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天天黑的比较早,夏天比较晚
这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以太阳为焦点,地球运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北半球七月以后是远日点,昼长夜短,而南半球相反。一月以后是近日点,昼短夜长。
扩展资料:
太阳直射引起的其他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与距太阳直射点的距离有关。冬季地区离太阳直射点远,因此昼短夜长,黑夜较早来,夏季地区离太阳直射点近,因此昼长夜短,黑夜较晚来。
相关介绍: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表各处昼夜的交替。天文学上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就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度34分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必然气温高,这就是夏季。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
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则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低变高。同样道理,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着昼夜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分别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昼夜变化
原因:我国位于北半球,而对于北半球来说,冬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在白天的时候,区域北半球比南半球小。而该区域所占的时区数就是白天的时间长度。所以冬天白天长夜晚短。夏天相反,光照在北半球的区域比南半球大。
地球的公转确定了地球的一年四季,也就是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位点。从而影响地球上一定区域的一天所受到太阳的光照时间。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到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到赤道。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到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回到赤道。
扩展资料:
春分后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故春分也称升分。
冬至过后昼短夜长。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