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对某一名著或某一佳作的鉴赏.1500字左右.

不要网上直接复制下来的,要有一半是自己写的.... 不要网上直接复制下来的,要有一半是自己写的. 展开
 我来答
留下一片林322
2012-07-15 · 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9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2.1亿
展开全部
历史可以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鉴赏

一谈到历史,我眼前就浮现出一身青衫,读书摇头晃脑的秀才;或者一高手在千军万马中穿梭,探囊取物般取上将首级;再或者就是一身龙袍的胖子身边围着无数美女饮酒取乐的场景。。。历史要么很无聊,要么很荒诞,历史离我们真实的世界似乎很远很远。我总是觉得历史是缺少系统逻辑的,并非是说它荒诞,而是因为几百上千年来,人们只凭借史书文献和偶尔从土里挖出的一些埋了N年的陶陶罐罐就可以知道当时人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这个结论说实话其实很玄,一个不靠谱的故事是不值得去在意的,更不用说被感动、被记忆了。
  
  我不了解历史,但我对历史却是很有兴趣的。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从玄得没谱的传说、野史,从破破烂烂的文物、古迹,甚至从那些"之乎者也"之中,我都能很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的厚重感。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来判断"中国人"。所谓"文化",似乎就是冥冥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感觉。它有时候像正统的儒道家倡导的"礼、信、仁、义、孝",有时候又充斥着市井小人的奸诈和虚伪;有时候你会觉得死板无聊,有时候你又不得不佩服其中蕴含的机智和幽默;有时候兵戈铁马攻城掠地豪气万丈,有时候明争暗斗谨小慎微压抑万分。。。总之,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总被这些零散的感觉吸引着,影响着。它就像一堆沙子,偶尔闪出金子的光芒,但很快又没于无形。

 《明朝那些事儿》(以后简称《明朝》)已经完结,感谢当年明月三年来的有始有终。可是,看完之后,这套以幽默见长的历史书却让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回想起以前看书的感觉,甚至很多时候我都有控制不住想哭的冲动。我不快乐,我很悲伤,但我要感谢当年明月,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战争。《明朝》以战争开始,又由战争结束,历史离不开战争,战争推动了历史。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战争那是意气风发,当年明月写得也很能详细,看得人也毛孔变大,飒爽。这时候猛将如云,怎么打怎么有,打不赢还有老天相助,anything is possible!万历年间打小日本,当年明月时不时幽一默,看得也很爽。大抵那时明朝处于强盛,写作的重点也放在了战术、阵型和战争细节的介绍,狠狠加强了民族自豪感。然而,土木堡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战役、松锦大战,还有与起义军你追其赶的战争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那些个名将战死沙场、身首异处。无奈,叹惜,除了叹惜就是无奈。或许战争还是战争,但国家的衰落却还原了战争本来的颜色。
  
  
  权斗。《明朝》中不乏权斗,从朱元璋清除权臣到"胡惟庸"、"蓝玉"案件;从明成祖"靖难之役"到"朱高煦造反";从嘉靖帝议礼之争、"血溅左顺门"到万历帝宫廷之争,王权的争夺成为对人性欲望赤裸裸的写照。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为权斗,朝代得以更替,历史有时因为人性的真实而变得真实。正如《明朝》中所写:"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党争。党争是权斗的延续,是权斗的扩大。《明朝》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官员为了获得权力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而且更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崇祯皇帝自尽时感叹"诸臣之误朕也"。"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政权。因为掌控政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像这样的评论,《明朝》中还有很多。
  
  通过对"党争"的学习,我有一点认识的提高是不得不提的。利用从厦门坐火车回家的空隙,我草草看完了传说中的《杜拉拉升职记》。这本堪称现代职场教育的必备书除了介绍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之外,引人入胜的职场斗争情节是一大亮点。可惜我看《明朝》在先,对比《明朝》中嘉靖皇帝、严嵩和除阶的高手过招,《杜拉拉升职记》只能算是小小巫,甚至和文革时的劳神劲相比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可见和古人相比,现代人是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中国人的这些聪明后来有人写了本书 ——《厚黑学》,局限于教人做人,却也卖得名垂千史。
  
  
   我尽力归纳《明朝》的内容,大抵都是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实在太过表面,太过寻常,哪个国家的历史没有这些,哪本历史书,哪部无厘头的古装剧没有这些?所以,我要说的重点不在这些,而是下面的内容,也是我的感触。
  
  
  
   气节。
  看《明朝》最令我难忘和敬佩的是杨继盛。记得我看杨继盛那一章时,整晚失眠,那也是我看《明朝》的第一次流泪,第一次感觉到历史的沉重和不朽。杨继盛,号椒山,嘉靖年间进士,自幼家贫。经严嵩推荐,官至武选司(兵部员外郎)。后死劾严嵩,被诬下狱,备受严刑摧残,至死不屈。正史记载,诏狱期间,他曾受廷杖一百,腿肉打掉,血肉模糊,已近昏迷。后狱中伤口恶化,他用破碎碗片刮肉疗伤,始终没有吭一声。临死前,他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当年明月在《明朝》中这样写杨继盛:"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只求一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而后作者引出了"气节":"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看到这里,我失眠了,流泪了。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宋代岳飞、文天祥、杨业;明代于谦、卢象升、孙承宗;近现代鲁迅、秋瑾。。。他们是历史的传道者,历史可以很真实,很残酷,很死板,但历史是值得被记住和传承的!
  价值。
  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所谓"气节"只不过是死脑劲的一种,此种说法我深以为然。如果整个中华史只有那么一两个"极端分子"如此,倒也罢了,然而上下五千年,成千上万者一起死脑劲,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磨难依然屹立不倒,所以这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想这是历史的价值。
   《明朝》中写到:"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明朝》最后结尾:"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些是我看《明朝》的一些感想,最后看到崇祯自尽殉国,心中总是充满伤感和不平。但是当我看到《明朝》最后的结尾时,我似乎明白了,崇祯是位成功的皇帝,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了他的一生,成全了他的气节。虽然他无力回天,最终自尽殉国,但历史对他的评价仍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他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我最敬佩的一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