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2006-03-04
展开全部
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987)一月十五日是一冬寒的日子,但却给原籍浙江硖石的富商徐申如带来异样的心头的温湲,因为他在那天得了一个儿子,就是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原名章垿,民国七年更字为志摩。幼年就聪颖异常,被看作神童。民国四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返乡与张幼仪女士结婚,转入上海沪江大学,五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六年,又入北京大学法科。七年秋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习银行会计。八年毕业,得一等荣誉奖。同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习政治,九年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年九月离美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
民国九年,时二十六岁,在剑桥开始写诗。十一年三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十月十五日返国。十三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为英国处理庚子赔款事,在现代评论发表这回连面子都不顾了一文加以抨击。十四年曾再游欧洲,返国后编北京晨报副刊,从刊中的内容可看到他爱国的情操。十五年十月与陆小曼结婚。十七年他和胡适先生一起编新月杂志,彻底为新诗作扎根的运动,为新诗开启另一扇大门。民国十八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因应林徽音之邀到北京,由南京乘中国航空公司飞机,飞抵距济南之党家庄附近,忽遇大雾,致误触开山山头,机身著火,因此遇难,年三十六。
************************
从伦敦到剑桥
志摩在少年时代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思想倾向是社会性政治性的,其中即使有文艺性的夹杂,也并不是主体。志摩初出国门时的爱国热情是人尽皆知的,到美国后更有增无减。罗素一九二○年前的著作,志摩在美国时就接触到了。罗素政治社会方面的言论,在志摩脑海留下不灭的印象,而这位英国哲人在困境中只认识真理,不同权势低头那种卓尔不群的英雄形象,更深深感动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志摩。他决定「摆脱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引诱」,赴英「从罗素」。
志摩到伦敦继续政治、社会方面的深造,认识了政坛名人林长民---那时候林氏带著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音。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一出现,如闪电雷一轰,使志摩生命的景色骤然转变,使他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
林徽音离开伦敦到苏格兰读书之后,徐志摩感到百无聊赖,就在此时,他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在那认识了剑桥王家学院院友狄更生(G. L. Dickinson)。他见志摩烦闷,就劝他到剑桥换环境,而志摩接受了狄更生的劝导,转学到剑桥王家学院去了。
徐志摩写诗的生涯自剑桥开始。剑桥当时文风顶盛,加上志摩一到伦敦就交上了一班文艺界的「名士」,和因爱情而思想精神负累加重时,写诗以抒情消愁言志 。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
数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著了什麼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於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然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这是他写诗的起头,也是他弃政治从文学的始点。志摩早期内容方面,大致可分(1)爱情的苦恼,(2)决定离婚后的一种坚决心境,(3)决定以文学为终身职业的雄心大志。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他的痛苦明显不是别的,乃是林徽音已回中国,而又没有半点要和他结婚的迹象。生活是恼人的,但也有它美丽的一面。本来在民国十年秋志摩已开始认识剑桥,但民国十一年的春天是特别可纪念的。他深深爱上剑桥的自然胜景,特别是那一流清浅的康河。他称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他所写有关剑桥的诗文,有些已成了中国新文学的瑰宝。
根据剑桥大学的档案,学院给他那份颇高的评语是「持智守礼,放眼世界」。虽然如此,但志摩在剑桥并没有完成什麼研究计划或取得博士学位。剑桥两年在志摩眼中是成功的两年。他发现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参与新活动,…他颂赞剑桥,认为那是他唯一的知识与智慧之源。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他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认为他在美国是读死书,在英国是读活书,这本大活书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后者出乎自愿,或更好说是出乎求知的纯情。志摩在英国不但成了个诗人,也成了个英式民主的热烈拥护者,因而他在回国后对国内政治是左右往弓,他无时不关心中国大局。
爱的追寻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在民国十年初到伦敦时,志摩已爱上了林徽音,且在情网中不能自拔。张幼仪在环境的压力下,离开丈夫往德国求学(已怀有身孕),志摩乃得解放之乐。但这份快乐不长,林徽音随父回中国以及徐申如老先生大力反对儿子提议离婚,使志摩深感烦恼与痛苦。他要谋求出路。为了要提出一个强而有力的离婚理由,他在民国十一年三月前写信给妻子张幼仪:
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从他个人观点来看,颇为合理,因为他认为只有真爱才有真幸福,在这基础上,才能造能人类社会,但在当时,却不能唤起一般人的同情。志摩给妻子的信,带给他所盼望的效果,张幼仪最后同意离婚。
志摩在民国十一年十月离英回国,他回国完全因为林徽音。然林徽音在回国不久就答应做梁家的媳妇,本来志摩可以立刻回英继续学业,但既然林徽音还没有跟梁思成订婚(双双赴美国宾州大学研习建筑),他总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所以,他在北京留下,也留下了痛苦和哀愁。
恋爱与结婚
民国十三年,梁启超与除志摩冲突又起。这一次是为了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一个有夫之妇,而她的丈夫王赓也属於梁氏的门生。
徐志摩民国十四年欧游时,曾经很郑重考虑他和陆小曼的关系。他立定心肠,要在爱情的事上勇往直前,绝不半路收兵。他第一个大胆步骤就是直接写信给小曼的母亲,请求她支持小曼和王赓离婚。陆老太太接信大怒,当然不加理睬。徐志摩第二步策略,是督促小曼鼓起勇气跟他逃到欧洲,他那时只有个念头,就是要以白马王子的身份救小曼出「牢笼」,要二人恋爱成功。不过陆小曼是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妇女,加上她本身优柔寡断,她没有出走的勇气。不久小曼病倒,志摩从欧洲兼程回国;两人见面,爱情倍增。
徐陆二人的恋爱轰动中国文化界,直到今日不少人仍津津乐道。志摩和小曼恋爱成功后,在民国十六年一月五日给恩厚之写信说:「我毕竟胜利了---我击败了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为基的无知和偏见。」
婚后生活
志摩和小曼的婚姻,始终得不到双亲的谅解。他两口子婚后虽云回家乡与二老同住以尽孝道,但同住的结果却不成功。徐老先生和太太最后在拂然不悦的心境下,乾脆离往浙江,跑到老远的北京和原来的媳妇和孙儿一起生活。志摩与小曼在家乡继续待了一段时期,但不久内战威胁浙江,他们乃狼狈逃难到上海。由於得不到父亲在经济上的接济,志摩只好借贷。
志摩与小曼谈恋爱时,一直抱改造小曼的思想;他估记小曼的挥霍和逸乐,无非是苦闷的发泄,只要苦闷一去,德性自来。然而他错了,小曼性格与习惯的缺点,不是志摩能改造的。虽然小曼的确聪明慧美,以多才多艺,但她不是沉潜向学的人,她喜欢上舞场、逛戏园、捧伶人、抽大烟、而又身体多病。从民国十七年起,志摩在三间大学兼课。次年,减了一间,但添了中华书局编辑一职。他的精力似乎过人,他的收入并不少,但家庭开销更加庞大。事实上,若非志摩穷追苦恋,小曼也不会跟王赓离婚和志摩结婚。所以,一切的果都出自志摩手撒之种。怨谁?怪谁?
民国二十年胡适见志摩在上海与小曼生活得苦恼万状,乃招他到北大教书以转换环境,志摩欣然答应;想不到在一次飞往北京参加林徽音演讲途中竟然意外身亡。
三个女人的人生路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他跟夫家维持著奇异的关系,成了乾女儿,和徐志摩保持友谊及更深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林徽音与梁思成结婚,共创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志业,没有他俩,就没有今天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设计继承。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及她的丈夫对他感情的了解与沉默一直是不解的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遗骸让林徽音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她费了许多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失匿迹在这世界上。
生命的回响
志摩自经过西欧的文化洗礼,便以文学为主,不但崇尚创作,并且一生推动文艺事业不遗余力,这也是他追求理想的一种具体行动。文学是美的,它的影响力是大的,是精神革命的一支生力军;从事文学,与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思想完全可以配合。
徐志摩热情奔放,热爱自由和美,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胡适追悼志摩的文章内,为志摩多方面辩护,并多次强调志摩是一个「可爱的人」。梁实秋在关於徐志摩艺文曾经如此描述他:「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著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在袋里藏著有趣的书札,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但是因此也有人要批评他,说他性格太浮。这批评也是对的。他的老师梁任公先生在他与陆小曼结婚典礼中证婚时,便曾当众指著他说『徐志摩这个人性情太浮,所以学问作不好!』这是志摩的另一面。」
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也洋溢著生命的朝气和活力,他的新诗真挚而丰美,散文则词采绚烂,常自创新词汇,又杂以西文句法,虽或觉其生硬,虽能自成一种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无疑的他将占有一席之地。
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虽然以不幸的婚姻、不完美的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真善美的精神,却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987)一月十五日是一冬寒的日子,但却给原籍浙江硖石的富商徐申如带来异样的心头的温湲,因为他在那天得了一个儿子,就是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原名章垿,民国七年更字为志摩。幼年就聪颖异常,被看作神童。民国四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返乡与张幼仪女士结婚,转入上海沪江大学,五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六年,又入北京大学法科。七年秋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习银行会计。八年毕业,得一等荣誉奖。同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习政治,九年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年九月离美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
民国九年,时二十六岁,在剑桥开始写诗。十一年三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十月十五日返国。十三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为英国处理庚子赔款事,在现代评论发表这回连面子都不顾了一文加以抨击。十四年曾再游欧洲,返国后编北京晨报副刊,从刊中的内容可看到他爱国的情操。十五年十月与陆小曼结婚。十七年他和胡适先生一起编新月杂志,彻底为新诗作扎根的运动,为新诗开启另一扇大门。民国十八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因应林徽音之邀到北京,由南京乘中国航空公司飞机,飞抵距济南之党家庄附近,忽遇大雾,致误触开山山头,机身著火,因此遇难,年三十六。
************************
从伦敦到剑桥
志摩在少年时代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思想倾向是社会性政治性的,其中即使有文艺性的夹杂,也并不是主体。志摩初出国门时的爱国热情是人尽皆知的,到美国后更有增无减。罗素一九二○年前的著作,志摩在美国时就接触到了。罗素政治社会方面的言论,在志摩脑海留下不灭的印象,而这位英国哲人在困境中只认识真理,不同权势低头那种卓尔不群的英雄形象,更深深感动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志摩。他决定「摆脱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引诱」,赴英「从罗素」。
志摩到伦敦继续政治、社会方面的深造,认识了政坛名人林长民---那时候林氏带著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音。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一出现,如闪电雷一轰,使志摩生命的景色骤然转变,使他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
林徽音离开伦敦到苏格兰读书之后,徐志摩感到百无聊赖,就在此时,他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在那认识了剑桥王家学院院友狄更生(G. L. Dickinson)。他见志摩烦闷,就劝他到剑桥换环境,而志摩接受了狄更生的劝导,转学到剑桥王家学院去了。
徐志摩写诗的生涯自剑桥开始。剑桥当时文风顶盛,加上志摩一到伦敦就交上了一班文艺界的「名士」,和因爱情而思想精神负累加重时,写诗以抒情消愁言志 。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
数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著了什麼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於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然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这是他写诗的起头,也是他弃政治从文学的始点。志摩早期内容方面,大致可分(1)爱情的苦恼,(2)决定离婚后的一种坚决心境,(3)决定以文学为终身职业的雄心大志。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他的痛苦明显不是别的,乃是林徽音已回中国,而又没有半点要和他结婚的迹象。生活是恼人的,但也有它美丽的一面。本来在民国十年秋志摩已开始认识剑桥,但民国十一年的春天是特别可纪念的。他深深爱上剑桥的自然胜景,特别是那一流清浅的康河。他称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他所写有关剑桥的诗文,有些已成了中国新文学的瑰宝。
根据剑桥大学的档案,学院给他那份颇高的评语是「持智守礼,放眼世界」。虽然如此,但志摩在剑桥并没有完成什麼研究计划或取得博士学位。剑桥两年在志摩眼中是成功的两年。他发现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参与新活动,…他颂赞剑桥,认为那是他唯一的知识与智慧之源。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他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认为他在美国是读死书,在英国是读活书,这本大活书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后者出乎自愿,或更好说是出乎求知的纯情。志摩在英国不但成了个诗人,也成了个英式民主的热烈拥护者,因而他在回国后对国内政治是左右往弓,他无时不关心中国大局。
爱的追寻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在民国十年初到伦敦时,志摩已爱上了林徽音,且在情网中不能自拔。张幼仪在环境的压力下,离开丈夫往德国求学(已怀有身孕),志摩乃得解放之乐。但这份快乐不长,林徽音随父回中国以及徐申如老先生大力反对儿子提议离婚,使志摩深感烦恼与痛苦。他要谋求出路。为了要提出一个强而有力的离婚理由,他在民国十一年三月前写信给妻子张幼仪:
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从他个人观点来看,颇为合理,因为他认为只有真爱才有真幸福,在这基础上,才能造能人类社会,但在当时,却不能唤起一般人的同情。志摩给妻子的信,带给他所盼望的效果,张幼仪最后同意离婚。
志摩在民国十一年十月离英回国,他回国完全因为林徽音。然林徽音在回国不久就答应做梁家的媳妇,本来志摩可以立刻回英继续学业,但既然林徽音还没有跟梁思成订婚(双双赴美国宾州大学研习建筑),他总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所以,他在北京留下,也留下了痛苦和哀愁。
恋爱与结婚
民国十三年,梁启超与除志摩冲突又起。这一次是为了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一个有夫之妇,而她的丈夫王赓也属於梁氏的门生。
徐志摩民国十四年欧游时,曾经很郑重考虑他和陆小曼的关系。他立定心肠,要在爱情的事上勇往直前,绝不半路收兵。他第一个大胆步骤就是直接写信给小曼的母亲,请求她支持小曼和王赓离婚。陆老太太接信大怒,当然不加理睬。徐志摩第二步策略,是督促小曼鼓起勇气跟他逃到欧洲,他那时只有个念头,就是要以白马王子的身份救小曼出「牢笼」,要二人恋爱成功。不过陆小曼是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妇女,加上她本身优柔寡断,她没有出走的勇气。不久小曼病倒,志摩从欧洲兼程回国;两人见面,爱情倍增。
徐陆二人的恋爱轰动中国文化界,直到今日不少人仍津津乐道。志摩和小曼恋爱成功后,在民国十六年一月五日给恩厚之写信说:「我毕竟胜利了---我击败了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为基的无知和偏见。」
婚后生活
志摩和小曼的婚姻,始终得不到双亲的谅解。他两口子婚后虽云回家乡与二老同住以尽孝道,但同住的结果却不成功。徐老先生和太太最后在拂然不悦的心境下,乾脆离往浙江,跑到老远的北京和原来的媳妇和孙儿一起生活。志摩与小曼在家乡继续待了一段时期,但不久内战威胁浙江,他们乃狼狈逃难到上海。由於得不到父亲在经济上的接济,志摩只好借贷。
志摩与小曼谈恋爱时,一直抱改造小曼的思想;他估记小曼的挥霍和逸乐,无非是苦闷的发泄,只要苦闷一去,德性自来。然而他错了,小曼性格与习惯的缺点,不是志摩能改造的。虽然小曼的确聪明慧美,以多才多艺,但她不是沉潜向学的人,她喜欢上舞场、逛戏园、捧伶人、抽大烟、而又身体多病。从民国十七年起,志摩在三间大学兼课。次年,减了一间,但添了中华书局编辑一职。他的精力似乎过人,他的收入并不少,但家庭开销更加庞大。事实上,若非志摩穷追苦恋,小曼也不会跟王赓离婚和志摩结婚。所以,一切的果都出自志摩手撒之种。怨谁?怪谁?
民国二十年胡适见志摩在上海与小曼生活得苦恼万状,乃招他到北大教书以转换环境,志摩欣然答应;想不到在一次飞往北京参加林徽音演讲途中竟然意外身亡。
三个女人的人生路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他跟夫家维持著奇异的关系,成了乾女儿,和徐志摩保持友谊及更深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林徽音与梁思成结婚,共创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志业,没有他俩,就没有今天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设计继承。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及她的丈夫对他感情的了解与沉默一直是不解的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遗骸让林徽音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她费了许多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失匿迹在这世界上。
生命的回响
志摩自经过西欧的文化洗礼,便以文学为主,不但崇尚创作,并且一生推动文艺事业不遗余力,这也是他追求理想的一种具体行动。文学是美的,它的影响力是大的,是精神革命的一支生力军;从事文学,与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思想完全可以配合。
徐志摩热情奔放,热爱自由和美,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胡适追悼志摩的文章内,为志摩多方面辩护,并多次强调志摩是一个「可爱的人」。梁实秋在关於徐志摩艺文曾经如此描述他:「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著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在袋里藏著有趣的书札,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但是因此也有人要批评他,说他性格太浮。这批评也是对的。他的老师梁任公先生在他与陆小曼结婚典礼中证婚时,便曾当众指著他说『徐志摩这个人性情太浮,所以学问作不好!』这是志摩的另一面。」
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也洋溢著生命的朝气和活力,他的新诗真挚而丰美,散文则词采绚烂,常自创新词汇,又杂以西文句法,虽或觉其生硬,虽能自成一种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无疑的他将占有一席之地。
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虽然以不幸的婚姻、不完美的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真善美的精神,却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展开全部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小字又申,留学美国时易名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诗派影响。
诗人1921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翻译。1925年3月至7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10月至次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此年,诗人创作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以及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在此之前的诗作,大部分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主义的生活情趣。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同年9至11月,游历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时年诗人也是36岁。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诗人的诗集除《志摩的诗》外,还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及身后陈梦家为之编辑的《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于1991年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诗人1921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翻译。1925年3月至7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10月至次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此年,诗人创作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以及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在此之前的诗作,大部分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主义的生活情趣。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同年9至11月,游历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时年诗人也是36岁。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诗人的诗集除《志摩的诗》外,还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及身后陈梦家为之编辑的《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于1991年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谱名章�,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徐志摩年谱 徐志摩选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