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恐惧症的治疗方式

 我来答
Kyoya利OK5
2016-05-28 · TA获得超过2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来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 大学生,男,20岁
我的症状是从高三开始的。调座位时,坐我后面的男同学说:“真讨厌。”
因为他是我们班的大红人,所以我非常在乎。之后我就老是琢磨他为什么要说我讨厌。我想找他谈谈,又怕他不理我,所以就没去找他。
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也会止不住地担心会不会讨厌我。高中生活变得十分痛苦。
高中毕业后,连路上行人的目光我都觉得很凶猛。开始害怕起陌生人的目光了。我想是不是得了“对人恐惧症”?就去神经科看,但没有效果。吃市面出售的中药也没有效果。
失学两年,后来考上了志望大学。但症状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我和父母亲说我已经受不了了,于是就住进了滨松医科大学的医院。
绝对卧床期间和住院以前一直在逃避自己的症状,我现在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不再逃避了。不管能否治好,首先要将森田疗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也许本来可以治好的也治不好了。
绝对卧床结束了,开始学习森田理论,知道了强迫观念的症结所在,而且做好了解开症结的心理准备 。有了心理准备,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行动了,也就是要求的“目的本位地行动。
我也从其他患者身上和他们的行动中学到了很多。出院后我要再接再厉,努力实现自我。而且要好好学习哲学,将来做个学者。你有神经质的长处你干得不错。可你刚住院时,根本看不出是对人恐惧症。态度蛮横,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言行和目光,可是你心里想的和你给别人留的印象却不一样。如果你自己不说身体不舒服,别人是不会知道的。你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你内心一定很苦恼吧?
从你的外表看不出是神经质,一交往却发觉你有神经质的长处。不自由散漫,做事有条不紊的。如果想一想,大部分人都这样。别人以为你只不过是烦恼而已,因烦恼而住院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你自尊心强,不服输。如果没有病,你还是不会输给别人的,你有这种想法吧?把一切都归咎于病症,这恰恰就是你的弱点。
你所说的事,谁都会遇到。朋友是否讨厌我?实际上是指暗地里相互讲坏话。我以前也遇到过。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当班,在X光室学习时,听到隔壁护士室在议论我。护士长和小护士两个人说“怎么能让那个年轻医生值班”。她们在讲我的坏话。 我听到了,不过也没办法。那个小护士却随声附和,我很不高兴。护士长这样说也就算了,小护士也跟着说,所以我很在意。这不,直到现在还记得呢。
有人要说了,现在已没有人说你坏话了。不,现在也有。教授总是被人评头论足的。 当面议论我,我会生气。背后议论,有时也会得到表扬,所以我也很满足。如果背后说我坏话被我听到了,那另当别论。可能我还不了解对方。
你说调座位时,班里的红人说“真讨厌”,你马上就与你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是别人在说你,不如说是你自己在说自己。 有顾忌是好事硬把坏话往自己身上揽,这反映了一种心理。 傲慢的人,即使别人说他“真讨厌”,他也不会认为是在说自己,而是以为在说旁边的人。如果被人说“真臭”,体臭恐惧症患者因没有自信,所以就想“是不是我的体臭又给大家添麻烦了”,而且因此烦恼起来。“我每天都换内衣,是不是其他地方有异味有自信的人即使有人说他臭,他也不以为然,他才不会去考虑自己的体臭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或许会以为是男子汉的味道。如果这样可就麻烦了。
人际关系需要互相注意,要有顾忌地相处,这样才能掌握好平衡。傲慢、过于自信的人会莫名其妙地招人嫌。所以有所顾忌是好事。
你想当哲学家。哲学家中你喜欢谁?尼采说过:“人生若有目标,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夜与雾》的作者弗兰克路的分析理论继承了尼采的思想,如果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不安。
洛杉矶有个自杀预防中心。丘纳德曼所长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杀的人中富人比穷人多。也许有人认为穷人很苦,所以自杀的人多。而实际上,即使富裕,也无法预防自杀,有钱未必就能幸福。
如果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即使穷人也不想匆匆去死。如果没有人生目标,即使是富人,也会因无所事事而想死。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神经症患者多得出乎意料。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目标。
人类愚蠢的习性
哲学家也有多种。希腊斯多葛哲学派研究的最终结果是选择自杀。我认为这样的哲学未必是好哲学。
塞乃卡说“自杀是人的特权”。“只有人会自杀,连神都不会。”自杀的人是自己缩短生命,那是他的特权,谁都无权指责。正是思想导致塞乃卡最后服毒自杀。
塞乃卡的希腊哲学现在是否还行得通?回答是行不通!用哲学和宗教去论证自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杀必须用心理学和科学去论证。必须帮助想自杀的人。在科学上,没有哪一个人想死。想死的另一面是救救我吧。这不只是来自哲学,心理学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说自杀是精神医学或者说是心理学治疗的对象。塞乃卡的学说已行不通了。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除了自杀以外还有好多。
例:原子弹也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动物、植物、猴子或大象都不会造。因造原子弹,人类就伟大起来了?不是!制造原子弹是人类愚蠢的习性,是缺点。
无论是自杀,还是造原子弹,都是人类的缺点,应该感到内疚。这样想的话,我认为现代哲学必须是为了能使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哲学,能给现代人带来幸福的哲学。
荒诞无稽、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哲学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认真思考人生的人都是哲学家。
你的顾忌是好事,希望你朝着你的既定目标去努力。 病人男性,1971年生,研究生毕业,机关职员
1999年3月某日与医生第1次会见。
主拆十余年来怕见生人,感到心慌、脸红,表情不自然,非常苦恼。
回忆发病经过如下:
1985年(14岁)在初中三年级读书时,和同座位一女生相处较好,内心里对她有好感,常在一起谈天。不久,班内调整座位,那位女生和另一男生排在一个座位上,在他后面。病人和那位男生关系不好。有一次,那位男生向病人借尺子,他回头递送时,顺便看了他所喜欢的女生一眼。忽然想到那位男生会发现他对那女生“有意思”而声张出去,引起同学们“起哄”。这么一想,感到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发热,心跳也加快了,赶快转回身。过了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以后发现那位男生在有意地观察、注意他和那位女生的活动,似乎想发现什么秘密,感到很紧张。当时,病人在班上担任报员,经常要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读报。以前做这个工作时都很自然,没有困难。从这次脸红以后,上台读报面对同学们时即感到心情紧张。尤其在读到关于男女关系、流氓犯罪等消息报导时,更是如此。越是紧张,越感到表情不自然,甚至脸红、出汗。又过了不久,听到几个爱打闹的男生常常喊“调情”、“抓流氓”等,病人推测这些话是影射他,是说给他听的,认为他们一定是在背后议论他和那位女生“搞对象”了,上课时发现别的同学也在注意他。因此,尽量不再回头,免得引起别人误会。平时劳动或开会的时候,也尽量避开那位女生。
高中时期,仍然和该女生在一个班上。病人虽然外表上一切如常,但内心里一直紧张,逐渐少和别人交往。有一个学期,和另一个性格活泼的女生同座位,对方常用眼盯看他,他感到坐立不安,老怕被别人发现,在男女关系上挑他的毛病。不久,发现老师上课时,也用审视的目光看他,似乎看到了他紧张的表情。有一次老师不点名地说:“我真不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认为老师也在误解他。整日惶惶不安。他就这样勉强读完了高中。
1988年秋考入大学,换了个新环境,情况好了一些。不久,又和一个男同学关系不好,对方常用眼“瞪”他,他觉得受不了。逐渐对别的同学,不论男女,都不敢对视。这种恐惧比脸红、心慌更为难受,严重地妨碍了他和别人的交往。
自从在初中期间初次为“男女关系”感到脸红以后,和女生面对时就感到心情紧张,表情不自然;又怕对方发现,产生误解,以为他这个人可能“对男女方面的事想得太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大学期间,听到别人说“流氓”、“作风不正派”或“小偷”等字眼时,他心里都紧张,怕被人说成是作风不正派的人。脑子里老是不能休息,学习感到困难。虽然学习成绩还好,但感到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脸红、表情尴尬、面部肌肉发僵,有时故意用手捂住半边脸,在不得不发笑的时候,把脸转向一边。大学一年级以后,当他和别人面对面讲话时,对方出现一些反应如转过头去或轻轻叹气,便认为对方一定看出了他的表情不自然、尴尬,以致也感到“别扭”。从此更羞于见人。以后,惧怕的对象不断扩大。不论男女、生人或熟人,不论到商店买东西或在街上向人问话,凡是和人接触、说话时,都感到害怕、紧张、脸红。所以尽可能少接触、少说话,以减少让别人发现他的窘态的机会。
199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情况无改变。
1994年考上某大学研究生。在辅导学生实习时,尽量少讲话,尤其不和学生面对面的讲话。参加学术讨论时有时也相发言,但怕发言时表情异常会引起人们非议,所以除了不得已时勉强讲几句以外,从来不发言。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两眼尽量看着墙,不面对听众,勉强通过。
1998年(27岁)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认识了一个比他小4岁的女同事,心里对她有好感,对方也有意接近他。但和这个女同事在一起时,也不敢面对面直看着她讲话。有一次偶尔和她对视,对方立即把头扭过去,便认为对方看出他表情异常,一定会想到心里在想些不好的事。为此心里很难过。病人说,他很想恋爱,但担心女方会从他的表情看出他心里老想些“坏”事,瞧不起他。
病人在医生面前表情还自然,只是有些焦虑,迫切希望医生能治好他的“心病”。 —诊断为对人恐怖症。
心理咨询及指导:
(1) 医生在告诉他病的性质和心理治疗要注意的事项
(2) 鼓励起调查询问,用自己直接调查结果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说明自己见人恐怖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3) 指出其恐怖和幼年经历有关,鼓励起回忆幼年时性幻想和性经历。说明其和现在症状的关系。指出青春期出现性幻想是正常现象,不应有何顾虑。
(4) 指出现在症状是幼年心理的再现,说明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协调是其发病的原因
医生在告诉他病的性质和心理治疗要注意的事项以后,问他是怎样断定别人看出了他表情不自然的,病人列举了别人在他面前作出的种种反应,断定别人“肯定”看出来了。认为他的病主要是表情异常。 医生没有和他辩论,鼓励他大胆向别人调查询问,用自己直接调查的结果来检验他的判断是否正确。病人起初表示难为情。在医生的鼓励督促下,勉强同意。医生还嘱咐他回忆幼年生活经历,联系自己的症状,想想有什么事使他如此害羞以致脸红,并写成书面材料。
一周后第二次会见。
病人写了书面材料,叙述了症状的出现和发展的过程及部分生活史。
病人说,上次会见后回去询问姐姐和姐夫是否看出他的表情不自然并看出他心理在想什么,他们都不理解病人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从来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有什么特别一场。病人说破,在询问以前,一位姐姐、姐夫肯定看出他的表情的窘态,而且一定在想他心理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念头,没想到他们竟然什么也没有注意到。心中半信半疑。又问了两个一起工作的同事,结果一样。由于不相信他们讲的话是实话,反复追问他们。其中一个同事说,确实没有发现他表情如何,只觉得他们以前见到人有些拘束、腼腆,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病人说,通过调查,相信别人并没有注意他的表情。几天来,觉得心理轻松了许多,对自己也能容忍了,体验到数年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医生指出,通过初步调查可以相信别人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证明他的苦恼不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使他脸红和紧张的原因出自他的内心。请他回忆在初中时转头看那位女生后为什么脸红、心慌,内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生活经历使他如此怕羞。
由于病情见轻,病人愿意合作。
10天后第三次会见。
病人找医生嘱咐,慢慢地讲了他的幼年、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概括如下:
也是在这个时期,心里对女同学产生好感。想和她们一起淡天、玩,互赠礼物等。认为那是低级下流的事,没有什么意思。有时也想,对女生有好感。所以对女生好感也只是在心里想,实际上没有和她们接近过。有时男同学们常起哄说某男同学和某女同学“搞对象”。他就认为“搞对象”就是指作风不正派的活动。自己想当个“正派”的学生.就在这时,出现上述第一次看女生后脸红的事。
大学四年级时,这时已22岁,想交个女朋友,但因见人脸红、紧张,不敢和女同学接近.这个时期想到“搞对象”时,已不再感到是下流的事了,但内心里仍不能容忍自己,难以平静。
医生指出,人到了青春期,想接近异性甚至有些幻想都是正常的。许多人在此时期见了心中有好感的异性有些怕羞,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羞耻感不久就会自然消失.他在14岁时,怕别人发现他对那位女生有好感而出现脸红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现在已经28岁,了;青春期的羞怯感始终存在而且加剧.请他想想,为什么那么矛盾和幼稚,是什么在阻碍他心理进一步发展成熟呢。
病人表示医生的谈话对他有启发。
又过了一周,第四次会见。
病人把回忆起的幼年经历写成书面材料。近几天内又向几个人做了询问调查,都说没有看出他的表情异常,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通过调查,他真地相信了别人不会知道他内心里昏
法。以前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现在也不那么想了,承认以前可能是自己多疑,心里较以前平静多了,怕人的现象也减轻,自己评价好了80%。
病人说,他仔细认真地思考以后,认为他的怕羞恐人症状越来越重,和他的性格及父亲的严厉管教有关。他自幼胆小、腼腆、爱面子,怕别人议论他有什么不好。父亲平时作风严肃,对孩子管教严,时常打骂。病人有哥姐各一人,都怕父亲.小时候最怕在父亲面前温习功课,感到紧张.有时父亲到外地出差几天,孩子们都有“解放”的感觉。父亲对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特别反感,常听到他谈及此事时表示不能容忍。病人认为他对性的禁制态度可能和这个经历有关。
医生指出,他当前对幼年的经历虽然已经不再持自责态度,但由于父亲的影响,在青春期开始初次对异性有好感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怕被人发现而出现羞耻反应如脸红、出汗等,又由于性格不开朗、自卑,这种羞耻反应影晌他和人交往,妨碍了心理的正常发育.虽然快30岁了,但心理上仍停留在青春期开始时的水平。父亲的严厉给他也留下深刻印象,加重了拘谨和恐惧情绪。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和别人尤其和异性交往时,应想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要和少年时的心理决别了。
病人表示有新的体会。
以后又会见了三次。大致重复了上面讨论的内容。病人肯思考,长提出问题和医生讨论。病情迅速好转。见人已不再脸红,更不觉得别人在议论他了。自己承认病已治好。结束治疗时,病人写了书面体会,其中讲到初次发病时的心理活动和后来的恶性发展。最后写道:“回忆我自己和人接触时的症状表现,越想越觉得像个小孩,和现在的我很不协调。虽然自己无论从年龄、工作职位、经验和外表上都已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甚至有了一定的阅历,但在人际关系上上,还是一个孩子心理。别人看到我和人接触时那种紧张和拘谨的样子,一定会觉得我幼稚可笑,甚至不可理解。想到这里,我对自己也感到不能接受和鄙视。尤其是认识到不进食情绪幼稚而且在对性的态度和想法上也很幼稚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变现和症状更觉得不能接受……。这些日子,我的病越来越轻,有时偶尔出现紧张,便自然地浮现出上面的想法,紧张立刻消失,我感到非常高兴”。
在这个病例中,可以看出腼腆怕羞的性格,青春期开始时的萌发和早年形成的批判态度等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恶性循环后又出现了敏感关系妄想,,使恐人症状逐渐加重。尽管成年后对幼年经历已没有严重的自责,但羞耻反应及对行为的幼稚评价足以阻碍他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