳的生活却遥不可及。当然男主角的态度也不同。有时我会想,如果没有安琪,苔丝不会死,或许还可以找一个安安稳稳的人过平静幸福的日子。是为了爱情流血拼命,还是远离爱情逆来顺受地活着,实在是说不清对与错。
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书中“在世上,我们尽受苦受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散”,幸福一定要自己把握,即便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仍然有种种限制,所以,抓紧自己能抓紧的一切吧。
展开全部
不一样的童年
看着《童年》,走进了阿廖沙的童年世界。
阿廖沙的童年历程不幸福,很幸苦,是我们这些天天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所不能体会的。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来到了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外祖父的破产,阿廖沙也在这种压力下,不得不走向人间,只能靠做学徒和给人家打工生活,舅舅们时不时的“拜访”,也让外祖父的脾气变的越来越暴躁,性格越来越孤僻,行为吝啬,好在阿廖沙在外祖母的保护下,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伤害。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阿廖沙的邻居,他的好朋友“好事情”让他接触了书籍,并从此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在这种环境下,年幼的阿廖沙过早的体验到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也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书中,阿廖沙是这样形容自己的童年的----------我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真的很难想像,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度过这段时光的。毕竟在现在,在这个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很多记叙文中,描写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时,都会这样写:就是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也想着法子摘下来。这样做是好?是坏?我无从得知,也许是好吧,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也许是坏吧,过分的宠爱孩子。英语老师曾今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意味着一个悲哀的晚年。这句话似乎是上学期对我们说的,但又好像是不久前才说的,我只知道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对我来说,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让每个人铭记一辈子的温馨回忆,童年和上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不冲突的。在我看来,童年,是只在上小学以前。我一点儿也不赞同现在大多数家长所说的什么神童,或是学前教育。那只是一个孩子,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他们有着我们现在没有的纯真,不错,小孩子的记忆力和精力的确是人一生中最鼎盛的时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拥有幸福童年的权利,这对还不懂事的他们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回忆起我的童年,真的很快乐,那时弟弟还没出生,父母就只有我一个,我也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天天被父母捧在手心,什么都依靠父母。我的爸爸就很宠我,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是我喜欢,爸爸基本上都会买。每天爸爸一下班,他就会抱着我开车出去兜兜风。记得有一次,我还在幼儿园上课呢,结果老爸进来,二话没说就把我拉走了,虽说我那时小,可也懂了点事,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哪知他把我带到了火车站,妈妈早已收拾好行李在那儿等着我们来了。哦,原来我们是要去上海玩。后来我上学了,妈妈告诉我说,那次的上海旅行是临时决定、立即执行的。再加上后来弟弟的出生,也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喜怒哀乐,基本上都能够在我的童年中出现,这说明还是有滋有味的,是吧?童年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珍贵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偶尔和父母闲谈时,他们会跟我们说他们童年的趣事,什么偷西瓜啦,卖冰棍啦,钓鱼啦等等等等,可往往他们也会添上这样一句:“那时候没有现在你们那么好,什么都有,饭都吃不饱,哪来的什么零食啊,电视啊。”但是也许只有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在乎现在的高科技有多么的发达,我们只知道,我们没有那时的无拘无束,没有那时有那么多的玩伴,也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有多么的渴望快乐。
比起阿廖沙,我想我们这些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看到他的遭遇,心里面是怎么复杂的感情,带有同情,可也喜欢他那种有些冒险趣味的生活,毕竟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平坦、平淡。
在童年这本书中,大多数都不是能够让读者喜爱的角色,就连阿廖沙的母亲也不例外。几乎是所有人都很喜欢除了阿廖沙之外的另一个角色--------外祖母。外祖母的慈悲和善良的形象,都深深的烙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还记得书中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的片段吗?那么小的孩子,也没有犯什么大错,好在后来外祖母的及时阻拦,否则,也没有后来的阿廖沙了。舅舅们的分家产,外祖母的再三忍让,再一次的让这位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不仅如此,外祖母还是个基督教,每天早晨都坚持在圣像前祈祷,只有祈祷才能使她恢复生命的活力。她似乎始终信心上帝永远与她相随,他甚至对牲畜也会提起上帝;不论是狗、鸟、峰、草木全都服从于她的上帝;好像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阿廖沙母亲后来的再婚,纵使家里有再多的人反对,外祖母却始终支持自己的女儿。当阿廖沙得了天花时,大家都害怕感染,就把他绑在顶楼的床上,一整天很难见到人影,除了来喂阿廖沙吃饭的外祖母,外祖母还总会讲许多故事。在阿廖沙的心中,外祖母是他在黑暗童年中的一缕冬日暖阳,带给他光明。
再来说说外祖父,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外祖父这个角色,他吝啬孤僻,为人粗鲁,还爱贪小便宜,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个令人喜欢的人。可我却对此有另一番理解。在故事前端,当外祖父家还没有破产时,家产雄厚,待人虽不说好,可也不像后来的那般人品那么差。再者,故事前端,外祖父见到了阿廖沙的母亲,很显然还是一个慈父形象的,对于他母亲第一次婚姻的不支持,也是害怕自己的女儿和一个穷小子在一起会吃苦,毕竟,他也就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从小都是手里的掌上明珠,害怕放在嘴里融化了的宝,要是我,我肯定也是不大情愿的啊。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外祖父看见阿廖沙会讨厌他的原因了吧。再说后来,阿廖沙母亲的第二次婚姻,外祖父极力反对,事实证明没有错,第二次的婚姻也直接导致了她郁郁而终。虽说铁石心肠,但在他打了自己的外孙后,也安慰了他,还给外孙带来了糖果点心等,说明外祖父这个人还是不算坏的。我始终认为,外祖父变成后来的那个样子,主要是因为两个儿子的背叛和社会的压力造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会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会背叛自己呢,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啊。昔日的辉煌,如今的落魄,都给这位老人的心理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不难想象,最后他的结局如何。我们也许只能在内心里默默的惋惜,社会的黑暗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或许我们应该反省自己。
我们的童年与文中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是幸福的,可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不一样的童年,奠定着后来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样,虽然说我们的童年很幸福,但是我们还在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也理应回报着父母对我们的帮助,童年的确可以幸福,但并不是说现在的幸福可以延伸到以后。就像高尔基,在这部自传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同年有多么的悲惨,可他后来却成为了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学会独立和自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PS:很久很久以前,我写完了这篇文章、、、发现写文章也可以这样用的
看着《童年》,走进了阿廖沙的童年世界。
阿廖沙的童年历程不幸福,很幸苦,是我们这些天天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所不能体会的。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来到了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外祖父的破产,阿廖沙也在这种压力下,不得不走向人间,只能靠做学徒和给人家打工生活,舅舅们时不时的“拜访”,也让外祖父的脾气变的越来越暴躁,性格越来越孤僻,行为吝啬,好在阿廖沙在外祖母的保护下,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伤害。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阿廖沙的邻居,他的好朋友“好事情”让他接触了书籍,并从此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在这种环境下,年幼的阿廖沙过早的体验到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也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书中,阿廖沙是这样形容自己的童年的----------我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真的很难想像,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度过这段时光的。毕竟在现在,在这个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很多记叙文中,描写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时,都会这样写:就是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也想着法子摘下来。这样做是好?是坏?我无从得知,也许是好吧,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也许是坏吧,过分的宠爱孩子。英语老师曾今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意味着一个悲哀的晚年。这句话似乎是上学期对我们说的,但又好像是不久前才说的,我只知道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对我来说,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让每个人铭记一辈子的温馨回忆,童年和上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不冲突的。在我看来,童年,是只在上小学以前。我一点儿也不赞同现在大多数家长所说的什么神童,或是学前教育。那只是一个孩子,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他们有着我们现在没有的纯真,不错,小孩子的记忆力和精力的确是人一生中最鼎盛的时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拥有幸福童年的权利,这对还不懂事的他们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回忆起我的童年,真的很快乐,那时弟弟还没出生,父母就只有我一个,我也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天天被父母捧在手心,什么都依靠父母。我的爸爸就很宠我,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是我喜欢,爸爸基本上都会买。每天爸爸一下班,他就会抱着我开车出去兜兜风。记得有一次,我还在幼儿园上课呢,结果老爸进来,二话没说就把我拉走了,虽说我那时小,可也懂了点事,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哪知他把我带到了火车站,妈妈早已收拾好行李在那儿等着我们来了。哦,原来我们是要去上海玩。后来我上学了,妈妈告诉我说,那次的上海旅行是临时决定、立即执行的。再加上后来弟弟的出生,也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喜怒哀乐,基本上都能够在我的童年中出现,这说明还是有滋有味的,是吧?童年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珍贵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偶尔和父母闲谈时,他们会跟我们说他们童年的趣事,什么偷西瓜啦,卖冰棍啦,钓鱼啦等等等等,可往往他们也会添上这样一句:“那时候没有现在你们那么好,什么都有,饭都吃不饱,哪来的什么零食啊,电视啊。”但是也许只有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在乎现在的高科技有多么的发达,我们只知道,我们没有那时的无拘无束,没有那时有那么多的玩伴,也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有多么的渴望快乐。
比起阿廖沙,我想我们这些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看到他的遭遇,心里面是怎么复杂的感情,带有同情,可也喜欢他那种有些冒险趣味的生活,毕竟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平坦、平淡。
在童年这本书中,大多数都不是能够让读者喜爱的角色,就连阿廖沙的母亲也不例外。几乎是所有人都很喜欢除了阿廖沙之外的另一个角色--------外祖母。外祖母的慈悲和善良的形象,都深深的烙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还记得书中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的片段吗?那么小的孩子,也没有犯什么大错,好在后来外祖母的及时阻拦,否则,也没有后来的阿廖沙了。舅舅们的分家产,外祖母的再三忍让,再一次的让这位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不仅如此,外祖母还是个基督教,每天早晨都坚持在圣像前祈祷,只有祈祷才能使她恢复生命的活力。她似乎始终信心上帝永远与她相随,他甚至对牲畜也会提起上帝;不论是狗、鸟、峰、草木全都服从于她的上帝;好像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阿廖沙母亲后来的再婚,纵使家里有再多的人反对,外祖母却始终支持自己的女儿。当阿廖沙得了天花时,大家都害怕感染,就把他绑在顶楼的床上,一整天很难见到人影,除了来喂阿廖沙吃饭的外祖母,外祖母还总会讲许多故事。在阿廖沙的心中,外祖母是他在黑暗童年中的一缕冬日暖阳,带给他光明。
再来说说外祖父,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外祖父这个角色,他吝啬孤僻,为人粗鲁,还爱贪小便宜,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个令人喜欢的人。可我却对此有另一番理解。在故事前端,当外祖父家还没有破产时,家产雄厚,待人虽不说好,可也不像后来的那般人品那么差。再者,故事前端,外祖父见到了阿廖沙的母亲,很显然还是一个慈父形象的,对于他母亲第一次婚姻的不支持,也是害怕自己的女儿和一个穷小子在一起会吃苦,毕竟,他也就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从小都是手里的掌上明珠,害怕放在嘴里融化了的宝,要是我,我肯定也是不大情愿的啊。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外祖父看见阿廖沙会讨厌他的原因了吧。再说后来,阿廖沙母亲的第二次婚姻,外祖父极力反对,事实证明没有错,第二次的婚姻也直接导致了她郁郁而终。虽说铁石心肠,但在他打了自己的外孙后,也安慰了他,还给外孙带来了糖果点心等,说明外祖父这个人还是不算坏的。我始终认为,外祖父变成后来的那个样子,主要是因为两个儿子的背叛和社会的压力造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会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会背叛自己呢,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啊。昔日的辉煌,如今的落魄,都给这位老人的心理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不难想象,最后他的结局如何。我们也许只能在内心里默默的惋惜,社会的黑暗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或许我们应该反省自己。
我们的童年与文中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是幸福的,可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不一样的童年,奠定着后来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样,虽然说我们的童年很幸福,但是我们还在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也理应回报着父母对我们的帮助,童年的确可以幸福,但并不是说现在的幸福可以延伸到以后。就像高尔基,在这部自传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同年有多么的悲惨,可他后来却成为了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学会独立和自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PS:很久很久以前,我写完了这篇文章、、、发现写文章也可以这样用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