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浙江省2010届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如题... 如题 展开
 我来答
羇旅客
2012-08-01 · TA获得超过23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1万
展开全部
2010届浙江省第二次五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
参考答案:
1.B(B项“疏浚”的“浚”读jùn,“黢黑”的“黢”读“qū”,“逡巡”的“逡”读“qūn”, “怙恶不悛”的“悛”读“quān”;A项中的“娉”“俜”都读作pīng;C项中的“蚋”“枘”都读作ruì;D项中的“椟”“渎”“黩”都读作dú。)
2.A(A.抱→报,暂→崭,;B.证→征;C画→划;D.赢→营,循→徇,辜→姑)
3.B (A.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C.“无时无刻”后面应跟否定词,可改为“都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或改为“每时每刻”;D.“蔚然成风”与“热情”搭配不当。)
4.C(A项既缺成分,又有杂糅的毛病;B项句式杂糅;D 项缺成分,“实在是”后面缺宾语中心语。)
5. (1)市民认为最应该放长假的节日,传统节日春节是首选,国庆、五一劳动节分列二、三位(1分);此外另一传统节日中秋节呼声最高(1分)。
(2)言之成理即可。ks5u
6.悠久而广泛的传统是不把文学局限在几种类型的框子里的。
7.给分要点:内容要涉及到捐款捐物等帮助灾区人民的措施建议以及珍惜水资源、建设绿色校园的措施建议。内容全面给4分,语言表达给1分。
二、
8.C,把“只要……就”连接的表充要条件的内容换成了 “只有……才”连接的表唯一条件的内容。

9.D(A,根据原文,作者并不认为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混淆了观点 B,“文景之治”的盛世是“无为而治”的实证,不是老子为政主张的依据。C,老子并没有给理政者提出这样的主张,是无中生有。)
10.(1)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或者是“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2)“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11.(1)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而不必刻意求德。
(2)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3)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4)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

12.特点:美丽明艳,温暖恬静。(2分)
作用:与“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的描写形成对比(1分),反衬了战争的惨烈、无情(1分)。
13.比喻(1分)。将受尽战争蹂躏的可怜人比作猴子,贴切地传达出战争带来的凄苦、受战争凌辱的人的卑微(2分)。
14.军队中的绝对权威,不能容忍推却、背叛,具有残忍和忠贞的双面性。(3分)
15.表现父爱的尊严、女儿的愤怒(2分);暗示波兰人的残酷、战争的无情(2分);也说明战争再残酷,也泯灭不了人性的善良(2分)。
16.略。(4分)

三、
17.D(道:前导。)
18.B(助词,用于后置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A因/凭借 C为什么/多么 D给,替/因为)
19.C(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何易于考核只“中上”,而勒逼百姓、巴结权贵的酷吏却飞黄腾达,“邑民不对,笑去”是愤懑、含蓄的批判。)
20.(1)难道我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毒害?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
(2)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21.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

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曾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光,从上游带着很多宾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东顺流而下,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易于身为属县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差役。”刺史与宾客从船中跳出来,一同骑着马离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奏请朝廷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隐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诏令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况增加税额来损害百姓呢?” 命令胥吏毁掉征收茶税的诏书。胥吏争辩说:“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瞒报收入,如果现在毁掉诏令,罪过就更严重了。小吏不过一死罢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远之地吗?”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当即亲自点火焚毁了诏令。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
本县百姓如遇丧亡,而孩子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办理丧事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派小吏帮他办理丧事。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时,若有须发花白腰弯背曲,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们召来坐在一起吃饭,询问他们益昌政事的得与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他们谈话,给他们指明谁是谁非。对罪过轻的加以劝勉,对罪过大的才用杖刑,都马上打发他们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狱中没有被监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经受徭役之苦。改任绵州罗江县令,他的政绩和在益昌一样。这时,已故宰相裴公从京城来镇守绵州,只他能嘉奖何易于为官的政绩。他曾经去视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这样的清廉俭约。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个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况的百姓(对我谈起何易于),并且问我:“天子制定出许多考核政绩的标准来勉励官吏,何易于的考绩仅仅是“中上”等级,什么原因呢?我说:“何易于催缴赋税怎么样?”回答说:“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加紧勒索百姓,让他们贱价出售粮食和织物。” 我又问:“督办徭役怎么样?”回答说:“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希望宽待穷苦百姓。”我又问:“供给和馈赠过往的达官贵人怎么样?”回答说:“除按规定供给车马、办理凭证而外,一点不给什么。”又问:“擒拿盗贼怎么样?”回答说:“没有盗贼。”我说:“我住在长安,每年听说给事中考察官吏政绩,说某人治理某县,考绩得了“上下”,由考察政绩而得了某官职。问他的政绩,就会说某人很能催缴赋税,在规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会督办徭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够得到路过的显贵官吏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擒拿多少盗贼。考绩得“上下”等级的县令就是这样!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着离去了。
我认为当今身处高位的人,都知道寻求人才是当务之急。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诏命荐举贤才,就会说:我忧虑没有能用来应付皇上诏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赏识的人有谁呢?再说,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参考答案: ks5u
22.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3.
(1)苦闷、抑郁的心境
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2)闲适、自得其乐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24.答案:(1)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2)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
25.略
26. 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