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民居的鄂南地区
湖北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于环境优美的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西南三面环山的江源自然村南侧迪德堂,全 村160余户、800余人口,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国道杨林段始已修筑村级公路沿南岭口通至该地。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 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80余年,为此村进士王迪吉与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大夫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湾,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 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个天井,48间正房,16间厢房,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通山县地处鄂赣交界处,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 据调查考证,通山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通山县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焦氏宗祠位于通山县高湖芭蕉湾村。这栋古民居第一重为戏台,第二重为空旷的大厅,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7架梁建筑形式,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经通山县文化局初步考证,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过探花,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较高规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厅,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宝库。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于湖北通山县中港景区东南部,是中港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在屋内周游,晴不戴帽,雨不打伞。 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戊戌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而成。至今230余年,民国21年(1932)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谭氏宗祠。据介绍,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戍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谱记载:“谭计六首捐百金为合族先声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两条盘虬着的长龙,互相嬉戏着一颗红色的龙珠,四周屋朵点缀着各种水墨山水画,远远望去,整个建筑错落跌宕、浑然有致。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石门墩和1只姿态威武的石狮子,前墙上还有4个十分别致的石马栓。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遒劲有力的“谭氏宗祠”四个大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标志。
西泉世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它面阔三间,通深三间,面积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同治四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光绪丙申年(1896年)又作过一次大的修葺。现存的面貌当为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 祠堂大门正对着一口池塘和一排风水树,这是风水的象征,大门上方书写的“西泉世第”一改过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显得别具一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装修以素雅简朴为基调,突出传统的楹联文化。宗祠内的柱子、墙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对联,使整个宗祠荡漾着浓厚的儒学气息。
大屋沈民居群位于湖北通山县通羊镇湄港村,占地约80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30余栋,以东端禾场和水塘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依北东、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贲”、“德盛”、“近台”、“孔彰”支祠,以及当铺、茶铺、孝子坊等。民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式,砖木结构,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用材粗大,装修精美,装饰内容题材丰富。
下郑民居群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李渡村。占地约15000万平方米。据记载下郑郑氏于明晚期定居此地,现存祠堂、民居、商铺等各类建筑10余栋。以青石板街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街长80米左右,宽3—5米。
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的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朝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帮的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玄孙刘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刘家桥四处居民村落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板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村落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建筑,其它则为平地起基。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尤是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时,桥东头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桥用河沿店铺与廊桥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廊桥热闹非凡。
宋氏民居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上坳村五组。有两栋。为一连三重且连贯东西又自成一体;两栋屋内仅天井就有6个,有大小房屋32间;家祠、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以及商铺、家庭戏楼等一应俱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达4.2米,天井中有水井。据考证,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贤父子两代人遗留下来。
程氏宗祠: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仙崖村三组.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筑。祠堂内陈列着的宗谱,摆设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内张贴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奖牌和程九佰杀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重要佐证。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其中有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戏楼。程氏宗祠的神龛是当地所谓的“五排楼”,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辈分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长夏畈古民居群: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此古民居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约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长夏畈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长夏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镂孔栓马石、悠长的石板商铺街,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处古民居内到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始建于1557年。全长1700多米,现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块。总体构架呈“T”字形,“T”字的一横沿新溪河排列着大小6座码头、6座寺庙,是古时水运及茶文化的真实反映;“T”字的一竖则是陆上商贸主干道,蜿延千余米。沿街设有几十家著名店铺商行。此外,新店横跨潘河的两座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座是坦渡桥,日军入侵期间被炸毁,于1978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公路桥;一座是万安桥,石墩石梁保存完好,于1991年修正桥墩,将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梁浇筑钢筋混凝土桥面。石桥历史为400多年。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正面牌楼有巨匾“家承赐书”、“吴氏祠”。屋顶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角挂有大铜铃。门内右侧有一精致木楼为“观乐楼”,楼顶有彩画《八仙图》、《太极图》、《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楼檐木雕《武汉三镇》,全长9米,画面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且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颇高超。祠内还有一些陶塑、石雕等。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氏宅: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灵芝村,是清末湖北候选知县段昭均府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间、天井17处,檐梁屏柱雕龙画凤、绘制乐伎歌女、奇花异草,栩栩如生,是我省境内仅存的几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屋垸:位于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司基坪村。因该垸四周遍种紫薇,又名紫薇山庄,又因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故名三省垴。山庄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8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大院、戏楼,三大单元的九十九间房屋和32口天井组成。其中每个单元,进门之后都有戏楼,接着是厅堂,分上、下殿,供看戏、会客和供奉祖先之用,中间就是厨房、书房、闺房、神房(供奉家神)、客厅、水井,足不出户;后边就是花园、马房。
牌楼湾位于湖北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有8栋,保存完好的有3栋,为砖木结构,分“抬梁式,硬山式”两种,有前厅、阁楼、天井、左右厢房、过厅、后殿、厨房等,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墙体、门头、窗格等上面的石刻砖刻木雕图案各异,刀法精湛。其中二楼的阁楼就是当时人们表演黄梅戏的戏楼。
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村名亦更曰牌楼湾。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长盛不衰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内有清代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牌楼湾古民居和古戏楼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和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寨古民居群: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下泥培墩湾,村子坐北朝南,前面是一个大大的水塘,背靠一座小山,山上树木茂盛,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灰墙黑瓦的民居一间连着一间,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古民居群建于清代,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有序地连接在一起青砖砌墙,木制梁架保存完好,墙砖上刻有“光绪卅四年”字样,说明其建于1908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建筑构造和材料来看,此处古民居群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其中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占地1680平方米,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主体建筑构成,并建有860余平方米的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次间。集祠堂、义学、戏楼为一体。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李氏宗祠约150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湾古民居:位于大冶市大箕铺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古民居连为一体,一进九重门,共有36个天井72个槛窗。天井既可采光,又是古民居的排水系统,排水口独具匠心地使用了鲤鱼石刻,鱼口直通下水道。该民居受徽式建筑风格影响较大,但砖雕、木雕、石雕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胡家大院:位于大冶市灵乡镇长坪湖村新屋。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末加以扩建。大院一进八重(八栋),除极少部分损坏或坍塌外,大都是保存完好。每栋建筑由正屋、横屋、照壁、戏楼、隔楼及高深的围墙构成。正屋坐北朝南,中间是厅堂,靠天井连接两边数量不等的厢房,然后又与其他的厅堂相连,呈对称状依次排开。其中大院厅堂还保存了完好的木雕,木雕大都是人物、飞龙、雄狮、凤凰、花鸟等吉祥物,由于雕刻的年代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一栋老屋宽大的厅堂里,整个阁楼和门联、屏风都保存着完好的花卉、狮子等动物立体浮雕,令人赞叹。 小河明清民居:位于湖北孝昌小河镇。小河北宋时期即为驿站,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考究的“明清一条街”,清一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门,长长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长达三公里.曾设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咸宁会馆,这里的建筑是“同山共脊”,彼此相连。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上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则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质门窗、楼阁雕龙画凤,内容丰富,饱含浓厚的地方特色。
天门市胡家花园:又称胡巡按官厅,位于天门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始建于1899年,为清代山西巡抚胡聘之故居。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轴线浙进,前厅后堂”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群由中厅、东厅、西厅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园林组成(东厅后续建筑和西厅尚存,中厅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园林已不复存在)。中厅共五进两天井一过廊,建筑沿百余米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从中厅大门向里行进,大厅、大堂、正厅、二堂、上房及书房秩序井然地坐落于该轴线上大厅与大堂、大堂与正厅之间有天井围合的小院落,两个天井都是十米见方。东厅后尚有两个天井相联的旧房(包括过廊、厢房等)。西厅尚存。东西厅建筑开间约十五六米,略小于中央主体建筑,西厅前厅进深约三十米。据有关专家认定,胡家花园是我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是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官邸。
渔泛古民居位于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渔泛村的古名渔泛峰。老街长不足500米,现存五十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民居为砖木结构。