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患者迷信“越贵越好”,其实未必。当患者有白内障外其他相关疾病时,高端晶体会给患者带来困扰。高端人工晶体植入对医生和患者要求都比较高。 角膜本身有瘢痕,会产生不规则反光,那么,即便是装了最贵的多焦晶体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根据以下情况选择:
1、糖尿病患者
折叠人工晶体:先把人工晶体折叠好,放在特殊的植入器里面,再推到里面展开的,切口一般是2.8~3.2 mm,切口不需要缝合,散光也比较小,恢复时间更快,缺点是价格比普通晶体贵。预防后发障形成。
2、患有特定眼病的患者
特殊处理过的人工晶体:对于有些患有特定眼病的患者,可能会需要此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比如:肝素表面处理过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小很多。
3、夜间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司机患者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减少像差,有效提高成像质量,明显提高夜间视力,接近于正常眼。
人工晶体的眼睛和正常人眼睛的区别:
正常人能看清远处物体,是由于光线通过屈光系统其中包括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在看近处时是靠睫状肌收缩牵拉晶状体韧带改变晶状体凸度来完成,这样在看近看远时都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人工晶体是由人工材料合成的—种屈光度固定不变的透镜,看远时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图像,看近时要借助+300度的花镜才能看清楚。近年来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晶体发展成双焦点或多焦点人工晶体更接近于生理的晶状体,但价格比较昂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工晶体
2022-11-09 广告
最常用的是后房型人工晶体,其优点为:后房型人工晶体引起的像差小,为白内障术后提供了最好的屈光矫正;重量轻、固定好的人工晶体能位于正常晶状体的生理位置;远离角膜和避免与虹膜发生摩擦,减少了术后角膜和虹膜等并发症;对瞳孔的影响小,术后可自由扩瞳,利于观察眼底。在选择人工晶体前,应作眼球超声波检查及角膜屈光度的测量。超声波检查是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的常规,超声波除了了解眼球后段的病变,如玻璃体积血、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视盘异常和有隆起边缘的视网膜巨大裂孔等病变外,还可进行眼轴长度的测量。眼轴长度是指角膜顶点到黄斑的长度。用超声波测量眼轴的长度,其准确性可在0.1mm内。眼轴的测量务求准确,因为眼轴误差1mm,人工晶体度数的误差将达2.5D。A型超声波测量眼轴有两种方法:直接法(接触式或压平式)和间接法(浸渍法)。用直接法测量眼轴时应注意不要压陷角膜。眼轴测量后再进行角膜屈光度的测量,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应用SRK Ⅱ公式计算出准确的人工晶体度数,使术后能够达到或接近术前所希望的屈光状态。当然术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需要、生活习惯、过去戴镜史及对侧眼的屈光状态决定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
人工晶体主要有前房型,后房型。最常用的是后房型人工晶体,其优点为: 后房型人工晶体引起的相差小,为白内障术后提供了最好的屈光矫正;重量轻,固定好的人工晶体能位于正常晶状体的生理位置;远离角膜和避免与虹膜发生摩擦,减少了术后角膜和虹膜等并发症;对瞳孔的影响小,术后可自由散大瞳孔,利于观察眼底。
医生的选择依据:
一、首先医生会根据您眼球的长度和角膜屈光度来决定晶体的度数。
眼轴长度用A超测量,其精度可在0.1mm内,眼轴的测量务求准确,因为眼轴误差1mm,人工晶体的度数误差可以偏差2度。(高度近视的病人因为有后巩膜葡萄肿,误差一般较大)
眼轴测量后在进行角膜屈光度的测量,精度可达0.12度。
此外,还要全面的评价术前情况。需要散瞳查眼底,验光,获得矫正度数和视力;ERG,VEP评价视网膜功能,是神经功能;B超可以了解后节结构和眼球后段的病变,如玻璃体积血,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等;以及照像和患者资料保存。
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医生应用SRK公式计算出准确的人工晶体度数,使术后能够达到或接近术前所希望的屈光状态。
1)虹膜固定的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其原理是在前房中央植入一片有屈光力的镜片,两侧夹在虹膜上固定,以矫正原有的屈光不正。
2)前房角固定的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其原理是在前房中央植入一片有屈光力的镜片,两侧以开放脚襻支撑在前房角固定,以矫正原有的屈光不正。
2.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①前常用软性材料;②透明角膜切口,切口较小,无需缝线,对角膜散光影响小;③术时要尽量扩大瞳孔;④可能对原有晶状体和虹膜有影响,而对房角和内皮无明显影响。
其原理是在后房中央植入一片有屈光力的镜片,两侧支撑在睫状沟(睫状沟固定)或漂浮在晶状体前(非睫状沟固定),用以矫正原有的屈光不正
——民众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