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少保和太子太保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
1、太子太保为从一品;而太子少保为正二品。级别上差一级。
2、职级不同。太保、少保,都是东宫官职,是保护太子安全的,只是少保均是太保的副职。
两者的共同点:
1、都是负责太子安全的。
2、但有衔无职(荣誉性称号,类似目前的荣誉主席等),一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此类称号一般以重臣近臣死后才颁与,但也有活着时就赐予的,如明朝的张居正。
也可以这么理解:太子的大老师,小老师。正级老师,副级老师。
扩展资料
太师、太傅和太保合称三孤。太公望在周朝初年就做过太师,而大名鼎鼎的周公旦则为周朝的太傅,而召公则为太保。这个时候的太师,太傅和太保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宰相,可谓是军务政务一把抓。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太师 《史部通典职官典》里记载: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箕子在此不多介绍了。
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在明清之前,太师多为辅佐皇帝行政的官员,也是皇帝的老师,到明清是一种“加官”,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说通俗点就是一种只拿工资不用做事的大官,品级是正一品,一般极少授予大臣。明清两代生前加官太师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其余的几位都只是去逝后追封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子少保
1、职级不同,少保是太保的副职。太保、少保,都是东宫官职,是保护太子安全的,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
2、品级不同,太保为正一品,少保为正二品。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也就是说,太子太保等是从一品官,太子少保为正二品。
扩展资料:
太子少保的发展:
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
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
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
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等于当前的“军衔”,并非实职。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袁可立等因军功标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
到了清代,又自雍正朝起,实行秘密的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官衔仍沿古代制度,给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虚衔,以示恩宠,如丁宝桢、袁世凯、岑春煊、文丰等先后加“太子少保”之衔。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比如刘墉),刘墉在嘉庆朝时做过两年老师,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子少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子太保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负责太子安全的,但有衔无职(荣誉性称号,类似目前的荣誉主席等),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此类称号一般以重臣近臣死后才颁与,但也有活着时就赐予的,如明朝的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