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3
展开全部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1、赫鲁晓夫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农业政策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截至1962年,全国开垦荒地达4200万公顷,播种面积扩大30%左右,谷物播种面积扩大70%左右。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改善农业结构创造条件。 3、在工业方面, 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如1952年国家对企业指令性计划减少52%,1955年减少70%。这些改革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权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而1955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仅为美国的35%。 4、其它方面成就。外交上,调整美苏关系,由冷战逐步发展到争霸格局,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文学上,出现真实反映现实和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解冻文学”。科技上,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等等 5、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消极作用 1、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赫鲁晓夫对根深蒂固的“ 斯大林模式 ” 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 从根本上破除。如在农业方面,改组拖拉机站为技术修理站,把全部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种结构改革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使劳动者与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2、缺乏全面和 一贯的战略方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庆祝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赫鲁晓夫 提出“ 15 年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 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在改革农业过程中,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很大,就不顾苏联的客观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事实上,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 3、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而造成混乱。如,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 却急于求成,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马上把权力收归中央。 4 .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大报刊登他的巨照一年不过 10—15次 ,而赫鲁晓夫在 1964年头9个月竟 达 140 次。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大权独揽,听不进任何人意见,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大敲桌子,损坏了苏共领导人的形象。1 964年,由于党内斗争激烈,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也最终失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