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蔡和森
蔡和森,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
家庭。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
欺压,从而萌发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
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进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来到
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
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湖南学界名流、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的杨昌济教授的弟子满三湘认为,最好
的学生是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并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
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在一师学习时,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蔡和森树立了革命志向。
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1918年,蔡和森来到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结识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后,于1919年末赴法国。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并向国内朋友写信提出要组织共产党。毛泽东接信后表示:
“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
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开始后,蔡和森长期在上海和莫斯科两地工作,因反对过“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之职。1931年年初,他从苏联回国,提出想去江西苏区,但中央派他去恢复刚被破坏的广东省委。因广州已难立足,他在香港联络同志开展工作。
1931年6月间,原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
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
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
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恰同学少年>中的蔡和森和向警予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与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样,他的婚姻生活既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也遭遇了失败和痛苦。“向蔡同盟”,红色知己,人人称羡。后来,向警予移情别恋,蔡和森痛苦万分。虽然有莫斯科之行,但是,向蔡之间的感情同盟也难以为继,不得不分道扬镳。病中的蔡和森得到了李立三妻子李一纯的精心照顾,两人产生了感情,并在莫斯科正式结婚。
向蔡的婚姻同盟虽已破裂,但他们的事业同盟却历久弥坚。为了事业,他们先后在武汉和广东壮烈牺牲,其情其景,可歌可泣;李一纯婚后跟随蔡和森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辗转南北,坚持斗争。丈夫牺牲后,她斗志不减,革命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其人其事,可敬可佩。
“向蔡同盟”: 人人称羡的红色知己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
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们共同组织的“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胚胎之一。1916年春,同样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冲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回到家乡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走上了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她在学校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在当地开女子解放之风气。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学会”。她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但并未产生爱慕之情。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蔡向两人都曾立下终生不婚的誓言。1918年,“湘江三友”一起来到岳麓山爱晚亭谈古论今。当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毛泽东首先提议为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不娶。对此倡议,蔡和森、萧子升深以为然。岂料时间才过去一年,蔡和森便率先食言。向警予在担任周南女校校长期间,一些工作得到了当地一位名叫周则范的军官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周则范竟然要求漂亮文雅的向警予做他的二房夫人。向警予的父亲虽是位富商,但慑于周的权势,只得同意。可是,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则坚决反对。她只身冲进周家,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为避免周的再次纠缠,向警予干脆离开溆浦老家,前往长沙,住在同学蔡畅的家里。
到达法国蒙达尼城后,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需要中国留学生的相互关照。在这些关照中,蔡向之间的感情和理想的同盟得到了升华。1920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结婚。婚礼热烈而简朴,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蔡向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婚礼达到了高潮。不久,他们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萧子升在看完诗集后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献给你们四个字——‘向下同盟’。这是你们书的名称,我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字而已。”远在东半球的毛泽东收到诗集后,“为之一喜”,表示“我们正好奉蔡做首领”。1920年冬,同样是一对佳偶的毛泽东和杨开慧也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向蔡同盟”,不仅仅是男女爱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理想事业上的同盟,同舟共济。他们的结婚照片上,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徒并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种寓情寓义的完美结合的结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他们写给亲友的信件中也能反映出这种理想的问题。婚后,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向蔡同盟”正是具有了健康向上、率真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才平添了其无穷的魅力。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稍后,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仅仅几年的时间,他们夫妇俩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核心成员,陈独秀的左膀右臂。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夫妇俩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这在党的早期奋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何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蔡同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向蔡同盟”的佳话在党内和许多进步青年中也迅速地传播开来。
李蔡联姻:莫斯科的生命之恋
蔡向的工作虽然非常繁忙,但生活却是他们回国以来最为安定的。以爱情和事业为坚实基础的“向蔡同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常理而论,这个同盟应该是地久天长、牢不可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25年初,因为一位名叫彭述之的留苏学生的介入,“向蔡同盟”遇到了挑战。
彭述之在苏联学习期间比较活跃,写过一些文章。他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陈独秀的赏识,共产国际也竭力推荐他。他以党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这使得彭述之和向警予有更多地接触机会。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他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显得轻松而又有节奏。他潇洒的举止,幽默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无庸置疑,蔡和森也曾是一位风流才子,否则,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但是,一方面,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他是那种把生命完全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革命家,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得到公认的特别艰苦勤奋的领导人。工作废寝忘食,生活不拘小节,甚至不讲卫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与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几年的张国焘曾说“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同志间尚有此种不愉快,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另一方面,蔡和森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婚前的“向蔡同盟”就感情方面而言,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蔡和森,他当之无愧。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则并未完全尽到责任。蔡妮、蔡博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这样,蔡向间就缺乏通过孩子而带来的交流和欢乐。还有,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谁都不愿意为家庭多作点牺牲。向警予不善理家务,蔡和森无固定收入,以致于家庭有时发生断炊之事。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说“和森很穷,专待此(蔡的《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的稿酬)以为糊口”。所以,蔡向的婚姻虽然是崇高的,但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婚后的她还是受到旧式礼教的一些束缚,处处压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对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谈情说笑,少妇老成。同事们送她“老祖母”的绰号。处于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趋新和守旧、开放和封闭的矛盾统一体。婚后她对蔡和森的爱没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另外,“向蔡同盟”的经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必须尽量地显得庄重。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彭述之除了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这样,两人接触的机会便更多了。特别是蔡和森离开上海后,彭述之在生活上对向警予更是关照有加。这使向警予十分感动。对她而言,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9月,病情缓解的蔡和森与陈独秀一同返回上海。当晚,有愧于丈夫的向警予向蔡和森坦言一切。刹那间,蔡和森如遭电击,木然无语。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而且影响到中央领导的威信和团结。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中央决定向蔡两人同时赴莫斯科,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蔡和森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破镜有时很难重圆。几个月过去,尽管向蔡两人都曾努力忘记过去,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昨日黄花。在莫斯科,他们十分理智而平静地分手了。然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1928年3月,向警予在武汉被敌人拘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给在国民党中做官的萧子升拍电报,望其营救。向警予牺牲后,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大”会议结束后,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此时的蔡和森可谓身心交瘁,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个人来关心他,照料他。当时,与蔡和森夫妇一同赴莫斯科的还有李立三夫妇等人。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慢慢地两人竟然产生了不能自拔的爱情。1926年底,他们正式结婚。如果说“向蔡同盟”有着浓郁的罗曼蒂克色彩的话,那么,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是患难之情,是以破坏另一个家庭为代价的婚外恋的结果。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是一名受新思想影响的湖南青年,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她本是杨开智的妻子,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嫂子。1923年1月,杨开智找到当时正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的李立三,说他在北京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因此,拜托李立三照顾他的妻子李一纯南归湖南长沙。出乎意料的是,两李在南归的途中产生了爱慕之情。结果,李一纯没有回到长沙,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7年3月,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夫唱妻随,共同投入到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之中。4月,蔡和森、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一纯作为工作人员,负责会议记录。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复广东省委。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没有另租办公室,很不安全。其实,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刚从香港回来的他的外甥女刘昂就曾劝他,不要去香港,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蔡和森一到香港,就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更为危险的是,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熟识蔡和森的大叛徒顾顺章也到了香港。
然而,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在他身上有一股敢拼敢闯的湖南人精神。6月10日,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硬是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海员工会会议。临行前,他亲了一下三岁多的女儿蔡转,然后对李一纯说:“这个会我不去不放心,下午1点钟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他刚进入会场,即遭顾顺章指认而被捕。不久,蔡和森被香港当局引渡给广东国民党军阀,英勇就义。
蔡和森牺牲后,李一纯得到党组织的妥善安排,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等单位工作。1984年在北京逝世。
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蔡和森两次婚姻所生下的儿女们,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关怀下,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博是蔡和森与向警予所生的儿子。1939年赴莫斯科学习,曾获得斯大林奖学金。1949年8月,随刘少奇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蔡转是蔡和森与李一纯所生的女儿。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武汉工作,是一名成绩显著、备受尊敬的医疗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生平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6岁入私塾,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她在校品学兼优,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后入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
向警予于1916年毕业后回溆浦老家,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试图走教育救国之路。她在校内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
1919年夏,向警予为避开驻军长官求婚纠缠,加上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1919年冬天,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蔡母葛健豪等一同乘船赴法国。她一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一边攻读法文并学习马列主义,参加了周恩来等组织的“工学世界社”。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遣送回国,已怀孕的向警予也随之返回。翌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
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继续当选为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领导上海妇女声援“五川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0月,向警予和蔡和森、李立三等一起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人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7年7月调湖北省委工作,坚持地下斗争,主编省委秘密刊物《长江》。1928年3月30日,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于5月1日英勇就义,时年33岁。
背景
■思想解放释放出的激情,冲破封建桎梏,谱写了一曲曲革命加爱情的浪漫诗篇
向警予身上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追求。革命和伟大的女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交织出向警予短暂生命旅程的主旋律。
作为革命者,她与党的男性一样英勇奋斗并为理想献身,特别受到同志们的怀念。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节的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同年7月,周恩来在庆祝延安女子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英勇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她。
向警予的爱情生活,产生于“五四”时期至大革命的特定时代。当时思想解放释放出的激情冲破封建桎梏,谱写出一曲曲革命加爱情的浪漫诗篇。向警予不仅敢于自由选择恋爱,而且勇于接受分手的现实。
回顾中国革命早期的法令宣言,其中向封建传统冲击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结婚与离婚完全自由!”后者意义又更为重要。因为封建社会便有人呼喊结婚自由,而只有革命者才能倡导离婚自由。生活在今天的稳定社会中,人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一代妇女解放的精神追求。
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始终是适用的,那便是,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重要标志。
故事
■不当“将军夫人”而找“磨豆腐”的
■“向蔡同盟”的结婚照为两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
■临刑前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在唇边亲吻,喃喃自语。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爱情曾长期传为佳话,其革命浪漫激情今天看起来仍能让人动情。向警予在家乡溆浦县城任校长时,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并想娶她为妻,向的继母也想借此高攀。向警予却只身闯进周公馆,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当时的周则范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1919年秋,向警予与蔡和森同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二人一起观日出,一起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憧憬美好的未来,由道合而志同,萌发情愫。不过他们二人反对旧式婚姻,要实行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同盟”。1920年6月,二人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合,其结婚照为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上同盟》,随后人们把他们二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向的继母得知此事,气愤地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蔡和森当时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毛泽东闻知此讯却极为高兴,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这里讲的“拒婚”,是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
由于生活习惯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得知向警予牺牲,蔡和森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
向警予对家庭子女,一直深负责任。临刑前在狱中,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到唇边亲吻,喃喃自语着:“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
向警予作为一个女性,谋求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养,是与她追求理想、实践革命道路同步完成的,这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女性的可敬之处。
■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短短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著作了
■在法庭审问中,向警予用流利的法语质问法租界领事:“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
■“五一”就义的路上,她高唱《国际歌》,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
向警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短短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由于学习刻苦,夜以继日,以至于“煎伤太过”,几乎“不能支持”,但她仍认为不如此不足以追赶形势。她在给国内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餍予之所欲,奈何?计惟努力求之耳!”向警予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工作,蔡和森曾开玩笑似的对朋友说:“警予呀,常常在深夜还研究问题,有时还要拉我讨论,闹得我睡眠不足,真苦!”
1928年春,因省委交通员宋若林叛变,国民党当局勾结法租界逮捕了向警予。在法庭审问中,向警予先用中文接着用流利的法语质问租界当局,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审问中国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不是说信仰自由吗?
法国领事听后,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认为作为政治犯不该引渡。然而,法国殖民当局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毕竟串通一气,随之撤换了领事并将向警予交给国民党桂系军阀。
在狱中,向警予大义凛然,看守们都对她肃然起敬。武汉的许多工人因同她关系亲密,谋划劫狱营救。桂系军阀在恨怕交加之中,选择“五一”当天公开将其杀害。
在去刑场的路上,向警予高唱《国际歌》并呼喊口号,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这一壮烈情景,使聚集在路边的许多群众落泪。当夜,便有工人冒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抬走安葬。此后,烈士长眠于龟山以西的“红色战士公墓”之中。
蔡和森,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
家庭。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
欺压,从而萌发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
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进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来到
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
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湖南学界名流、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的杨昌济教授的弟子满三湘认为,最好
的学生是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并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
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在一师学习时,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蔡和森树立了革命志向。
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1918年,蔡和森来到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结识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后,于1919年末赴法国。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并向国内朋友写信提出要组织共产党。毛泽东接信后表示:
“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
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开始后,蔡和森长期在上海和莫斯科两地工作,因反对过“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之职。1931年年初,他从苏联回国,提出想去江西苏区,但中央派他去恢复刚被破坏的广东省委。因广州已难立足,他在香港联络同志开展工作。
1931年6月间,原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
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
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
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恰同学少年>中的蔡和森和向警予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与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样,他的婚姻生活既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也遭遇了失败和痛苦。“向蔡同盟”,红色知己,人人称羡。后来,向警予移情别恋,蔡和森痛苦万分。虽然有莫斯科之行,但是,向蔡之间的感情同盟也难以为继,不得不分道扬镳。病中的蔡和森得到了李立三妻子李一纯的精心照顾,两人产生了感情,并在莫斯科正式结婚。
向蔡的婚姻同盟虽已破裂,但他们的事业同盟却历久弥坚。为了事业,他们先后在武汉和广东壮烈牺牲,其情其景,可歌可泣;李一纯婚后跟随蔡和森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辗转南北,坚持斗争。丈夫牺牲后,她斗志不减,革命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其人其事,可敬可佩。
“向蔡同盟”: 人人称羡的红色知己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
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们共同组织的“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胚胎之一。1916年春,同样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冲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回到家乡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走上了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她在学校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在当地开女子解放之风气。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学会”。她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但并未产生爱慕之情。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蔡向两人都曾立下终生不婚的誓言。1918年,“湘江三友”一起来到岳麓山爱晚亭谈古论今。当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毛泽东首先提议为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不娶。对此倡议,蔡和森、萧子升深以为然。岂料时间才过去一年,蔡和森便率先食言。向警予在担任周南女校校长期间,一些工作得到了当地一位名叫周则范的军官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周则范竟然要求漂亮文雅的向警予做他的二房夫人。向警予的父亲虽是位富商,但慑于周的权势,只得同意。可是,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则坚决反对。她只身冲进周家,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为避免周的再次纠缠,向警予干脆离开溆浦老家,前往长沙,住在同学蔡畅的家里。
到达法国蒙达尼城后,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需要中国留学生的相互关照。在这些关照中,蔡向之间的感情和理想的同盟得到了升华。1920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结婚。婚礼热烈而简朴,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蔡向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婚礼达到了高潮。不久,他们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萧子升在看完诗集后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献给你们四个字——‘向下同盟’。这是你们书的名称,我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字而已。”远在东半球的毛泽东收到诗集后,“为之一喜”,表示“我们正好奉蔡做首领”。1920年冬,同样是一对佳偶的毛泽东和杨开慧也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向蔡同盟”,不仅仅是男女爱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理想事业上的同盟,同舟共济。他们的结婚照片上,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徒并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种寓情寓义的完美结合的结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他们写给亲友的信件中也能反映出这种理想的问题。婚后,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向蔡同盟”正是具有了健康向上、率真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才平添了其无穷的魅力。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稍后,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仅仅几年的时间,他们夫妇俩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核心成员,陈独秀的左膀右臂。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夫妇俩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这在党的早期奋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何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蔡同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向蔡同盟”的佳话在党内和许多进步青年中也迅速地传播开来。
李蔡联姻:莫斯科的生命之恋
蔡向的工作虽然非常繁忙,但生活却是他们回国以来最为安定的。以爱情和事业为坚实基础的“向蔡同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常理而论,这个同盟应该是地久天长、牢不可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25年初,因为一位名叫彭述之的留苏学生的介入,“向蔡同盟”遇到了挑战。
彭述之在苏联学习期间比较活跃,写过一些文章。他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陈独秀的赏识,共产国际也竭力推荐他。他以党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这使得彭述之和向警予有更多地接触机会。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他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显得轻松而又有节奏。他潇洒的举止,幽默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无庸置疑,蔡和森也曾是一位风流才子,否则,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但是,一方面,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他是那种把生命完全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革命家,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得到公认的特别艰苦勤奋的领导人。工作废寝忘食,生活不拘小节,甚至不讲卫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与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几年的张国焘曾说“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同志间尚有此种不愉快,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另一方面,蔡和森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婚前的“向蔡同盟”就感情方面而言,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蔡和森,他当之无愧。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则并未完全尽到责任。蔡妮、蔡博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这样,蔡向间就缺乏通过孩子而带来的交流和欢乐。还有,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谁都不愿意为家庭多作点牺牲。向警予不善理家务,蔡和森无固定收入,以致于家庭有时发生断炊之事。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说“和森很穷,专待此(蔡的《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的稿酬)以为糊口”。所以,蔡向的婚姻虽然是崇高的,但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婚后的她还是受到旧式礼教的一些束缚,处处压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对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谈情说笑,少妇老成。同事们送她“老祖母”的绰号。处于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趋新和守旧、开放和封闭的矛盾统一体。婚后她对蔡和森的爱没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另外,“向蔡同盟”的经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必须尽量地显得庄重。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彭述之除了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这样,两人接触的机会便更多了。特别是蔡和森离开上海后,彭述之在生活上对向警予更是关照有加。这使向警予十分感动。对她而言,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9月,病情缓解的蔡和森与陈独秀一同返回上海。当晚,有愧于丈夫的向警予向蔡和森坦言一切。刹那间,蔡和森如遭电击,木然无语。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而且影响到中央领导的威信和团结。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中央决定向蔡两人同时赴莫斯科,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蔡和森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破镜有时很难重圆。几个月过去,尽管向蔡两人都曾努力忘记过去,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昨日黄花。在莫斯科,他们十分理智而平静地分手了。然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1928年3月,向警予在武汉被敌人拘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给在国民党中做官的萧子升拍电报,望其营救。向警予牺牲后,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大”会议结束后,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此时的蔡和森可谓身心交瘁,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个人来关心他,照料他。当时,与蔡和森夫妇一同赴莫斯科的还有李立三夫妇等人。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慢慢地两人竟然产生了不能自拔的爱情。1926年底,他们正式结婚。如果说“向蔡同盟”有着浓郁的罗曼蒂克色彩的话,那么,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是患难之情,是以破坏另一个家庭为代价的婚外恋的结果。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是一名受新思想影响的湖南青年,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她本是杨开智的妻子,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嫂子。1923年1月,杨开智找到当时正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的李立三,说他在北京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因此,拜托李立三照顾他的妻子李一纯南归湖南长沙。出乎意料的是,两李在南归的途中产生了爱慕之情。结果,李一纯没有回到长沙,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7年3月,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夫唱妻随,共同投入到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之中。4月,蔡和森、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一纯作为工作人员,负责会议记录。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复广东省委。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没有另租办公室,很不安全。其实,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刚从香港回来的他的外甥女刘昂就曾劝他,不要去香港,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蔡和森一到香港,就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更为危险的是,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熟识蔡和森的大叛徒顾顺章也到了香港。
然而,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在他身上有一股敢拼敢闯的湖南人精神。6月10日,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硬是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海员工会会议。临行前,他亲了一下三岁多的女儿蔡转,然后对李一纯说:“这个会我不去不放心,下午1点钟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他刚进入会场,即遭顾顺章指认而被捕。不久,蔡和森被香港当局引渡给广东国民党军阀,英勇就义。
蔡和森牺牲后,李一纯得到党组织的妥善安排,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等单位工作。1984年在北京逝世。
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蔡和森两次婚姻所生下的儿女们,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关怀下,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博是蔡和森与向警予所生的儿子。1939年赴莫斯科学习,曾获得斯大林奖学金。1949年8月,随刘少奇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蔡转是蔡和森与李一纯所生的女儿。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武汉工作,是一名成绩显著、备受尊敬的医疗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生平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6岁入私塾,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她在校品学兼优,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后入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
向警予于1916年毕业后回溆浦老家,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试图走教育救国之路。她在校内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
1919年夏,向警予为避开驻军长官求婚纠缠,加上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1919年冬天,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蔡母葛健豪等一同乘船赴法国。她一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一边攻读法文并学习马列主义,参加了周恩来等组织的“工学世界社”。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遣送回国,已怀孕的向警予也随之返回。翌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
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继续当选为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领导上海妇女声援“五川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0月,向警予和蔡和森、李立三等一起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人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7年7月调湖北省委工作,坚持地下斗争,主编省委秘密刊物《长江》。1928年3月30日,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于5月1日英勇就义,时年33岁。
背景
■思想解放释放出的激情,冲破封建桎梏,谱写了一曲曲革命加爱情的浪漫诗篇
向警予身上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追求。革命和伟大的女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交织出向警予短暂生命旅程的主旋律。
作为革命者,她与党的男性一样英勇奋斗并为理想献身,特别受到同志们的怀念。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节的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同年7月,周恩来在庆祝延安女子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英勇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她。
向警予的爱情生活,产生于“五四”时期至大革命的特定时代。当时思想解放释放出的激情冲破封建桎梏,谱写出一曲曲革命加爱情的浪漫诗篇。向警予不仅敢于自由选择恋爱,而且勇于接受分手的现实。
回顾中国革命早期的法令宣言,其中向封建传统冲击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结婚与离婚完全自由!”后者意义又更为重要。因为封建社会便有人呼喊结婚自由,而只有革命者才能倡导离婚自由。生活在今天的稳定社会中,人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一代妇女解放的精神追求。
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始终是适用的,那便是,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重要标志。
故事
■不当“将军夫人”而找“磨豆腐”的
■“向蔡同盟”的结婚照为两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
■临刑前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在唇边亲吻,喃喃自语。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爱情曾长期传为佳话,其革命浪漫激情今天看起来仍能让人动情。向警予在家乡溆浦县城任校长时,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并想娶她为妻,向的继母也想借此高攀。向警予却只身闯进周公馆,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当时的周则范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1919年秋,向警予与蔡和森同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二人一起观日出,一起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憧憬美好的未来,由道合而志同,萌发情愫。不过他们二人反对旧式婚姻,要实行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同盟”。1920年6月,二人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合,其结婚照为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上同盟》,随后人们把他们二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向的继母得知此事,气愤地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蔡和森当时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毛泽东闻知此讯却极为高兴,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这里讲的“拒婚”,是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
由于生活习惯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得知向警予牺牲,蔡和森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
向警予对家庭子女,一直深负责任。临刑前在狱中,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到唇边亲吻,喃喃自语着:“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
向警予作为一个女性,谋求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养,是与她追求理想、实践革命道路同步完成的,这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女性的可敬之处。
■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短短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著作了
■在法庭审问中,向警予用流利的法语质问法租界领事:“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
■“五一”就义的路上,她高唱《国际歌》,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
向警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短短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由于学习刻苦,夜以继日,以至于“煎伤太过”,几乎“不能支持”,但她仍认为不如此不足以追赶形势。她在给国内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餍予之所欲,奈何?计惟努力求之耳!”向警予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工作,蔡和森曾开玩笑似的对朋友说:“警予呀,常常在深夜还研究问题,有时还要拉我讨论,闹得我睡眠不足,真苦!”
1928年春,因省委交通员宋若林叛变,国民党当局勾结法租界逮捕了向警予。在法庭审问中,向警予先用中文接着用流利的法语质问租界当局,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审问中国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不是说信仰自由吗?
法国领事听后,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认为作为政治犯不该引渡。然而,法国殖民当局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毕竟串通一气,随之撤换了领事并将向警予交给国民党桂系军阀。
在狱中,向警予大义凛然,看守们都对她肃然起敬。武汉的许多工人因同她关系亲密,谋划劫狱营救。桂系军阀在恨怕交加之中,选择“五一”当天公开将其杀害。
在去刑场的路上,向警予高唱《国际歌》并呼喊口号,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这一壮烈情景,使聚集在路边的许多群众落泪。当夜,便有工人冒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抬走安葬。此后,烈士长眠于龟山以西的“红色战士公墓”之中。
参考资料: http://liusun1982.blog.163.com/blog/static/7218786200782395927794/
展开全部
湖南学界名流、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的杨昌济教授的弟子满三湘认为,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并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185066530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