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论语》的启发
展开全部
《论语》一书不仅是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籍,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它的许多关于教学言论,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它给了我以下几点启发: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