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共4篇

 我来答
gjh09272543
2012-07-18 · TA获得超过23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4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各大卫视的热播,引爆了今年的《水浒》热潮。广大的争议,印证了大家对水浒的喜爱,成为值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人对水浒有着特殊的情感共鸣,既为前期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感到痛快,也为后期的替朝廷卖命而怒其不争。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水浒中的人物和与江湖幕后故事的曝光,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水浒的理解。
  上海广播电视大学鲍鹏山的《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书,从根本上说就是“英雄传”。书中的那些真英雄们,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阳刚气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精神。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血性与生气。大众眼里的林冲是英武的80万禁军教头,但在鲍鹏山的笔下,《水浒》作者施耐庵只是把林冲刻画成了“暴君时代的顺民”而已。武松打死一只虎,被人们牢牢记住;而李逵打死四只虎,却对人们的印象不深。为何?鲍鹏山认为,因为,武松打虎被描写的很酷、很潇洒,这是一个英雄的姿态,也是武松有别于山寨其他豪杰的根本。人们不求完美,只求潇洒,然而武松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八零后席光伟的《水浒密码:解密一百单八将》一书,深入刨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述,令人们对水浒好汉的印象焕然一新。在梁山108条好汉中,有33人曾经在宋朝的各级政府任过职;占山为王的“黑社会”人物25人;地主富农出身的有10人;私营个体户老板9人;打渔打工出身的8人;吃技术饭的6人;小偷小摸3人;其他14人。不难看出,“公务员”出身和“黑社会”出身的占据了梁山集团的半壁江山,对梁山集团的发展和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身的差异,决定着人生观的差异,梁山集团在招安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还是缘于出身的差异。
  著名学者王学泰的《水浒.江湖》,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解读。他的书中认为,“不懂水浒,就不明白游民文化;不懂江湖,就不理解隐型社会”。《水浒传》是江湖人和百姓生活的教科书,其中的“好汉”、“义气”等话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直至今天。拿宋江说,他是一种“小吏”,最多做了三年的官就走了,但是,衙门里的那帮差役永远不换。这些人工资不高,还需要养活一家老小。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剥削老百姓,脚踩“黑白两道”。像宋江,“仗义疏财”,哪来的许多银子?离不开“警匪一家”。水浒中的三类人物居多,一类是县城里的军官;一类是吏、差、役;另外就是山大王。在108人中占百分之八九十。
  以现代的眼光看,梁山就是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在不断竞争中,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这里有尔虞我诈,也有阿谀奉承,利用着各种道德的不道德的手段,开动了所需的各种生存智慧。综上所阅,这些隐藏于书里的,解读水浒的文字道理,给人以心灵上的另一种平静与舒缓,已得到人生最高的审美境界,使你超脱世俗偏见的漩涡,得到别样的启迪和收获。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下面是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一、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 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六、 总结 傅雷形象  
  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以前我曾经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逆反的心理一天比一天强盛,置父母的苦口婆心于不顾,一意孤行。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 · 培根(1561~162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 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 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 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 1620 年。培根本计 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 ,分为六个部分, 《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 成。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 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 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所 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 , , , , , , 多篇随笔。 好句好段摘录: 1.知识就是力量。 2.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 类别:人生 3.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类别:人生 4.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 ,没 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类别:事业 5.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类别: 修养 6.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类别:科学 7.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类别:道德 8.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类别:人生 9.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类别:青年 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为 16-17 世纪一个兼顾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独特的视角,洞察哲学伦 理处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随笔》。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却能从中品出多 种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思想上的享受。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论逆境》。“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 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片中我最欣赏 的两句话。可以说,这是全篇的精华所在。从这两句话中或者说全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 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带给我诸多启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 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他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他考验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智。可以说,正式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 人。 这让我想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丝。一种,两种,几百种, 几千种,面对诸多失败的 材料,他没有选择放弃。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人类走进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样如此,虽面对教会的迫害,但依然坚持“但地球仍在转动”。他用自己的 生命维护了真理,在逆境中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 正是人们在遇到逆境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消极的人,遇到逆境,只得 叹息、报怨,最终堕落;积极的人,却能从逆境学会坚持,得到勇气 《培根随笔》读后感 第一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所 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 《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 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 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 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 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 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 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 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 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 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 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二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 培根所著。《培根随 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 《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 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 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 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 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 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 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 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 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 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 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 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 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 人的发迹, 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 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 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但有多少人能明白 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随笔》读有感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 男权视角的培根, 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 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 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 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 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 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 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 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 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 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 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 我忽然想起, 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 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 当然, 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 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 也不能依照自 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 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 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 一本好书甚至可以 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 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第四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 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 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 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 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 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 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 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 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 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 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 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 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 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就人 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 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 矿\'。 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 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 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 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 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 临时抱佛脚。 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 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 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 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 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 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 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 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 第四,要锻炼 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 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然而不可以创造机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 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据介 绍,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一生中大概要换四次。中国人恰好相反,惯性大,干一件事 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 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 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 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害了自己。中国某 个地方曾经一度是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 而现有却不然。 原因很简单, 也是缺乏诚信。 第四, 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 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 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 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 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 我对《培根人生论》部分章节的一点肤浅认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存在偏颇。深望各方予以 改正。
追问
亲你还差一篇啊!!! 补上后追加你4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