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物理是一实验的学科,一切应当从实验出发,出生活出发! 1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人教版物理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对于这些演示实验传统的做法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项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地实验进行探索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比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一节大气压强中,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演示实验是在裝满水的杯子上盖上一个硬纸片,然后把杯子倒置过来,硬纸并不脱落,水不流出来,从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事先准备两个相同的碗,一个气球)出示气球和碗后问:“哪位同学能做到气球把碗‘拿’住?”问题提出后,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我让学生把每个方案都试一试,做一做,失败后重新再来。最后有两位同学很自信地站起来走到讲台上,一位同学拿起两个碗把他们口对口合起来,另一位同学拿起气球放在两个碗中间,并对气球吹气。当气球鼓起来后,拿碗的同学慢慢放开手,这时奇迹出现了,小小的气球居然把两个碗牢牢地“吸”住了。紧接着我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气球‘吸’住了碗?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再比如:我在讲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发给学生一个滴管,两个玻璃片,一瓶水,先让学生讨论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通过讨论设计出如下方案(1)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把其中一滴摊开观察,哪一滴蒸发快(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2)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把其中一个放在教室外的阳光下,一个放在教室里观察哪一滴先蒸发(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3)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其中一个用嘴对着吹气,观察哪一滴先蒸发(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和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通过探究性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线性发散思维,强调思维的想象力、自由度。而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尤其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教学,更是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例如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在熟悉“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后,取消实验记录表中物理量名称,让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可采用小组交流、全班评议、教师评价的方法,评选出最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几种),在检查合理性、安全性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自己独立实验。这就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关键是主动去探究科学知识奥秘的精神和方法,手脑并用的实践参与活动,欣赏自我设计获得的成功喜悦的体验。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具体培养。 初中物理教材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很多,又比如“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关系”的实验。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控制便量法和对比实验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1)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因素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两个因素(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2)电阻通电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能直接观察到吗?(不能)那么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可通过液体或气体吸热后体积膨胀的大小来显示可产生热量的多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自形设计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3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外实验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外实验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认真去做,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对此,我认为应注意两点:(1)引导学生重视课本上的小实验,对这些内容一定要求全班同学人人动手,争取都做好,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除教师加强辅导外,还要提倡同学们互相帮助,并呼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2)选择有趣味性并与生活接近的实验内容。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可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物体的沉浮条件后,可让学生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探究性学生实验、开展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有裨益的。 二、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改进。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应掌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才能。合格的中学教师应了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比较忽视,也比较缺乏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应该认识到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师的教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应该着重注意提高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有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表达词义,更要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既要有科学家语言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要有艺术家的风趣性和吸引力。 教学才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具有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中学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中学生要强调理论思维,通过讲述知识的严密逻辑性来启发中学生的求异性、创造性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中学教师的又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唤起他们的想象力,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中学教师的成熟和育人技巧的发展,表现为教育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教书育人是自古以来对教育者的要求。现代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对待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以深厚的感情关心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产生教育机智,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教师的自制力也是产生教育机智的关键。中学教师更要善于控制感情,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对育人问题的处理不随心所欲,从教育的整体利益和效果出发,对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宽容精神和耐性。 三、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践行。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我认为教师们要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教学的成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因此,教师们要坚定不移地改变和深化个人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深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本人就实践中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阐述点滴:1、重建角色,情感互动。课堂是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角色行为必须有根本的变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应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舞台。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师生、生生互动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与环境,创建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行为和思维上的导向;如情境教学法,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沟通解决学习问题;再如体验教学法,意在让学生经历行为,通过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体验与感悟,形成自己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2、因材施教,学为主体。素质教育课堂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把教与学目标指向“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方法(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容处理上,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关注情感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课堂是对旧课堂的“扬弃”,对新课程实施的与时俱进。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着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探究学习,经历和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举个例子,科学课《磁铁的性质》,同是教学目标知道磁铁的四个性质,不同的教法虽均能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1)教师一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四个特性: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四个特性。这种“填鸭式”教法是重结论、轻过程,只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学生是被动的,只培养了记忆能力。(2)教师二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实验操作后得出结论。这种“扶”得多,“放”得少的教法是学生跟教师参与教学过程,虽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3)教师三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动脑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互相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摸那碰,有的离开座位去碰门、窗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他生也模仿刚才的同学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孩子的创造性,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孩子还在课后进行深层次地探究。这种教法的优势是教师只起了个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实践、自己发现自然规律,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3、多元创境,关注养成。课堂是动态、多元的行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情境、环境要多样化,教学信息要多向互动传输,教学要素的关系要随活动变化,组合方式的教学结构也要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元化,这样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即使一种模式也有多种变化。如探究式学习就有随机探究、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有多媒体辅助的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内容选择与分类各不相同,教学结构框架也不相同,还有学科不同教学结构的差异等等。因此,素质教育课堂的生成,必须改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行为方式,僵化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实践中,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对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与感悟,整个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引导并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中,逐步转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提升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从学做学习的主人开始,逐步成为生活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位教师一定要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有新意,都有吸引力,都有良好的效益,课堂上积极倡导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与态度,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逐步提升为自觉的自主学习,在知识认知上,变死记硬背为深入理解与感悟;在教与学方式上,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在教与学环境氛围上,由单纯读书学习向借助资源、情景、环境和工具平台的同伴协作互动学习转变。只有如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规范、意志品质、创新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展。 一、物理是一实验的学科,一切应当从实验出发,出生活出发! 1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人教版物理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对于这些演示实验传统的做法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项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地实验进行探索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比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一节大气压强中,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演示实验是在裝满水的杯子上盖上一个硬纸片,然后把杯子倒置过来,硬纸并不脱落,水不流出来,从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事先准备两个相同的碗,一个气球)出示气球和碗后问:“哪位同学能做到气球把碗‘拿’住?”问题提出后,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我让学生把每个方案都试一试,做一做,失败后重新再来。最后有两位同学很自信地站起来走到讲台上,一位同学拿起两个碗把他们口对口合起来,另一位同学拿起气球放在两个碗中间,并对气球吹气。当气球鼓起来后,拿碗的同学慢慢放开手,这时奇迹出现了,小小的气球居然把两个碗牢牢地“吸”住了。紧接着我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气球‘吸’住了碗?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再比如:我在讲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发给学生一个滴管,两个玻璃片,一瓶水,先让学生讨论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通过讨论设计出如下方案(1)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把其中一滴摊开观察,哪一滴蒸发快(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2)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把其中一个放在教室外的阳光下,一个放在教室里观察哪一滴先蒸发(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3)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其中一个用嘴对着吹气,观察哪一滴先蒸发(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和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通过探究性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线性发散思维,强调思维的想象力、自由度。而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尤其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教学,更是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例如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在熟悉“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后,取消实验记录表中物理量名称,让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可采用小组交流、全班评议、教师评价的方法,评选出最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几种),在检查合理性、安全性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自己独立实验。这就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关键是主动去探究科学知识奥秘的精神和方法,手脑并用的实践参与活动,欣赏自我设计获得的成功喜悦的体验。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具体培养。 初中物理教材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很多,又比如“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关系”的实验。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控制便量法和对比实验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1)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因素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两个因素(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2)电阻通电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能直接观察到吗?(不能)那么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可通过液体或气体吸热后体积膨胀的大小来显示可产生热量的多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自形设计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3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外实验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外实验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认真去做,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对此,我认为应注意两点:(1)引导学生重视课本上的小实验,对这些内容一定要求全班同学人人动手,争取都做好,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除教师加强辅导外,还要提倡同学们互相帮助,并呼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2)选择有趣味性并与生活接近的实验内容。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可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物体的沉浮条件后,可让学生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探究性学生实验、开展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有裨益的。 二、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改进。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应掌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才能。合格的中学教师应了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比较忽视,也比较缺乏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应该认识到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师的教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应该着重注意提高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有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表达词义,更要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既要有科学家语言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要有艺术家的风趣性和吸引力。 教学才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具有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中学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中学生要强调理论思维,通过讲述知识的严密逻辑性来启发中学生的求异性、创造性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中学教师的又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唤起他们的想象力,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中学教师的成熟和育人技巧的发展,表现为教育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教书育人是自古以来对教育者的要求。现代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对待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以深厚的感情关心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产生教育机智,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教师的自制力也是产生教育机智的关键。中学教师更要善于控制感情,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对育人问题的处理不随心所欲,从教育的整体利益和效果出发,对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宽容精神和耐性。 三、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践行。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我认为教师们要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教学的成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因此,教师们要坚定不移地改变和深化个人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深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本人就实践中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阐述点滴:1、重建角色,情感互动。课堂是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角色行为必须有根本的变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应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舞台。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师生、生生互动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与环境,创建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行为和思维上的导向;如情境教学法,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沟通解决学习问题;再如体验教学法,意在让学生经历行为,通过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体验与感悟,形成自己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2、因材施教,学为主体。素质教育课堂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把教与学目标指向“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方法(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容处理上,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关注情感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课堂是对旧课堂的“扬弃”,对新课程实施的与时俱进。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着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探究学习,经历和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举个例子,科学课《磁铁的性质》,同是教学目标知道磁铁的四个性质,不同的教法虽均能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1)教师一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四个特性: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四个特性。这种“填鸭式”教法是重结论、轻过程,只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学生是被动的,只培养了记忆能力。(2)教师二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实验操作后得出结论。这种“扶”得多,“放”得少的教法是学生跟教师参与教学过程,虽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3)教师三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动脑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互相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摸那碰,有的离开座位去碰门、窗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他生也模仿刚才的同学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孩子的创造性,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孩子还在课后进行深层次地探究。这种教法的优势是教师只起了个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实践、自己发现自然规律,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3、多元创境,关注养成。课堂是动态、多元的行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情境、环境要多样化,教学信息要多向互动传输,教学要素的关系要随活动变化,组合方式的教学结构也要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元化,这样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即使一种模式也有多种变化。如探究式学习就有随机探究、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有多媒体辅助的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内容选择与分类各不相同,教学结构框架也不相同,还有学科不同教学结构的差异等等。因此
展开全部
如何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中普遍关注的课题。关键点是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点燃创造思维的火焰。
1、引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如果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 地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积极创造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好奇、好疑、好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结论超出了教师所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继续审视其观点。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或个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了,又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学仪器做实验,或引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讲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或搞各种活动都能引起情境,把学生 引入奇妙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
2、强化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重点要强化其形成过程。这是因为学生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这些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理解对所建立的概念和规律的真正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阶梯,化解难点,可以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化解难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选择有效的途径,如借助实验室实验,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形象类比,分散难点,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入。
3、利用习题培养学生思维
做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适量的习题量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把知识比为“金子”,那么良好的思维方法就是金子的“开采机”。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启发思维才不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活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形成良好思维方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娃娃决教材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学生一旦掌握了思维方法就会大大增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会更有效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并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爱因斯坦就曾论述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1、引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如果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 地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积极创造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好奇、好疑、好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结论超出了教师所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继续审视其观点。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或个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了,又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学仪器做实验,或引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讲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或搞各种活动都能引起情境,把学生 引入奇妙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
2、强化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重点要强化其形成过程。这是因为学生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这些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理解对所建立的概念和规律的真正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阶梯,化解难点,可以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化解难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选择有效的途径,如借助实验室实验,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形象类比,分散难点,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入。
3、利用习题培养学生思维
做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适量的习题量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把知识比为“金子”,那么良好的思维方法就是金子的“开采机”。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启发思维才不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活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形成良好思维方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娃娃决教材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学生一旦掌握了思维方法就会大大增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会更有效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并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爱因斯坦就曾论述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