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鹦鹉鱼身上发黑什么原因,怎么处理
鹦鹉鱼变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温度。鹦鹉鱼容易因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鹦鹉鱼鱼鳍跟尾部变黑)。因此,饲养过程中最好使水温保持在25~2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此外,在冬季还要注意给鱼缸加温加氧。
2、水质。鹦鹉鱼的嘴巴或者腮变黑是水质不好或水质不适应。应每隔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水。
3、疾病。鹦鹉鱼得了黑斑病,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
【黑斑病治疗方法】
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cmx55cmx45cm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着。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4、受惊。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鹦鹉鱼身上发黑可能与温度、水质、疾病等因素有关。注意让水温保持在25~28度,当水温过低或温度剧烈变化,鹦鹉鱼体色会发黑。最好每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1/3,水质不好也会导致鹦鹉鱼发黑。如果鹦鹉鱼身上长出黑斑点,可能得了黑斑病。
水质污染:当水质过于浑浊或受到一定的污染,鹦鹉鱼就会感到到不适,使嘴巴或腮变黑,告诉主人要换水清洁饲养环境了。鹦鹉在刚换水的2-4小时内,鱼体的颜色会变淡、变浅,但是等到鹦鹉适应新的水质后很快就会恢复红色。所以在换水时最好将新水的水质调试和旧水一样。
血鹦鹉鱼喂养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血鹦鹉是一种对温度相当敏感的鱼种,重点并不是在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性相当差,而是因为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
因此要想让血鹦鹉呈现艳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水温一定要控制在26℃~27℃。如果长期让血鹦鹉生活在低水温的环境中,不仅会影响体色还容易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血鹦鹉鱼身上发黑是因为黑斑病,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鱼病的治疗原则:
1、宜无病先防,忌病后寻药。
鱼类发病初期症状不易观察到,待发现时病鱼常已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给用药带来困难。
2、宜定期预防,忌人防我防。
鱼类发病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初春、晚秋低水温期鱼类易发水霉病,初夏、中秋易发草鱼及青鱼的老“三病”,夏季高水温期则是暴发性鱼病的高发季节。根据鱼病发生的这种规律性,可以超前预防。
3、宜综合预防,忌单一用药。
鱼类发病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预防鱼病必须针对各类致病因子、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病原体,改善水环境,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包括彻底清塘、鱼种消毒、定期注水和施用生石灰、科学施肥与投饵,定期内服外治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黑斑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鱼病
鱼缸水体的好坏对鱼儿来说真的是很重要,鱼和水的关系如同人和空气的关系。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排气扇,没有抽水马桶的房间里又吃又拉的,房间里会是个什么情形呢。如果在有排气扇和抽水马桶的房间里,情形当然会让人感到满意的。那么鱼缸的“排气扇”是什么呢,就是换水啊。即使鱼缸里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对鱼缸的水进行进行经常和必要的更换,通过补新水来增加水的活性,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抽水马桶”呢,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手动就是通过人手利用吸管或洗沙器来清理缸底的固态的废物,自动的就是永清过滤提供的自动抽出功能。永清过滤系统一方面在缸内通过生化网板及底砂,提供了大的培养硝化菌的面积,及时地分解转化鱼便,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晰。另一方面其实也就是鱼缸的自动“抽水马桶”。使你能够轻松些享受养鱼的乐趣。如果要了解更多请百度永清过滤。
2.如果此时又开始多喂食,水中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变差。
3. 也有可能是水温太低造成的。
处理方法:
1.适当制造安静环境,比如减少开灯时间。
2.适量换水。
3.喂食增色鱼食。
4.保持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