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化,国际化是以下哪一类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
展开全部
在中国经济棋局中居于枢纽地位的银行业,如今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更具市场诱惑力、也更有国际行为空间的战略发展机遇。
一如人民币国际化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货币格局变迁的最大红利,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若能因应国家发展战略,通过配套的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过程中,将自己打造为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与国际边界拓展的全能型金融资本,不仅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竞争力,还可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超级新贵与核心稳定力量。
银行业国际角色
发生根本转变
如果说从1994年启动市场化改革到2001年迎来“入世”,再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这18年间,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市场竞争者,那么,随着2013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意愿与能力的显著提升,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的战略使命陡然增加,市场任务与机会清单更是应接不暇。无论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全球化搭建,还是双边或多边自贸区的稳步推进,乃至区域或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与跨境并购的跨越式发展,都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时间窗口,亦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任务。
从国际市场需求与资本供应能力来看,日渐壮大的中国银行资本业已成为周边和拉美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重要贷款人,甚至是最后贷款人。通过向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提供贷款,以及不断增资中非发展基金,中国和上述伙伴国实现了双赢。而将于今年大规模展开的“一带一路”战略,预计将推动中国资本大规模出海。的确,银行资本是能攻能守的全能兵器,也是彰显国家影响力的有力杠杆。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显著提速,中国已经从被动接受全球价值链的角色,向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乃至积极布控全球价值链的角色转变。尽管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去年1~11月,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1062.4亿美元)仍然大于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金额(898亿美元),但相信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外管局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拥有的海外金融资产高达6.29万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4.49万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8万亿美元。预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亚太自贸区”、“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的持续推进,中国资本的全球布局步伐将显著加快,中国将很快拥有年输出3000亿美元资本的能力。
目标与能力之间
依然存在差距
只是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1.2万亿美元,海外分支机构总和不及汇丰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总资产也只相当于汇丰银行亚太区的资产。从资产规模来看已是全球最大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在海外市场取得的税前利润仅仅为22.33亿美元。这与美欧大银行动辄40%的利润来自海外的数据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尽管最高决策层近年来通过高水准的首脑外交为中国银行业开拓了大量海外机会,但长期在国内市场“躺着数钱”的金融机构显然跟不上政府的步伐。例如,政府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的经济合作发起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专项信贷额度,并为此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优惠贷款,以支持双方在技术设施、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政府设立优惠贷款的战略出发点,是借此将中国银行业的触角扎根于中东欧,但中资银行迄今在该区域的业务进展相当缓慢。而去年密集推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丝路基金等中国版多边金融合作平台,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倒逼国内银行业尽快提升国际化能力。至于具有改写全球货币版图能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仅将持续提供人民币全球清算、跨境投资、境外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衍生工具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等业务,更是倒逼中资银行适时推出更多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人民币资产和业务模式。
应当肯定,中资银行近年来以贸易融资为基础,创新了多种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如人民币转汇款、人民币协议付款以及跨境组合产品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海外中资企业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近年来显著加快了海外新设机构和并购步伐,中国农业银行在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顶尖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行,中行、工行和建行等相继成为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2013年成功地为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提供了4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所有这些,均说明中国银行业致力于构建金融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取得了积极进展。
尽快形成
“一体两翼”经营格局
必须承认,中资银行在国际化网络建设、IT系统建设、产品与企业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方面依然较为落后,特别是属地化管理水平更为落后。而美英等国的大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管理体系,来避免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这种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的“本土化”战略真正实施起来却殊为不易,它不仅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管理系统,还需要一大批具有跨国家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全球化经理人来实施。而这种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恰恰是中资银行目前最欠缺的。
摆在中资银行业面前的任务是:亟须从现在起,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切实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快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海外市场与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为依托的“一体两翼”经营格局,力争将自己打造成拥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真正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世界级金融企业。
一如人民币国际化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货币格局变迁的最大红利,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若能因应国家发展战略,通过配套的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过程中,将自己打造为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与国际边界拓展的全能型金融资本,不仅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竞争力,还可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超级新贵与核心稳定力量。
银行业国际角色
发生根本转变
如果说从1994年启动市场化改革到2001年迎来“入世”,再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这18年间,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市场竞争者,那么,随着2013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意愿与能力的显著提升,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的战略使命陡然增加,市场任务与机会清单更是应接不暇。无论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全球化搭建,还是双边或多边自贸区的稳步推进,乃至区域或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与跨境并购的跨越式发展,都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时间窗口,亦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任务。
从国际市场需求与资本供应能力来看,日渐壮大的中国银行资本业已成为周边和拉美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重要贷款人,甚至是最后贷款人。通过向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提供贷款,以及不断增资中非发展基金,中国和上述伙伴国实现了双赢。而将于今年大规模展开的“一带一路”战略,预计将推动中国资本大规模出海。的确,银行资本是能攻能守的全能兵器,也是彰显国家影响力的有力杠杆。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显著提速,中国已经从被动接受全球价值链的角色,向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乃至积极布控全球价值链的角色转变。尽管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去年1~11月,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1062.4亿美元)仍然大于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金额(898亿美元),但相信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外管局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拥有的海外金融资产高达6.29万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4.49万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8万亿美元。预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亚太自贸区”、“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的持续推进,中国资本的全球布局步伐将显著加快,中国将很快拥有年输出3000亿美元资本的能力。
目标与能力之间
依然存在差距
只是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1.2万亿美元,海外分支机构总和不及汇丰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总资产也只相当于汇丰银行亚太区的资产。从资产规模来看已是全球最大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在海外市场取得的税前利润仅仅为22.33亿美元。这与美欧大银行动辄40%的利润来自海外的数据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尽管最高决策层近年来通过高水准的首脑外交为中国银行业开拓了大量海外机会,但长期在国内市场“躺着数钱”的金融机构显然跟不上政府的步伐。例如,政府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的经济合作发起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专项信贷额度,并为此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优惠贷款,以支持双方在技术设施、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政府设立优惠贷款的战略出发点,是借此将中国银行业的触角扎根于中东欧,但中资银行迄今在该区域的业务进展相当缓慢。而去年密集推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丝路基金等中国版多边金融合作平台,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倒逼国内银行业尽快提升国际化能力。至于具有改写全球货币版图能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仅将持续提供人民币全球清算、跨境投资、境外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衍生工具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等业务,更是倒逼中资银行适时推出更多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人民币资产和业务模式。
应当肯定,中资银行近年来以贸易融资为基础,创新了多种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如人民币转汇款、人民币协议付款以及跨境组合产品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海外中资企业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近年来显著加快了海外新设机构和并购步伐,中国农业银行在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顶尖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行,中行、工行和建行等相继成为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2013年成功地为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提供了4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所有这些,均说明中国银行业致力于构建金融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取得了积极进展。
尽快形成
“一体两翼”经营格局
必须承认,中资银行在国际化网络建设、IT系统建设、产品与企业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方面依然较为落后,特别是属地化管理水平更为落后。而美英等国的大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管理体系,来避免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这种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的“本土化”战略真正实施起来却殊为不易,它不仅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管理系统,还需要一大批具有跨国家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全球化经理人来实施。而这种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恰恰是中资银行目前最欠缺的。
摆在中资银行业面前的任务是:亟须从现在起,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切实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快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海外市场与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为依托的“一体两翼”经营格局,力争将自己打造成拥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真正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世界级金融企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