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学者对它进行阅读与研究,而且,随着每位阅读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同,阅读时的视角也不同。《理想国》除了被认为是哲学著作外,最多的就是被看作是关于政治与法律的著作了。笔者作为哲学系的学生,阅读时运用的是哲学的视角。
《理想国》被广泛的阅读与传承,学者们对其内容早以熟悉不过了。然而,《理想国》中最为人所乐道的,莫过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我们先来看看“洞穴比喻”的描述:
苏格拉底:……,让我们想像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像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1]
柏拉图这个场景的描述,就是对现实的描述。这基础在于柏拉图认为俗世中的人都是无知的,现实世界也是不真实的,我们看到的,触到的,感觉到的,只不过是影子。我们看似自由,其实是像比喻中的人一样,被绑住不能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被意见世界的种种所迷惑,不能达到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不轻易直接地显现,因此,我们如同囚犯般被禁锢。
我们再看:
苏格拉底:接下来让我们想像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格劳孔: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格拉底: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和同伴们的什么吗?……[2]
这是一个看似有趣其实严峻与悲哀的场面。为何严峻,因为“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为何悲哀,因为囚徒们所追寻的是事物的影子。我们生活的就是如此的一个世道,人人忙忙碌碌,所追求的只不过是幻影。就因为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光亮,触不到至善的太阳。于是,有一些自觉到这样的人,挣脱掉束缚,开始走出洞外,追寻真正的光亮。然而,对于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人来说,至善理性的太阳无疑是刺眼的。他们还不能直接观看它,需要灵魂的转向。
苏格拉底: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3]
柏拉图还是肯定人性的,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转向,认识真实的事物,不像其它一些哲学家那样彻底否认人性。但是,灵魂得以转向,并进入理性世界的人,是极少数的。柏拉图认为这些人,就应该管理国家,作为“哲学王”统治那些囚徒般的民众。他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无比赞赏这些人,因为这些人能够“…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如果他想笑一笑的话,那么从下面到上面去的那一种是不及从上面的亮处到下面来的这一种可笑的
《理想国》被广泛的阅读与传承,学者们对其内容早以熟悉不过了。然而,《理想国》中最为人所乐道的,莫过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我们先来看看“洞穴比喻”的描述:
苏格拉底:……,让我们想像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像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1]
柏拉图这个场景的描述,就是对现实的描述。这基础在于柏拉图认为俗世中的人都是无知的,现实世界也是不真实的,我们看到的,触到的,感觉到的,只不过是影子。我们看似自由,其实是像比喻中的人一样,被绑住不能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被意见世界的种种所迷惑,不能达到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不轻易直接地显现,因此,我们如同囚犯般被禁锢。
我们再看:
苏格拉底:接下来让我们想像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格劳孔: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格拉底: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和同伴们的什么吗?……[2]
这是一个看似有趣其实严峻与悲哀的场面。为何严峻,因为“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为何悲哀,因为囚徒们所追寻的是事物的影子。我们生活的就是如此的一个世道,人人忙忙碌碌,所追求的只不过是幻影。就因为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光亮,触不到至善的太阳。于是,有一些自觉到这样的人,挣脱掉束缚,开始走出洞外,追寻真正的光亮。然而,对于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人来说,至善理性的太阳无疑是刺眼的。他们还不能直接观看它,需要灵魂的转向。
苏格拉底: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3]
柏拉图还是肯定人性的,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转向,认识真实的事物,不像其它一些哲学家那样彻底否认人性。但是,灵魂得以转向,并进入理性世界的人,是极少数的。柏拉图认为这些人,就应该管理国家,作为“哲学王”统治那些囚徒般的民众。他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无比赞赏这些人,因为这些人能够“…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如果他想笑一笑的话,那么从下面到上面去的那一种是不及从上面的亮处到下面来的这一种可笑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