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如何说课?在说课过程怎样设计才够新颖,才能符合新课改?
展开全部
“说课”的本义是指授课教师在一定场合就某一堂课向指定的对象陈述自己如何实施,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实施教学环节的活动。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付诸实施行为的理论依据或个人看法。
目前“说课”的范围有所扩大,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其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主题,甚至是一个课题。
“说课”是教学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它填补了“听课”和“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空白,因为它不要有实体的教学环境(比如:学生、教具等),仅通过说课者的陈述来完成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所以“说课”活动经常被灵活运用于多种场合下的教研,比如学校内部的师徒结对、学科组教研活动、不同级别的教学比赛、校际间的教学教研交流等(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所以“说课”活动不宜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由于“说课”中的教学行为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理论陈述层面上的,不能完全“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所以它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的听课活动。
“说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式,它对说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规划教学环节,而且要求说课者要善于表达、交流、分析和吸收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说课”活动也对评价者(交流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评价者(交流者)对于“说课”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最好能熟悉实际课堂教学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对说课者的陈述内容提出客观的评价、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所以“说课”无论对于说课者还是评价者都有很好的提高,是教师兼收并蓄的好时机。
“说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重在交流,这种交流是高效率的;其二是重在分析,这种分析不仅有教学理论上的分析,而且还涵盖对课堂教学实际环境的分析。
“说课”的主要功能在于:(1)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2)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3)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说课”的类型
根据“说课”时间和“说课”内容的实施时间的先后关系,可以把“说课”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也就是“教后说”)。
原义上的“说课”指的是“课前说课”,它是指说课者依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或者个人教学习惯,结合较为具体的教学环境,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理论上的陈述或教学过程的设想,说课者主要强调的是实施行为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点,并力求将这些优点转化为教学效果上的优势。其教学效果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可能和实际实施教学行为后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为了体现教学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学习”,说课者安排了5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理论上此活动在5分钟内是绝对完成(因为不用实际实施),并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教学对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于理想状态下的结果,比如超时、自主学习成效低下,那么授课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补救,而不能按照设想强行实施方案中的其他环节。
尽管“课前说课”也要参照一定的教学环境,但由于“课前说课”主要部分是说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在“课前说课”的处理上会使得说课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说课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种方式更能突出“说课”的主题,但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处理或者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者通常会“主观提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认知水平,使教学行为或环节显得更为合理流畅。
例如:在讲授“孟德尔遗传学实验中的‘假说——演绎’科学探究方法”时,说课者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采用了角色扮演(扮演孟德尔)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结果与前人理论的矛盾,并提出“假设”,然后再完成“演绎”过程。这种“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甚高,如果说课者的实际教学对象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那么说课者在“说课”的学情分析环节中就“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其达到活动的要求,凸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意图。
“课后说课”是指说课者针对某一堂课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规划并实施后,陈述教学过陈和教学效果的活动,虽然也有教学活动实施前的规划和设想,但与“课前说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后说课”是对既定教学对象(学生)真实实施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的陈述,在“说课”活动中说课者要使用课堂教学中的照片或实录来展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展示了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以说课者的陈述必须顾及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生成性问题”和非设想内的状况,而不能“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或水平。虽然说“课前说课”可以通过“主观提升”教学环境,加强说课主题的凸现和教学环节的流畅,但不一定能够在说课中获取高的评价,这是因为说课评价也不是单纯以说课者的表述、课堂环节的流畅性来确定的,也是要结合教学环境的难度和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来进行的,特别是说课者计划采用的教学环节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等。
由于“课后说课”是真实教学活动后陈述,所以从“说课”的交流功能上看,这种“课后说课”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相对于“课前说课”而言,“课后说课”中的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不十分理想,或者是十分不理想,但这些都不影响
“说课”的交流功能,它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课前说课不具备这一环节)环节来反省、交流、改善或弥补。
3 “说课”的基本环节
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按照“说课”活动的一般流程,可以简单地将“说课”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3.1 准备阶段
要“说”好一节课,需要说课者做足很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说课主题的把握与分析、说课的内容的分析、说课道具(或课件)的准备等。
3.1.1 说课主题的把握
不同的说课主题对于说课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为说课指定了大方向,是说课者进行说课活动的“航标”,如果说课者没有把握住主题,那么“说”的再精彩都是南辕北辙。
比如:2005年广州市教研室生物科举办的“新课程实施活动”的说课比赛,主题被设定为“新课程”,这就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比如新课程强调过程性学习、过程性评价、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并将这些特点在说课过程中凸现出来,说课者可以直接凸现,也可以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来凸现,但不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开“新课程”这个主题。
3.1.2 说课内容的分析
说课内容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对于教材内容(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学情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等一系列内容。
①学情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感悟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所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考量,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有着不同策略和措施。
比如:同是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必修3(人教版)中的免疫调节进行教学,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优秀素质的学生,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特点),并且效果会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要求。
如果对于素质较低的学生群体也采用这种策略,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a、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学生对于探究什么、如何进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
b、学生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较低就可能会导致自主学习不专心,出现教师“放”得出、“收”不回的场面(比如哄闹、嬉笑、难以平息下来等情况。)。
c、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较弱可能严重减低小组间学习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d、由于学生学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肤浅或失去价值。
那么是不是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采用新课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仅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启发式、概念图等)来凸现新课程中强调的过程性学习的要求。
所以学情分析的目的不仅能够让老师认清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为说课活动中的评价者提供客观评价自己说课(包括策略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实环境。
②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
教材中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要求是成功课堂的标准之一,教材知识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这些知识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授是最为恰当的、高效的,知识挖掘地过深或过浅都是不当的。
例如:《ATP的来源——细胞的呼吸》这一章节在《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第Ⅱ层次,但是传授知识的时候却不能局限在这个水平,因为在面对学生的高考(生物专业)中,这部分的知识属于课程的主干知识,按照常规,细胞的呼吸作用在高考生物专业卷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考察的深度也是超过第Ⅱ层次的要求,那么在说课中,评价者就是依照这些知识的地位来分析判断说课者对于知识挖掘拓展的“度”是否妥当。
所以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不仅仅要依照《课程标准》,还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③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而进行的,针对一个教材知识,教师的教要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要道什么效果,在课前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在实施完成教学规划之后,通过和教学效果的对照,检查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预先的设定,或者是达成度是多少,这也是评价说课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④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说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其作用就是协助学生完成从自主性学习达到的层次(如:认知、简单理解等)提升为掌握、理解或应用的层次。对于教材知识中的简易部分(或要求水平较低,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就能达到要求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讲、深入讲,所以重难点分析是对教学内容(知识)进行详略把握的前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准确把握住重难点,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说课当然也是不成功的。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重点知识的标准就是看该知识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需求,而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难点的依据主要取决于学生群体,因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那么同一知识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群体,其困难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章节(重难点比较凸现,难点常规下教难突破),也只有这样的章节才能彰显出说课者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在说课中避重就轻地选取了没有重难点的教材章节进行说课,那就失去了说课的意义,因为说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陈述如何更好地进行重点知识的高效教学和难点知识的顺利突破,所以教师在说课中的中心任务就是陈述如何进行重点教学和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最优的难点突破,并展示进行教学后的相关效果。
⑤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几个分析之后,这堂课的中心任务已经突显,目标也已经十分明确,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策略和教法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
前面的例子说过,对于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其实对于不同教材知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中,针对不同的环境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学生素质 实验室条件 建议采用的策略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一般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教师抽取某个小组进行演示实验→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一般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⑥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确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先后顺序,因为不同顺序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是十分的明显。比如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实验中,先做实验探究,再进行实验的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先讲解实验,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规划上需要教师结合说课主题进行详细斟酌。在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中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制定详细的教案(课堂教学规划),而且要求说课者对于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预案,以及环节出现异常时的应对措施。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但是到5分钟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没有相应预案或应变措施,其结果无非是教师生硬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是教师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出现混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⑦课后反思
这个环节是针对“课后说课”的,在课后说课中说课者通常会使用照片或者是课堂实录来展示或佐证课堂教学的环节、突破中难点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可能会出现与预期规划有异的情况(这也是事实),那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就十分之突出,因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不仅仅反映了课前教学规划上的部分不足或不当,而且能通过课后的反思、交流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最大限度地优化,深化了说课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功能。
3.1.3 说课道具的准备和课件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难点突破,教师通常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所以课堂中进场使用教具、模型、实验、甚至是恰当的游戏,而大多说这些物件是授课者自制或者是改制的,如果在说课过程中仅仅依靠说课者的陈述,其评价者将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客观评价,所以说课者有必要准备课堂教学在将要使用的或以经用过的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给评价者。
课件的使用也是说课者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或为了更清楚说明问题而准备的,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都很有必要使用。
对于“课前说课”,说课者可以使用课件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将使用的图片、课件、动画、实验装置、情景等,同时也可以向评价这(交流者)展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流程等,使抽象的语言表述得到形象具体的强化。
对于“课后说课”而言,说课者不单单能够展示课堂上使用的器物,而且还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介质展示实际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这种展示的说服力远远优于直接陈述。
3.2 “说”的阶段
在做足准备的情况下,“说”就有了其根源、内容,就不会出现“词穷”的尴尬,准备得越充分,要说的内容就越多,这可能会和“说课”的时间限定(一般的说课比赛要求在10~15分钟说完)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3.2.1 说课“说什么”
很多说课者认为前文提到的任何一个分析环节的内容都十分重要,丢掉谁都会影响说课的情况,以为自己要是不陈述“学情分析”,那么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是去了根基,如果不说明“教材知识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是否抓住了重难点知识,进而会使“教学环节出现脱离。
但如果将前文提到的问题都陈述一遍,恐怕半个小时都不成,况且“说课”的一般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所以说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完全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对于你要表述的很多内容也是非常熟悉的,即便你不说出来,他们同样能够明了和理解。
所以对于“说”的部分内容要仔细斟酌、精心挑选,“说什么”通常有两个标准:(1)最能凸现本次“说课”主题;(2)最能凸现“说课”内容上的精华,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精彩突破、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转承等;对于舍弃不“说”的内容也有两个标准:(1)评价者(交流者)完全(或非常)熟悉的部分要舍弃。比如广东省华师大附中或省实验中学(全省数一数二的知名学校)的生物学老师在面对广州市生物学一线教师进行说课交流时,完全没有必要再陈述教学对象的学情如何、教学环境如何等,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明白,但如果说课的评价者(交流者)更换为外省区的不熟悉这间学校情况的人,那么说课者就很有必要说明教学对象的状态了。(2)不能凸现“说课主题”或“说课”内容精华的部分要舍弃。
3.2.2 说课“如何说”
在确定了“说什么”之后,很多教师在说课前准备了说课稿,并且在“说”的时候就一字不落地全文照读,虽然“说”的内容也经过甄选、“说”的过程也很流畅,但这种“照本宣读”不仅导致“说课”缺失了灵活性,还失去了“说课”过程中的交流。
之所以出现说课者“照本宣读”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说课者担心在脱离说课稿的情况下,会出现“卡壳”的尴尬,其实这种“卡壳”还是说明了说课者对于说课内容的不熟悉,或者是对自己要说什么没能准确把握。因为说课的实质就是在“阐述问题”和“阐述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对这两项工作应当是非常熟悉(课堂教学也就是围绕着两个问题开展的)。
关于“如何说”,说课者要认清两件事情:(1)说课稿仅仅是说课者为了帮助自己整理“说的内容”和“说的流程”而做的准备;(2)说课的课件也仅仅为了更好地“佐证”或“强化”说课者“说的内容”。
“说”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原则有两个:
(1)更能凸现或强化“说的内容”。例如讲故事,有的人用惊险的事件做开头,以吸引读者,而有的人喜欢先陈述故事的背景,娓娓道来,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凸现故事的中心。
(2)因为是要“说”的作用主要在于交流,所以说课者的“说”要能够让他人非常清楚明晰。只有让评价者(交流者)明了说课者说的内容,那么交流才能得以实现。
在上述两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将语言生动化、形象化,那么“说”的过程也就更引人入胜。0
4 “说课“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说课”是一个短时间内的交流活动,但想要较完美地进行一次说课,其要注意的事项还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说课”的主题 很多的说课都存在这样问题,主要是为说课者没有意识到“说课”还存在“主题”。前文已经说明了“说课主题”的重要性性,它是约束说课内容和说课形式的大环境,所以在“说课”活动的一开始就要研究分析“说课”主题,最好能组织讨论。
(2)“中心”不凸显 这里所谓的“中心”就是说课者最想要表述的能够反映出说课者驾驭课堂能力,处理教学问题的核心内容。出现“中心”不凸现的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说课者的表述总想面面俱到,没有对“说”的内容做好取舍。
(3)理论和实际严重脱离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其原因是说课者太急于凸现“说课”的主题、太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流畅性、或者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完美,不得不大幅度“主观提升”或“主观降低”教学环境或学生素质,脱离了正常学生所应具有的水平。
比如:说课者为了突出教学效果的良好,在表述学情的时候,故意降低学生的能力,将其描述为一群什么都不懂、厌学、弃学的学生,然后再通过课堂实录凸现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效果的十分成功,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很直观或依靠经验就能从课堂状况判断出学生素质的层次。
再例如说课者面对一个原本要分为两课时授课的章节,硬是要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只好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为了保证在高速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说课者就“主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描述为知识难点都能完全自主学习,教师一点就明的群体。如果学生的能力真的达到老师描述的层次,那么教学内容也就没有了难点了,这一次的“说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况且这种“主观提升”很容易让评价者(交流者)看出,并十分反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那就是说课者为了实现某个教学任务而对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牵强附会。比如说课者的课堂教学内容明明不能够实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说课者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硬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原本不相干的环节扯进来,硬说它体现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表述缺乏条理
“说课”的本质是阐明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效果,在表述的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在时间上有明确的主线(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以“说课”的条理性应当是相当强的。之所以在“说课”中出现缺乏条理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说”的内容相当不熟悉;其二是没有掌握好个环节的逻辑关系。
(5)“课件”华而不实 这种错误是多出现在说课经验不过的年轻教师身上(说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会很清楚说课课件的作用和意义,老教师之所多媒体课件缺少技术),其主要原因是说课者没有认清说课课件的作用。
虽然华丽的课件并不会降低评价者的评价,但也不会因此而提升评价者对说课的评价,一个再华丽的课件如果没有起到辅助说课者更好地说明问题、形象表现说课内容的功能,这个课件就不是一个好课件,而很多课件的“华而不实”就出在这个问题上。当然如果课件既华丽美观,又实质有效,那是再好不过。
在课件的之所上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守,其一:课件要为充分为“说课”这个中心服务;其二:课件页面上的文字要保证清晰、美观和直白,保证评价者(交流者)能够看清楚、易于理解、心情上愿意看,这才能辅助说课,否则一切白费。其三:避免长篇累牍,能说得清楚的内容就说(可以节省时间),课件上的内容主要是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是语言不能很好表述的内容(比如课堂活动照片、课堂视频录像等)。
说课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紧张、“卡壳”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说课者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的,可以通过充分准备或多练习来解决。
5 结束语
“说课”的不仅具备高效性、灵活性,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反映出教室的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所以“说课”也越来越被各种场合或形式中的教学教研活动所采用,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广大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说课”活动中去,加强交流和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教研的共同提高。
目前“说课”的范围有所扩大,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其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主题,甚至是一个课题。
“说课”是教学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它填补了“听课”和“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空白,因为它不要有实体的教学环境(比如:学生、教具等),仅通过说课者的陈述来完成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所以“说课”活动经常被灵活运用于多种场合下的教研,比如学校内部的师徒结对、学科组教研活动、不同级别的教学比赛、校际间的教学教研交流等(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所以“说课”活动不宜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由于“说课”中的教学行为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理论陈述层面上的,不能完全“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所以它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的听课活动。
“说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式,它对说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规划教学环节,而且要求说课者要善于表达、交流、分析和吸收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说课”活动也对评价者(交流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评价者(交流者)对于“说课”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最好能熟悉实际课堂教学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对说课者的陈述内容提出客观的评价、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所以“说课”无论对于说课者还是评价者都有很好的提高,是教师兼收并蓄的好时机。
“说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重在交流,这种交流是高效率的;其二是重在分析,这种分析不仅有教学理论上的分析,而且还涵盖对课堂教学实际环境的分析。
“说课”的主要功能在于:(1)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2)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3)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说课”的类型
根据“说课”时间和“说课”内容的实施时间的先后关系,可以把“说课”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也就是“教后说”)。
原义上的“说课”指的是“课前说课”,它是指说课者依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或者个人教学习惯,结合较为具体的教学环境,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理论上的陈述或教学过程的设想,说课者主要强调的是实施行为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点,并力求将这些优点转化为教学效果上的优势。其教学效果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可能和实际实施教学行为后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为了体现教学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学习”,说课者安排了5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理论上此活动在5分钟内是绝对完成(因为不用实际实施),并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教学对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于理想状态下的结果,比如超时、自主学习成效低下,那么授课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补救,而不能按照设想强行实施方案中的其他环节。
尽管“课前说课”也要参照一定的教学环境,但由于“课前说课”主要部分是说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在“课前说课”的处理上会使得说课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说课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种方式更能突出“说课”的主题,但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处理或者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者通常会“主观提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认知水平,使教学行为或环节显得更为合理流畅。
例如:在讲授“孟德尔遗传学实验中的‘假说——演绎’科学探究方法”时,说课者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采用了角色扮演(扮演孟德尔)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结果与前人理论的矛盾,并提出“假设”,然后再完成“演绎”过程。这种“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甚高,如果说课者的实际教学对象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那么说课者在“说课”的学情分析环节中就“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其达到活动的要求,凸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意图。
“课后说课”是指说课者针对某一堂课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规划并实施后,陈述教学过陈和教学效果的活动,虽然也有教学活动实施前的规划和设想,但与“课前说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后说课”是对既定教学对象(学生)真实实施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的陈述,在“说课”活动中说课者要使用课堂教学中的照片或实录来展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展示了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以说课者的陈述必须顾及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生成性问题”和非设想内的状况,而不能“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或水平。虽然说“课前说课”可以通过“主观提升”教学环境,加强说课主题的凸现和教学环节的流畅,但不一定能够在说课中获取高的评价,这是因为说课评价也不是单纯以说课者的表述、课堂环节的流畅性来确定的,也是要结合教学环境的难度和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来进行的,特别是说课者计划采用的教学环节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等。
由于“课后说课”是真实教学活动后陈述,所以从“说课”的交流功能上看,这种“课后说课”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相对于“课前说课”而言,“课后说课”中的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不十分理想,或者是十分不理想,但这些都不影响
“说课”的交流功能,它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课前说课不具备这一环节)环节来反省、交流、改善或弥补。
3 “说课”的基本环节
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按照“说课”活动的一般流程,可以简单地将“说课”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3.1 准备阶段
要“说”好一节课,需要说课者做足很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说课主题的把握与分析、说课的内容的分析、说课道具(或课件)的准备等。
3.1.1 说课主题的把握
不同的说课主题对于说课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为说课指定了大方向,是说课者进行说课活动的“航标”,如果说课者没有把握住主题,那么“说”的再精彩都是南辕北辙。
比如:2005年广州市教研室生物科举办的“新课程实施活动”的说课比赛,主题被设定为“新课程”,这就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比如新课程强调过程性学习、过程性评价、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并将这些特点在说课过程中凸现出来,说课者可以直接凸现,也可以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来凸现,但不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开“新课程”这个主题。
3.1.2 说课内容的分析
说课内容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对于教材内容(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学情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等一系列内容。
①学情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感悟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所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考量,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有着不同策略和措施。
比如:同是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必修3(人教版)中的免疫调节进行教学,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优秀素质的学生,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特点),并且效果会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要求。
如果对于素质较低的学生群体也采用这种策略,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a、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学生对于探究什么、如何进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
b、学生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较低就可能会导致自主学习不专心,出现教师“放”得出、“收”不回的场面(比如哄闹、嬉笑、难以平息下来等情况。)。
c、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较弱可能严重减低小组间学习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d、由于学生学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肤浅或失去价值。
那么是不是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采用新课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仅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启发式、概念图等)来凸现新课程中强调的过程性学习的要求。
所以学情分析的目的不仅能够让老师认清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为说课活动中的评价者提供客观评价自己说课(包括策略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实环境。
②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
教材中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要求是成功课堂的标准之一,教材知识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这些知识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授是最为恰当的、高效的,知识挖掘地过深或过浅都是不当的。
例如:《ATP的来源——细胞的呼吸》这一章节在《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第Ⅱ层次,但是传授知识的时候却不能局限在这个水平,因为在面对学生的高考(生物专业)中,这部分的知识属于课程的主干知识,按照常规,细胞的呼吸作用在高考生物专业卷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考察的深度也是超过第Ⅱ层次的要求,那么在说课中,评价者就是依照这些知识的地位来分析判断说课者对于知识挖掘拓展的“度”是否妥当。
所以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不仅仅要依照《课程标准》,还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③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而进行的,针对一个教材知识,教师的教要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要道什么效果,在课前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在实施完成教学规划之后,通过和教学效果的对照,检查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预先的设定,或者是达成度是多少,这也是评价说课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④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说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其作用就是协助学生完成从自主性学习达到的层次(如:认知、简单理解等)提升为掌握、理解或应用的层次。对于教材知识中的简易部分(或要求水平较低,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就能达到要求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讲、深入讲,所以重难点分析是对教学内容(知识)进行详略把握的前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准确把握住重难点,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说课当然也是不成功的。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重点知识的标准就是看该知识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需求,而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难点的依据主要取决于学生群体,因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那么同一知识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群体,其困难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章节(重难点比较凸现,难点常规下教难突破),也只有这样的章节才能彰显出说课者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在说课中避重就轻地选取了没有重难点的教材章节进行说课,那就失去了说课的意义,因为说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陈述如何更好地进行重点知识的高效教学和难点知识的顺利突破,所以教师在说课中的中心任务就是陈述如何进行重点教学和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最优的难点突破,并展示进行教学后的相关效果。
⑤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几个分析之后,这堂课的中心任务已经突显,目标也已经十分明确,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策略和教法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
前面的例子说过,对于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其实对于不同教材知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中,针对不同的环境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学生素质 实验室条件 建议采用的策略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一般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教师抽取某个小组进行演示实验→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一般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⑥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确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先后顺序,因为不同顺序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是十分的明显。比如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实验中,先做实验探究,再进行实验的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先讲解实验,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规划上需要教师结合说课主题进行详细斟酌。在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中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制定详细的教案(课堂教学规划),而且要求说课者对于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预案,以及环节出现异常时的应对措施。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但是到5分钟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没有相应预案或应变措施,其结果无非是教师生硬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是教师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出现混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⑦课后反思
这个环节是针对“课后说课”的,在课后说课中说课者通常会使用照片或者是课堂实录来展示或佐证课堂教学的环节、突破中难点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可能会出现与预期规划有异的情况(这也是事实),那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就十分之突出,因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不仅仅反映了课前教学规划上的部分不足或不当,而且能通过课后的反思、交流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最大限度地优化,深化了说课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功能。
3.1.3 说课道具的准备和课件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难点突破,教师通常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所以课堂中进场使用教具、模型、实验、甚至是恰当的游戏,而大多说这些物件是授课者自制或者是改制的,如果在说课过程中仅仅依靠说课者的陈述,其评价者将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客观评价,所以说课者有必要准备课堂教学在将要使用的或以经用过的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给评价者。
课件的使用也是说课者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或为了更清楚说明问题而准备的,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都很有必要使用。
对于“课前说课”,说课者可以使用课件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将使用的图片、课件、动画、实验装置、情景等,同时也可以向评价这(交流者)展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流程等,使抽象的语言表述得到形象具体的强化。
对于“课后说课”而言,说课者不单单能够展示课堂上使用的器物,而且还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介质展示实际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这种展示的说服力远远优于直接陈述。
3.2 “说”的阶段
在做足准备的情况下,“说”就有了其根源、内容,就不会出现“词穷”的尴尬,准备得越充分,要说的内容就越多,这可能会和“说课”的时间限定(一般的说课比赛要求在10~15分钟说完)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3.2.1 说课“说什么”
很多说课者认为前文提到的任何一个分析环节的内容都十分重要,丢掉谁都会影响说课的情况,以为自己要是不陈述“学情分析”,那么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是去了根基,如果不说明“教材知识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是否抓住了重难点知识,进而会使“教学环节出现脱离。
但如果将前文提到的问题都陈述一遍,恐怕半个小时都不成,况且“说课”的一般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所以说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完全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对于你要表述的很多内容也是非常熟悉的,即便你不说出来,他们同样能够明了和理解。
所以对于“说”的部分内容要仔细斟酌、精心挑选,“说什么”通常有两个标准:(1)最能凸现本次“说课”主题;(2)最能凸现“说课”内容上的精华,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精彩突破、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转承等;对于舍弃不“说”的内容也有两个标准:(1)评价者(交流者)完全(或非常)熟悉的部分要舍弃。比如广东省华师大附中或省实验中学(全省数一数二的知名学校)的生物学老师在面对广州市生物学一线教师进行说课交流时,完全没有必要再陈述教学对象的学情如何、教学环境如何等,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明白,但如果说课的评价者(交流者)更换为外省区的不熟悉这间学校情况的人,那么说课者就很有必要说明教学对象的状态了。(2)不能凸现“说课主题”或“说课”内容精华的部分要舍弃。
3.2.2 说课“如何说”
在确定了“说什么”之后,很多教师在说课前准备了说课稿,并且在“说”的时候就一字不落地全文照读,虽然“说”的内容也经过甄选、“说”的过程也很流畅,但这种“照本宣读”不仅导致“说课”缺失了灵活性,还失去了“说课”过程中的交流。
之所以出现说课者“照本宣读”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说课者担心在脱离说课稿的情况下,会出现“卡壳”的尴尬,其实这种“卡壳”还是说明了说课者对于说课内容的不熟悉,或者是对自己要说什么没能准确把握。因为说课的实质就是在“阐述问题”和“阐述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对这两项工作应当是非常熟悉(课堂教学也就是围绕着两个问题开展的)。
关于“如何说”,说课者要认清两件事情:(1)说课稿仅仅是说课者为了帮助自己整理“说的内容”和“说的流程”而做的准备;(2)说课的课件也仅仅为了更好地“佐证”或“强化”说课者“说的内容”。
“说”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原则有两个:
(1)更能凸现或强化“说的内容”。例如讲故事,有的人用惊险的事件做开头,以吸引读者,而有的人喜欢先陈述故事的背景,娓娓道来,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凸现故事的中心。
(2)因为是要“说”的作用主要在于交流,所以说课者的“说”要能够让他人非常清楚明晰。只有让评价者(交流者)明了说课者说的内容,那么交流才能得以实现。
在上述两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将语言生动化、形象化,那么“说”的过程也就更引人入胜。0
4 “说课“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说课”是一个短时间内的交流活动,但想要较完美地进行一次说课,其要注意的事项还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说课”的主题 很多的说课都存在这样问题,主要是为说课者没有意识到“说课”还存在“主题”。前文已经说明了“说课主题”的重要性性,它是约束说课内容和说课形式的大环境,所以在“说课”活动的一开始就要研究分析“说课”主题,最好能组织讨论。
(2)“中心”不凸显 这里所谓的“中心”就是说课者最想要表述的能够反映出说课者驾驭课堂能力,处理教学问题的核心内容。出现“中心”不凸现的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说课者的表述总想面面俱到,没有对“说”的内容做好取舍。
(3)理论和实际严重脱离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其原因是说课者太急于凸现“说课”的主题、太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流畅性、或者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完美,不得不大幅度“主观提升”或“主观降低”教学环境或学生素质,脱离了正常学生所应具有的水平。
比如:说课者为了突出教学效果的良好,在表述学情的时候,故意降低学生的能力,将其描述为一群什么都不懂、厌学、弃学的学生,然后再通过课堂实录凸现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效果的十分成功,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很直观或依靠经验就能从课堂状况判断出学生素质的层次。
再例如说课者面对一个原本要分为两课时授课的章节,硬是要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只好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为了保证在高速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说课者就“主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描述为知识难点都能完全自主学习,教师一点就明的群体。如果学生的能力真的达到老师描述的层次,那么教学内容也就没有了难点了,这一次的“说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况且这种“主观提升”很容易让评价者(交流者)看出,并十分反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那就是说课者为了实现某个教学任务而对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牵强附会。比如说课者的课堂教学内容明明不能够实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说课者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硬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原本不相干的环节扯进来,硬说它体现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表述缺乏条理
“说课”的本质是阐明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效果,在表述的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在时间上有明确的主线(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以“说课”的条理性应当是相当强的。之所以在“说课”中出现缺乏条理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说”的内容相当不熟悉;其二是没有掌握好个环节的逻辑关系。
(5)“课件”华而不实 这种错误是多出现在说课经验不过的年轻教师身上(说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会很清楚说课课件的作用和意义,老教师之所多媒体课件缺少技术),其主要原因是说课者没有认清说课课件的作用。
虽然华丽的课件并不会降低评价者的评价,但也不会因此而提升评价者对说课的评价,一个再华丽的课件如果没有起到辅助说课者更好地说明问题、形象表现说课内容的功能,这个课件就不是一个好课件,而很多课件的“华而不实”就出在这个问题上。当然如果课件既华丽美观,又实质有效,那是再好不过。
在课件的之所上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守,其一:课件要为充分为“说课”这个中心服务;其二:课件页面上的文字要保证清晰、美观和直白,保证评价者(交流者)能够看清楚、易于理解、心情上愿意看,这才能辅助说课,否则一切白费。其三:避免长篇累牍,能说得清楚的内容就说(可以节省时间),课件上的内容主要是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是语言不能很好表述的内容(比如课堂活动照片、课堂视频录像等)。
说课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紧张、“卡壳”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说课者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的,可以通过充分准备或多练习来解决。
5 结束语
“说课”的不仅具备高效性、灵活性,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反映出教室的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所以“说课”也越来越被各种场合或形式中的教学教研活动所采用,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广大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说课”活动中去,加强交流和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教研的共同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