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逗比逗无悔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0-1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扩展资料

原文: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热点那些事儿
高粉答主

2021-06-21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66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4万
展开全部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血刺无情uX
推荐于2017-10-12 · TA获得超过4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生活达人小爱
2020-12-11 · TA获得超过64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万
展开全部

人生在世,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都是不允许别人打破的,这是最起码的底线,有句话说得好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真的会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解释的,也是靠着科学所不能解释的。那就题目中所给的这一段禅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述的一个悟禅的道理,菩提我们也只奥,是道家的一个鼻祖,是没有树的,只要心中的心像明镜一样,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希望的,本来世界上就是到出身都没有,那又是何来的灰尘呢?

这些话也就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性,有句话说的好,叫做心性既是人性,心静也就一切都静了。其实,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做些事情,心就是自己的心性,人的思想虽说是后天来培养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先天也是占据很大一部分的。

禅语曰,万事万物都是自性而起的幻术,万事的尘埃皆是自己身上的凡心所引起的。尘埃既是妄念,我们人类要是想在世上无语无求的活着,那就必须要断了心中的妄念贪念。

其实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是何种的心态才能才能修成大道。这也是修行者对于世界该有的认识,只要认识了世界,才能给好的认识自己的心性。

我们做人做事不要心中有任何欲望,心无杂念才是一个修行者所具备的,是一个修行者所应该知道的。同样的,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更好的接近成功。更上一层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木爷GIoa4
2014-05-02 · TA获得超过25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谈谈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是给予修行者一种心里上的坚定信心,“时时 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告诉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对佛法信念有所动摇。这句话是 说给修行者对于佛法本身的认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这段则是说明世界万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告诉修行者世界万物皆为虚象。“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句则是告诉了修行者对于存在这世间需要持有的心态是如何的 !这句话是说给修行者对于所在世界本身的认识的。 联系前后两句总的要告诉世间人门意思便是! 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相信佛法,这世界万物皆为虚幻之物,没有必要去过多忧虑, 唯有实习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树”才是真正的圆满。由此也应征佛法的唯心 理论! 楼主放了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错误, 对此认识不够。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尘世杂念)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尘世杂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导的语言,心 中的杂念并不是将心抛弃就可以祛除的,尘世杂念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来的杂念呢?这说明叫他区分尘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认识到了“尘本非 尘”才能作到“何来有尘”这尘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扰乱人心的观念,只有看破红 尘才能真正抛弃杂念做到心中清静,做到心中无尘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间万 物虚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其实楼住也应该做到“尘本 非尘,何来有尘”!本来佛法就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上的东西!悟法讲究的也是 一个人对佛法自身的认识多少而不是他人对佛法的认识!这样楼主给尘埃染指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