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哥德巴赫猜想
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
这张表可以无限延长,而每一次延长都使欧拉对肯定哥德巴赫的猜想增加了信心。而且他发现证明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分成两部分。即证明所有大于2的偶数总能写成2个质数之和,所有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3个质数之和。当他最终坚信这一结论是真理的时候,就在6月30日复信给哥德巴赫。信中说:"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颇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所以他的信心吸引和鼓舞无数科学家试图证明它,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无比的数论问题长期困扰着数学界。谁能证明它谁就登上了数学王国中一座高耸奇异的山峰。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实际上早已有人对大量的数字进行了验证,对偶数的验证已达到1.3亿个以上,还没有发现任何反例。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呢?这是因为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论验证了多少个数,也不能说下一个数必然如此。数学的严密和精确对任何一个定理都要给出科学的证明。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定理,这也正是它以"猜想"身份闻名天下的原因。
要证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办法,其中之一是证明某数为两数之和,其中第一个数的质因数不超过a 个,第二数的质因数不超过b个。这个命题称为(a+b)。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证明(a+b)为(1+1)。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9个质数的乘积与另外9个质数乘积的和,即证明了(a+b)为(9+9)。 1924年,德国数学家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证明了(6+6);
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这使欧拉设想中的奇数部分有了结论,剩下的只有偶数部分的命题了。
1938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另一个质数的方幂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苏联数学家又相继证明了(5+5),(4+4),(3+3)。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1965年,几位数学家同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选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之后,终于证明了(1+2)。他的证明震惊中外,被誉为"推动了群山,"并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证明了如下的结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质数,别一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
这张表可以无限延长,而每一次延长都使欧拉对肯定哥德巴赫的猜想增加了信心。而且他发现证明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分成两部分。即证明所有大于2的偶数总能写成2个质数之和,所有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3个质数之和。当他最终坚信这一结论是真理的时候,就在6月30日复信给哥德巴赫。信中说:"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颇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所以他的信心吸引和鼓舞无数科学家试图证明它,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无比的数论问题长期困扰着数学界。谁能证明它谁就登上了数学王国中一座高耸奇异的山峰。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实际上早已有人对大量的数字进行了验证,对偶数的验证已达到1.3亿个以上,还没有发现任何反例。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呢?这是因为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论验证了多少个数,也不能说下一个数必然如此。数学的严密和精确对任何一个定理都要给出科学的证明。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定理,这也正是它以"猜想"身份闻名天下的原因。
要证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办法,其中之一是证明某数为两数之和,其中第一个数的质因数不超过a 个,第二数的质因数不超过b个。这个命题称为(a+b)。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证明(a+b)为(1+1)。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9个质数的乘积与另外9个质数乘积的和,即证明了(a+b)为(9+9)。 1924年,德国数学家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证明了(6+6);
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这使欧拉设想中的奇数部分有了结论,剩下的只有偶数部分的命题了。
1938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另一个质数的方幂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苏联数学家又相继证明了(5+5),(4+4),(3+3)。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1965年,几位数学家同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选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之后,终于证明了(1+2)。他的证明震惊中外,被誉为"推动了群山,"并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证明了如下的结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质数,别一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展开全部
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识,做数学报用上它也很不错。
人们把12345679叫做“缺8数”,这“缺8数”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特点,比如用9的倍数与它相乘,乘积竟会是由同一个数组成,人们把这叫做“清一色”。比如:
12345679*9=111111111
有趣的勾股数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长为C,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那么
A²+B²=C²
这个结论通常叫做勾股定理。因为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较短的一条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一条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在西方,通常称此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使A²+B²=C²成立的任何3个自然数便组成勾股数。这种正整数组是很多很多的,除了前面我们知道的外,还可以列举出不少的例子:
6²+8²=10²
5²+12²=13²
8²+15²=17²
7²+24²=25²
9²+40²=41²
10²+24²=26²
11²+60²=61²
12²+35²=37²
13²+84²=85²
…… ……
从这些勾股数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这些有趣的性质:
1、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都不相等;
2、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2的倍数;
3、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3的倍数;
4、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4的倍数;
5、 每组勾股数中,勾、股、弦必有一个是5的倍数。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
12345679*81=999999999
这些都是9的1倍至9的9倍的。
还有99、108、117至171。最后,得出的答案是:
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 …
12345679*171=2111111109
也是“清一色
人们把12345679叫做“缺8数”,这“缺8数”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特点,比如用9的倍数与它相乘,乘积竟会是由同一个数组成,人们把这叫做“清一色”。比如:
12345679*9=111111111
有趣的勾股数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长为C,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那么
A²+B²=C²
这个结论通常叫做勾股定理。因为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较短的一条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一条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在西方,通常称此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使A²+B²=C²成立的任何3个自然数便组成勾股数。这种正整数组是很多很多的,除了前面我们知道的外,还可以列举出不少的例子:
6²+8²=10²
5²+12²=13²
8²+15²=17²
7²+24²=25²
9²+40²=41²
10²+24²=26²
11²+60²=61²
12²+35²=37²
13²+84²=85²
…… ……
从这些勾股数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这些有趣的性质:
1、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都不相等;
2、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2的倍数;
3、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3的倍数;
4、 每组勾股数中,勾与股必有一个是4的倍数;
5、 每组勾股数中,勾、股、弦必有一个是5的倍数。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
12345679*81=999999999
这些都是9的1倍至9的9倍的。
还有99、108、117至171。最后,得出的答案是:
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 …
12345679*171=2111111109
也是“清一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 米.像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 ,中等的不得超过 ,小的不得超过 .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 天.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 ,中等的不得超过 ,小的不得超过 .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 天.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