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深化教学改革.对教育主管部门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区属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全面推进我区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根据“教育教学质量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意识,以加强课程领导、聚焦课程实施,优化常规管理、有效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构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发展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办学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领导,优化课程文化。
1.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和特色发展的具体纲领和蓝图。各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健全课程管理制度,丰富课程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的课程结构,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体系。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强化学校课程执行力。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校长是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省、市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门类,充分发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服务课程实施。教师既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学校要立足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在按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丰富的、有特色的社会力量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落实常规管理,优化教育管理制度。
4.深刻认识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严格执行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规定,教育局适时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表彰活动。
5.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各校要根据省、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重新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细化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严格备课要求,实现有效教研;二是要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关,适度调节教学进程和调整教学行为;四是要开展有效辅导,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落实“培优”“补差”;五是要科学组织检测,注重教与学的“诊断”与“矫正”。要加强“五个”基本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的检查与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以精致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6.各校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精心选配备课组长,落实组长责任制;要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监控,从严落实集体备课流程 “教师预备、教师说课、备课组讨论、备课组共享、个人加减”等五个环节,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7.加强校际间、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片区和区级三级教研网络的管理办法,健全公民办学校片区带动及片区负责校与学科教研组的协调机制;要坚持推行开放周制度和同类型课题协作研讨制度,不断创新校际间、区域间的协作交流机制,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8.加强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加大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加强对市区立项课题和学科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各学段要加大对课程目标如何达成的指导力度,通过开展“学科教学要求”的研究工作,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总结与反思,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和指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课程的执行力;要坚持组织开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片区或区级有效性的系列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9.加强毕业班和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高初中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指导,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注重各类质量检测的分析与反馈,组织毕业班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研讨与交流,促进校际间、学科间相互取长补短。继续开展以各学段“衔接”为主题的教师研修活动,从课堂教学、教材、学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幼小衔接、中小衔接、初高中衔接的探索,以点带面,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积累和推广各学段教育教学衔接的典型经验。
10.积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效应。各校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行和不断优化全员德育的管理模式,积极化解非智力因素的负面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区属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全面推进我区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根据“教育教学质量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意识,以加强课程领导、聚焦课程实施,优化常规管理、有效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构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发展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办学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领导,优化课程文化。
1.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和特色发展的具体纲领和蓝图。各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健全课程管理制度,丰富课程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的课程结构,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体系。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强化学校课程执行力。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校长是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省、市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门类,充分发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服务课程实施。教师既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学校要立足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在按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丰富的、有特色的社会力量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落实常规管理,优化教育管理制度。
4.深刻认识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严格执行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规定,教育局适时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表彰活动。
5.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各校要根据省、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重新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细化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严格备课要求,实现有效教研;二是要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关,适度调节教学进程和调整教学行为;四是要开展有效辅导,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落实“培优”“补差”;五是要科学组织检测,注重教与学的“诊断”与“矫正”。要加强“五个”基本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的检查与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以精致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6.各校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精心选配备课组长,落实组长责任制;要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监控,从严落实集体备课流程 “教师预备、教师说课、备课组讨论、备课组共享、个人加减”等五个环节,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7.加强校际间、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片区和区级三级教研网络的管理办法,健全公民办学校片区带动及片区负责校与学科教研组的协调机制;要坚持推行开放周制度和同类型课题协作研讨制度,不断创新校际间、区域间的协作交流机制,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8.加强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加大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加强对市区立项课题和学科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各学段要加大对课程目标如何达成的指导力度,通过开展“学科教学要求”的研究工作,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总结与反思,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和指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课程的执行力;要坚持组织开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片区或区级有效性的系列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9.加强毕业班和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高初中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指导,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注重各类质量检测的分析与反馈,组织毕业班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研讨与交流,促进校际间、学科间相互取长补短。继续开展以各学段“衔接”为主题的教师研修活动,从课堂教学、教材、学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幼小衔接、中小衔接、初高中衔接的探索,以点带面,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积累和推广各学段教育教学衔接的典型经验。
10.积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效应。各校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行和不断优化全员德育的管理模式,积极化解非智力因素的负面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