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派
展开全部
实践美学之所以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李泽厚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李泽厚在实践美学的实际运用和国际影响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也推高了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地位,有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的意义以及基本特征解释如下:
整个80年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就是实践论美学。社会和学术界对美学问题的关注在80年代形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美学热”。
在这场美学热中,李泽厚是领军人物。在70年代末期,大多数人还在十七年和文革话语中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已在其《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运用实践观点,提出了主体性问题和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因而,这部纯粹的学术著作由于切合了时代的需要,因缘际会,不但在学术界,而且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时,李泽厚的视野也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而是努力从西方哲学和美学传统及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中吸取理论资源。在纪念康德诞生200周年的纪念文章里,他明确地提出要改造康德哲学,把马克思哲学和康德哲学结合起来。同时他吸收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学说,较早地在国内力倡主体性学说,创立了积淀说。这些概念和学说在当时不仅作为学术概念而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它们承担了为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提供理论依据的社会作用,因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不仅要从它们本身的学术内涵去进行,还应把它们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考察它们在当时所提当的人文启蒙作用,从而从历史和理论层面更为客观准确地理解中国现代美学在中国现代社会里的作用。
1、主体性
早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以后此书简称《批判》)一书中,李泽厚已经提出了主体性的概念,后来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等文章中,这一概念又得到了全面地阐释。主体性在李泽厚看来就是人性,“相对于整个对象世界,人类给自己建立了一套既感性拥有具体现实物质基础(自然)又超生物族类、具有普遍必然性质(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能量和信息)。” 这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是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会有人的理性的内化(认识结构)、理性的凝聚(伦理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了相对于客体自然的主体,正如李泽厚所言,“社会实践面对着自然,区别于自然,利于自然本身的规律(如因果关系)以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臣服于自己。同时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有不同于自然的独特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构成了与客体自然相对立的主体。”
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李泽厚去除了康德哲学中先验神秘的部分,把在康德哲学是被看成是先验的认识、道德和审美能力改造成为从人类生产实践中获得,从而,把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都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在《批判》中,主体性概念主要是从人类作为超生物族类的存在来论述的,即是从类的角度来论述的。它被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即为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的结构面。在《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中,李泽厚补充进了个体主体的维度,使其理论更加全面了。这样,李泽厚的“主体性”概念就包含了两个双重结构:“主体性概念包括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心理的结构面。第二个‘双重’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可区分为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的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这四者相互交错渗透,不可分割。”此时,在这四个方面中,李泽厚从哲学上强调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面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对个体的身心和人类文化心理结构面起决定的作用:“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面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在群体的双重结构中才能具体把握和了解个体身心的位置、性质、价值和意义。” 但是,应该说,这个补充非常重要,为以后新感性的建立打下了哲学基础。自80年代后期开始,李泽厚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个体的生存,个体活着的诸种问题:以“人活着”作为出发点,到人“怎么活”、“活得怎样”、“为什么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他的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深化与推进。
但是,这个框架一经建立,问题就跟着来了,工艺—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心理的结构、人类群体和个体身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
2、积淀性
李泽厚认为这四者互相交错渗透、不可分割,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方面,这也是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只有理解了这个方面才能具体把握个体的心理、地位、价值和作用。因为人要生存下去,首先需要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极为漫长的物质生产劳动中,人类不断地使用、创造、更新、调节工具,这个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群体性的积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实践经验、意志和对实践中对象的形式结构的感知内化、凝聚和积淀到内在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虽然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方面是动力、是基础,但李泽厚强调的不是这个主体性的客观方面,而是主体性的主观方面,即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这个方面也有着集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和层次。其中,个体的心理结构既受制于人类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又受制于集体的社会意识:“如果没有集体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即如果没有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没有群体性的语言和符号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心理。“人类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遗传和教育又保存凝聚在有血有肉的人类个体之上,这个过程也就是积淀。
在阐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中,在强调工艺—社会结构对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类群体对个体身心的决定作用同时,李泽厚又认为群体和个体处于一种辩证关系之中,“个体的这种主动和独创可以是对群体的既成事实和心理积淀的挑战、变革和突破,而当这种挑战、变革和突破逐渐为群体所接受或普遍化时,它便恰好构成群体心理的事实和革新。”[22]由此可见,它们四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研究其中任何一方面,都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理性的、历史的、社会的东西正是通过积淀而转化为感性的、直观的、个体的东西。由之,李泽厚认为积淀就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上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为人类性的东西。”
积淀在李泽厚看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积淀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它可以包括理性的内化(治理结构)、凝聚(意志结构)等等,狭义的积淀是指审美的心理情感的构造。”[24]在阐述艺术的问题时,李泽厚把狭义的积淀分为:原始积淀、艺术积淀和生活积淀。分析狭义积淀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使我们从微观上把握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积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原始积淀。原始积淀被李泽厚认为是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最基本的积淀。在生产劳动中,原始人把本是自然界所拥有的规律、秩序(如节奏、次序、韵律)抽离出来,并逐渐熟悉、掌握、运用,由此达到客观的规律性和主观性的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劳动,“人赋予物质世界以形式,尽管这形式(秩序、规律),本是外界拥有的,但却通过人主动地把握、‘抽离’作用于物质对象,才具有了本体意义。”[25]这原始积淀的过程也被李泽厚称之为心理“感知的人化”过程,它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层相对应。第二、艺术积淀。艺术的积淀过程就是“艺术由再现到表现,又表现到装饰;从具体意义的艺术形象中的意味,到有意味的形式;从有意味的形式到一般的装饰美”[26]的过程。与原始积淀是人们心理“感知的人化”相对应,艺术积淀是“情欲的人化”,对应于艺术的形象层。第三、生活积淀。这个层面的积淀是最具有广泛性的,它超越了原始积淀和艺术的积淀。它既不是单纯感官的人化,也不仅仅是情欲的人化,它指的是整个心理状态的可品味性。生活积淀就是“把社会氛围转化入作品,使作品获得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把生活积淀在艺术中。”[27]正是由于有第三种积淀,改变了前两种积淀习惯化、凝固化的倾向,引入新的社会氛围革新、突破着原有的积淀。这一层的积淀对应于艺术的意味层。狭义的积淀的三种形式和广义积淀的三个层次一样,也是处在互相影响、彼此渗透的辩证的结构之中。
“积淀”说所讲的其实就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自然的人化”,特别是“内在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这也是李泽厚哲学和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3、自然的人化
在八十年代,“自然的人化”被说进一步充实,在原先主要强调外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一重要概念。
外在自然的人化包括狭义自然的人化和广义自然的人化。(即《美学三题议》中所说对自然的直接改造和间接改造。)“狭义的自然人化”是人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改变:“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仅仅看作是经过劳动改造了对象。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对象,如人所培植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便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28]狭义“自然的人化”是广义“自然的人化”的基础,狭义“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广义“自然的人化”。
整个80年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就是实践论美学。社会和学术界对美学问题的关注在80年代形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美学热”。
在这场美学热中,李泽厚是领军人物。在70年代末期,大多数人还在十七年和文革话语中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已在其《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运用实践观点,提出了主体性问题和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因而,这部纯粹的学术著作由于切合了时代的需要,因缘际会,不但在学术界,而且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时,李泽厚的视野也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而是努力从西方哲学和美学传统及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中吸取理论资源。在纪念康德诞生200周年的纪念文章里,他明确地提出要改造康德哲学,把马克思哲学和康德哲学结合起来。同时他吸收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学说,较早地在国内力倡主体性学说,创立了积淀说。这些概念和学说在当时不仅作为学术概念而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它们承担了为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提供理论依据的社会作用,因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不仅要从它们本身的学术内涵去进行,还应把它们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考察它们在当时所提当的人文启蒙作用,从而从历史和理论层面更为客观准确地理解中国现代美学在中国现代社会里的作用。
1、主体性
早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以后此书简称《批判》)一书中,李泽厚已经提出了主体性的概念,后来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等文章中,这一概念又得到了全面地阐释。主体性在李泽厚看来就是人性,“相对于整个对象世界,人类给自己建立了一套既感性拥有具体现实物质基础(自然)又超生物族类、具有普遍必然性质(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能量和信息)。” 这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是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会有人的理性的内化(认识结构)、理性的凝聚(伦理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了相对于客体自然的主体,正如李泽厚所言,“社会实践面对着自然,区别于自然,利于自然本身的规律(如因果关系)以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臣服于自己。同时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有不同于自然的独特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构成了与客体自然相对立的主体。”
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李泽厚去除了康德哲学中先验神秘的部分,把在康德哲学是被看成是先验的认识、道德和审美能力改造成为从人类生产实践中获得,从而,把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都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在《批判》中,主体性概念主要是从人类作为超生物族类的存在来论述的,即是从类的角度来论述的。它被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即为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的结构面。在《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中,李泽厚补充进了个体主体的维度,使其理论更加全面了。这样,李泽厚的“主体性”概念就包含了两个双重结构:“主体性概念包括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心理的结构面。第二个‘双重’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可区分为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的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这四者相互交错渗透,不可分割。”此时,在这四个方面中,李泽厚从哲学上强调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面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对个体的身心和人类文化心理结构面起决定的作用:“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面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在群体的双重结构中才能具体把握和了解个体身心的位置、性质、价值和意义。” 但是,应该说,这个补充非常重要,为以后新感性的建立打下了哲学基础。自80年代后期开始,李泽厚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个体的生存,个体活着的诸种问题:以“人活着”作为出发点,到人“怎么活”、“活得怎样”、“为什么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他的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深化与推进。
但是,这个框架一经建立,问题就跟着来了,工艺—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心理的结构、人类群体和个体身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
2、积淀性
李泽厚认为这四者互相交错渗透、不可分割,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方面,这也是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只有理解了这个方面才能具体把握个体的心理、地位、价值和作用。因为人要生存下去,首先需要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极为漫长的物质生产劳动中,人类不断地使用、创造、更新、调节工具,这个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群体性的积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实践经验、意志和对实践中对象的形式结构的感知内化、凝聚和积淀到内在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虽然人类群体的工艺—社会结构方面是动力、是基础,但李泽厚强调的不是这个主体性的客观方面,而是主体性的主观方面,即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这个方面也有着集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和层次。其中,个体的心理结构既受制于人类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又受制于集体的社会意识:“如果没有集体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即如果没有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没有群体性的语言和符号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心理。“人类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遗传和教育又保存凝聚在有血有肉的人类个体之上,这个过程也就是积淀。
在阐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中,在强调工艺—社会结构对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类群体对个体身心的决定作用同时,李泽厚又认为群体和个体处于一种辩证关系之中,“个体的这种主动和独创可以是对群体的既成事实和心理积淀的挑战、变革和突破,而当这种挑战、变革和突破逐渐为群体所接受或普遍化时,它便恰好构成群体心理的事实和革新。”[22]由此可见,它们四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研究其中任何一方面,都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理性的、历史的、社会的东西正是通过积淀而转化为感性的、直观的、个体的东西。由之,李泽厚认为积淀就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上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为人类性的东西。”
积淀在李泽厚看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积淀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它可以包括理性的内化(治理结构)、凝聚(意志结构)等等,狭义的积淀是指审美的心理情感的构造。”[24]在阐述艺术的问题时,李泽厚把狭义的积淀分为:原始积淀、艺术积淀和生活积淀。分析狭义积淀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使我们从微观上把握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积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原始积淀。原始积淀被李泽厚认为是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最基本的积淀。在生产劳动中,原始人把本是自然界所拥有的规律、秩序(如节奏、次序、韵律)抽离出来,并逐渐熟悉、掌握、运用,由此达到客观的规律性和主观性的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劳动,“人赋予物质世界以形式,尽管这形式(秩序、规律),本是外界拥有的,但却通过人主动地把握、‘抽离’作用于物质对象,才具有了本体意义。”[25]这原始积淀的过程也被李泽厚称之为心理“感知的人化”过程,它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层相对应。第二、艺术积淀。艺术的积淀过程就是“艺术由再现到表现,又表现到装饰;从具体意义的艺术形象中的意味,到有意味的形式;从有意味的形式到一般的装饰美”[26]的过程。与原始积淀是人们心理“感知的人化”相对应,艺术积淀是“情欲的人化”,对应于艺术的形象层。第三、生活积淀。这个层面的积淀是最具有广泛性的,它超越了原始积淀和艺术的积淀。它既不是单纯感官的人化,也不仅仅是情欲的人化,它指的是整个心理状态的可品味性。生活积淀就是“把社会氛围转化入作品,使作品获得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把生活积淀在艺术中。”[27]正是由于有第三种积淀,改变了前两种积淀习惯化、凝固化的倾向,引入新的社会氛围革新、突破着原有的积淀。这一层的积淀对应于艺术的意味层。狭义的积淀的三种形式和广义积淀的三个层次一样,也是处在互相影响、彼此渗透的辩证的结构之中。
“积淀”说所讲的其实就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自然的人化”,特别是“内在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这也是李泽厚哲学和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3、自然的人化
在八十年代,“自然的人化”被说进一步充实,在原先主要强调外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一重要概念。
外在自然的人化包括狭义自然的人化和广义自然的人化。(即《美学三题议》中所说对自然的直接改造和间接改造。)“狭义的自然人化”是人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改变:“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仅仅看作是经过劳动改造了对象。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对象,如人所培植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便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28]狭义“自然的人化”是广义“自然的人化”的基础,狭义“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广义“自然的人化”。
展开全部
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
第一种,主观论。
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第二种,客观论。
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第三种,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李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缺陷在于:首先,过于强调了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这就导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一块令人窒息的壁垒。他也因此遭到了后来许多人的攻击,他本人在80年代以后也开始着手改造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情本体”。其次,无法解释那些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何以美的问题。
第一种,主观论。
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第二种,客观论。
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第三种,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李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缺陷在于:首先,过于强调了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这就导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一块令人窒息的壁垒。他也因此遭到了后来许多人的攻击,他本人在80年代以后也开始着手改造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情本体”。其次,无法解释那些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何以美的问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