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的电视读后或感40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近日,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大片《集结号》,从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人性的光辉深深感染了我。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在一次作战中,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的命令,要打阻击战帮助大部队撤离,并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当连长谷子地所带领的47个战士伤亡惨重时,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焦大鹏可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谷子地震住了。但是他却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从此谷子地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路程,当他找到吹集结号的号手时终于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团长明知是要让这一个连的战士去送死,最终他选择了与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谷子地这才明白,焦大鹏临死前的这句话其实是想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的生死战友,我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而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运筹帷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那里,我们很难看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我看来,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的铁骨铮铮!他的执着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充满着大时代下,渺小的个人无法自主的孤独和绝望。甚至,它不仅有基本的战争对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或是包含现代中国乃至东方大时代下宿命的无处可逃。
谷子地走上了证明自己非俘虏和为兄弟讨"烈士"说法的路。没有了兄弟对他的服从、理解和尊重,这是一条绝望的弱者之路。被华野抓获时,他说自己能打炮,却被国军俘虏嘲笑挖苦;战地医院里,他被华野政工军官从头到尾怀疑,认定是俘虏要遣送回家;解放后回到汶河县,接受调查时,被县干部骂为"神经病",最后铁了心要把兄弟们挖出来,被工人骂为"疯子"。从国军到共军,从共产党干部到共产党工人,谷子地之于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威信和尊严,没有人搭理他。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围成的铁壁,似乎同样充满着隐喻,将谷子地的孤独和绝望,推的更深。
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社会现实,在那个战火硝烟年代以及所谓的和平年代时的人性的弱点和主人公那种作为军人内心固有的职责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没听到集结号仍然坚持战斗直到全部战死,再到解放后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别人耻笑寻找战友残骸,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当代军人应有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责任,也是对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不错,只有牺牲小我才会成全大我,但是只有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都得到了保障,每个人都获得了公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和谐。
谷子地,一个农民出身的军人,在不为人理解中默默地坚守着他的责任,作为当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向他学习,向他致敬,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职责,为了祖国,更为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奋斗终身。
我知道,浅显的文字无法刻画出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缅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
抗战影片观后感:南京!南京!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
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抗战影片观后感:破局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强拆”引发的命案而相继查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展现了人民检察官对职业的忠诚和信仰、面对威胁的斗智斗勇以及“零容忍”打击犯罪的精彩故事。
影片形象地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忠诚坚守、团结向上的检察官形象,真实生动、有血有肉。赵一民检察长面对各界说情,坚持原则;顾局长面对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反贪局、反渎局同事们协同配合、并肩战斗;张芸泼辣勇敢,顾局长含蓄内敛,博士检察官耍宝卖萌——他从刚入职时一板一眼讲大道理被顾局长无情打断,到吐槽电话在厕所被听到遭顾局长的调侃,再到以自己所学助力执法办案获得认可,后被顾局长打扮成小混混送入看守所接触嫌疑人,个中情形,幽默诙谐、智勇尽显。但同时,他们在打击犯罪时一往无前,即便是顾局长遇到已是副市长的老师也没有退缩。这其中,是年轻人历经风雨后的成长,是检察官们对共同理想的追逐和坚守。他们,仿佛就是身边一个个可爱的同事。他们的经历,就是同事们执法办案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就是江荆市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顾长风和侦查监督处副处长张芸在KTV化妆侦查,通过同事们的合力抓捕,终于使在逃的腐败官员落网。面对嫌疑人“你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的质问,顾局长的回答是:谁和老百姓过不去,我才会和他过不去!看到这里,作为一名检察人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接下来主人公展现的人民检察官的执着与坚守,使我深深体会到从事检察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体会我们为之奋斗的意义。
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如今的社会,处于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纠结的时代,利益充斥、人情包围,责任、担当和信念随时可能遭遇挑战。然而,就像年轻的博士检察官说的那样,“得分得清什么是风景、什么是陷阱。既然选择了咱这一行,就得内心足够强大才行。”
面对受冤的村民“你们公检法不都是一家吗”的大声质问,张芸简洁但却明晰地向其解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面对犯罪分子的威逼利诱,顾局长坚定地回答:社会经济在繁荣,国家经济在运转,我们发现了生锈腐化的螺丝部件,当然得毅然决然的拧掉。否则,今天的良辰美景,就是明天的浮光掠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诱惑,必须守得住底线;面对威胁,应该选择坚守;面对不公,应当竭尽所能捍卫正义。从事检察职业,也许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有多有少,但一定是为了这个社会增加公平正义、逐渐变得更好而努力。
借用影片中顾局长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些不公平,但我要尽我的所能去改变它。是的,我们对正义充满信心,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对“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检察人为之奋斗的意义。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在一次作战中,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的命令,要打阻击战帮助大部队撤离,并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当连长谷子地所带领的47个战士伤亡惨重时,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焦大鹏可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谷子地震住了。但是他却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从此谷子地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路程,当他找到吹集结号的号手时终于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团长明知是要让这一个连的战士去送死,最终他选择了与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谷子地这才明白,焦大鹏临死前的这句话其实是想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的生死战友,我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而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运筹帷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那里,我们很难看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我看来,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的铁骨铮铮!他的执着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充满着大时代下,渺小的个人无法自主的孤独和绝望。甚至,它不仅有基本的战争对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或是包含现代中国乃至东方大时代下宿命的无处可逃。
谷子地走上了证明自己非俘虏和为兄弟讨"烈士"说法的路。没有了兄弟对他的服从、理解和尊重,这是一条绝望的弱者之路。被华野抓获时,他说自己能打炮,却被国军俘虏嘲笑挖苦;战地医院里,他被华野政工军官从头到尾怀疑,认定是俘虏要遣送回家;解放后回到汶河县,接受调查时,被县干部骂为"神经病",最后铁了心要把兄弟们挖出来,被工人骂为"疯子"。从国军到共军,从共产党干部到共产党工人,谷子地之于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威信和尊严,没有人搭理他。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围成的铁壁,似乎同样充满着隐喻,将谷子地的孤独和绝望,推的更深。
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社会现实,在那个战火硝烟年代以及所谓的和平年代时的人性的弱点和主人公那种作为军人内心固有的职责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没听到集结号仍然坚持战斗直到全部战死,再到解放后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别人耻笑寻找战友残骸,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当代军人应有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责任,也是对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不错,只有牺牲小我才会成全大我,但是只有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都得到了保障,每个人都获得了公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和谐。
谷子地,一个农民出身的军人,在不为人理解中默默地坚守着他的责任,作为当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向他学习,向他致敬,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职责,为了祖国,更为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奋斗终身。
我知道,浅显的文字无法刻画出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缅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
抗战影片观后感:南京!南京!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
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抗战影片观后感:破局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强拆”引发的命案而相继查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展现了人民检察官对职业的忠诚和信仰、面对威胁的斗智斗勇以及“零容忍”打击犯罪的精彩故事。
影片形象地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忠诚坚守、团结向上的检察官形象,真实生动、有血有肉。赵一民检察长面对各界说情,坚持原则;顾局长面对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反贪局、反渎局同事们协同配合、并肩战斗;张芸泼辣勇敢,顾局长含蓄内敛,博士检察官耍宝卖萌——他从刚入职时一板一眼讲大道理被顾局长无情打断,到吐槽电话在厕所被听到遭顾局长的调侃,再到以自己所学助力执法办案获得认可,后被顾局长打扮成小混混送入看守所接触嫌疑人,个中情形,幽默诙谐、智勇尽显。但同时,他们在打击犯罪时一往无前,即便是顾局长遇到已是副市长的老师也没有退缩。这其中,是年轻人历经风雨后的成长,是检察官们对共同理想的追逐和坚守。他们,仿佛就是身边一个个可爱的同事。他们的经历,就是同事们执法办案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就是江荆市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顾长风和侦查监督处副处长张芸在KTV化妆侦查,通过同事们的合力抓捕,终于使在逃的腐败官员落网。面对嫌疑人“你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的质问,顾局长的回答是:谁和老百姓过不去,我才会和他过不去!看到这里,作为一名检察人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接下来主人公展现的人民检察官的执着与坚守,使我深深体会到从事检察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体会我们为之奋斗的意义。
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如今的社会,处于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纠结的时代,利益充斥、人情包围,责任、担当和信念随时可能遭遇挑战。然而,就像年轻的博士检察官说的那样,“得分得清什么是风景、什么是陷阱。既然选择了咱这一行,就得内心足够强大才行。”
面对受冤的村民“你们公检法不都是一家吗”的大声质问,张芸简洁但却明晰地向其解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面对犯罪分子的威逼利诱,顾局长坚定地回答:社会经济在繁荣,国家经济在运转,我们发现了生锈腐化的螺丝部件,当然得毅然决然的拧掉。否则,今天的良辰美景,就是明天的浮光掠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诱惑,必须守得住底线;面对威胁,应该选择坚守;面对不公,应当竭尽所能捍卫正义。从事检察职业,也许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有多有少,但一定是为了这个社会增加公平正义、逐渐变得更好而努力。
借用影片中顾局长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些不公平,但我要尽我的所能去改变它。是的,我们对正义充满信心,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对“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检察人为之奋斗的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